姜昆
“京城解禁春已暮,寒暑無間度,三月百天少光顧,外出一兩處,屋內長行數萬步,早已疑無路,推門拱手問陽光,疫情可結束?”
這是2020年5月初寫的一小詞。
去年的情景依然在眼前,今年又是一場戰“疫”,不過比起來早了多日,因為在“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聽到了兩則好消息,一是“進京可以不要核酸證明了”,一是“國內許多低風險區域已經不再要求體溫檢測了”。
中國,是嚴格控制疫情,且在國際上屬于疫情防治最好的大國。我們這樣做,相信是有充分的科學依據。聽到這兩則消息以后,我心情舒暢極了。
馬上想到的是咱們曲藝事業的前行。
去年疫情一緩,中國曲協抓緊時間,馬不停蹄地開了牡丹獎各個分賽區的比賽,緊接著頒獎典禮、曲藝節、送歡樂志愿服務團頻頻出征、線上研討會、曲藝教材集成問世、經典作品展演……真是忙了個不亦樂乎。
疫情二返頭堂,大家念著調侃的話語:
英雄戰士逆行沖鋒,
白衣天使一線聚集。
咱們應該如何表現,
老老實實呆在家里。
其實一點也沒有閑著,上百篇反映疫情的曲藝作品就是證明。
一年過去,同是春初,兩會傳來佳音,委員們對文化娛樂界的一些亂象,鮮明地提出了批評。
“縱覽兩會文娛提案,今年代表委員們劍鋒所指的產業亂象更具實效性和直擊痛點。”
“污點藝人、天價片酬、流量明星、藝人藝德等問題紛紛浮出水面并且成為眾矢之的。”
“除了整頓飯圈文化,在5月初熱議的網文平臺涉嫌壟斷、新文藝群體權益保護等問題也同樣進入了代表委員的提案中。”
“有些不良經紀公司,故意把明星的信息透露出來,于是粉絲們到機場瘋狂追星,擾亂機場秩序,造成社會損害。”
“立足市場發展,這些直擊痛點、為復工籌謀劃策的提案預告了哪些行業風向,又為哪些人敲響了 警鐘呢?”
曲藝同仁都先后看到了這些信息,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現在很多人,更看重的是個人存在感,所以一味追逐流量,缺乏踏實認真的態度。”
“在中國文化審美漸漸趨向理智、冷靜時候,現實的如今讓我覺得既尷尬、也滑稽……從相聲的傳統歷史而言,也是以‘責任擔當為目的的,逗笑永遠都是其過程、手段。但是現在,沒有堅持‘形式與內容統一才是‘藝術的標準,不是嗎?……”
有的同仁賦詩:“努力爭取精湛,怎耐觀眾已變,審丑一天不散,相聲輝煌難現。”
有人質問,“誰培養了審丑的觀眾?什么影響了觀眾的三觀?粉絲文化給曲藝帶來了什么樣的負作用?過去的春晚是先選作品,后選人,現在是先選人,后湊作品,靠‘流量明星救得了媒體的收視率嗎?”
確實,委員和代表們一針見血,痛心疾首地提出問題。可是,同仁們的響應,道出了解決這些問題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品品這些信息,想一想這兩年與“疫情”作戰的經歷,能夠給我們留一點什么啟發?我一直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