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
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也向世界昭示,自己無愧于這份重托。十八大以來,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億萬人民,堅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以“一個都不能少”的錚錚誓言,用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實際行動,贏得了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
我們走過了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2月25日下午,國家鄉村振興局在北京市朝陽區太陽宮北街1號正式掛牌成立,這個由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改組而來的新機構,昭示了國家鄉村振興大戰略新形勢下的新任務。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在持續完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基礎上,如何助力構建農民更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體系,讓農民“面上光”的同時“心里美”,應當是包括曲藝工作者在內的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思考的問題。
鄉村風俗中所蘊藏的文化力應該是農村生活的重要文化記憶,是“以一種浪漫的方式傳承著村落的小傳統,訴說著村落的記憶”,露絲·本尼迪克特從人類文化學的角度指出,“個體生活歷史首先是適應由他的社區代代相傳下來的生活模式和標準。從他出生之時起,他生于其中的風俗就在塑造著他的經驗和行為。到他能說話時,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的創作物,而當他長大成人并能參與到這種文化的活動時,其文化的習慣就是他的習慣,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由此可見,實現鄉村文化振興,就要對“社區代代相傳下來的生活模式和標準”及其載體有清楚的認識,然后才能聚水成海,用集體記憶的力量塑造對文化的認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曲協副主席吳文科認為,鄉村傳統演藝活動的健康開展和發展繁榮,由于可以有效拉動和豐富充實諸如節日慶典、文娛生活、非遺保護、鄉風培育等工作內容,顯得尤其重要,也是實現鄉村振興及其文化繁榮的強力抓手。
吳文科委員的提案內容顯然對鄉村文化振興這一戰略進行了深入思考。文化不同于實體化的物質資源,后者以可度量的形式出現,可以建立更加明確的評價體系以估量其實際價值。但文化的這種相對“不確定性”為其發展增加了不少的變數,進而影響到了其載體的發展。吳文科委員認為,一個時期以來,由于全球化和現代化的影響及沖擊,各地鄉村的鄉土文化傳統,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被稀釋和被置換,致使傳統的演藝活動,包括戲曲、曲藝、音樂、舞蹈、雜技等,傳人稀少、觀眾老化、場地缺失、演出難見。千百年來依托其間的節日慶典、民俗風情、儀式禮節、思想觀念、價值形態和審美習慣,幾近消失。“通過恢復各地傳統的演藝活動,來確立文化自信、培育文化自豪、追求文化自強,進而賦能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振興在內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便成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的一項緊迫任務!”
為此,吳文科委員認為,以《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支持農村地區優秀戲曲曲藝、少數民族文化、民間文化等傳承發展”“緊密結合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建設,深入挖掘鄉村特色文化符號,盤活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資源,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之路”“加強規劃引導、典型示范,挖掘培養鄉土文化本土人才”“增加優秀鄉村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活躍繁榮農村文化市場,為廣大農民提供高質量的精神營養”“完善群眾文藝扶持機制,鼓勵農村地區自辦文化。培育挖掘鄉土文化本土人才,支持鄉村文化能人”等內容為重要指引,有關方面可以指導各地定期遴選一批基礎牢、資質好的鄉村傳統戲曲、曲藝、音樂、舞蹈、雜技等演藝班社,予以重點資助和特別支持,并從青年人才的培養與孵化、傳統經典節目的恢復與上演、新編優秀節目的創演與推介、名家名作的宣傳與獎勵等方面入手,全方位進行扶持和激勵。一方面助推著名班社和經典名作,另一方面也推出文化能人和文化品牌;可以指導各地組織開展本土劇種、曲種、樂種、舞種及雜技品種的現狀調查和資料整理,并與傳統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相結合,留存經典優秀的鄉土藝術文獻;可以指導各地建設適宜固定的傳統演藝場所,并在地方電臺、電視臺及公益網站設立本地傳統演藝欄目,為及時推送經典優秀節目并為各地民眾欣賞地方鄉土藝術提供便利。
總的來說,大力扶持和振興鄉村演藝活動,就是要在事物的規律本源處尋找價值點和創新點,激發其內在動力和創新力,喚醒從業者的精神與理念,使其能有心力、有動力、有能力達到鄉村文化振興的預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