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西沁縣實施以中國曲藝之鄉建設為重點的“文化強縣”發展戰略,深入挖掘傳統文化資源,開展文化創新,奮力打造“我們的節日 · 端午”沁縣民俗文化節暨山西沁州書會文化品牌,曲藝傳承與保護得到蓬勃發展,以其獨特的文化品牌魅力,助推北方水城美麗沁州享譽全國。
習近平總書記講:“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因此,曲藝之鄉建設,必須首先把優秀的傳統文化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
(一)狠抓“曲藝三進”不放松
曲藝進校園搞傳承、曲藝進社區搞普及、曲藝進農村搞推廣之“曲藝三進”,是沁縣在曲藝非遺保護與傳承方面堅守的一項基礎工作,真正做到了曲藝傳承從娃娃抓起,曲藝普及從社區開展,曲藝推廣從農村做起。同時,縣文化館開設的沁州三弦書和鼓書曲藝培訓班,為全縣曲藝傳承骨干常年進行業務培訓,廣大曲藝愛好者、曲藝工作者積極參與學習,無論酷暑還是嚴寒,曲藝培訓雷打不動、從未中斷。紅旗小學、育才小學、北關社區、次村鄉文化站、南里鄉南里村已經成為曲藝傳承發展的示范點,文化館曲藝班學員和紅旗小學學生表演三弦書節目搬上沁州書會曲藝展演舞臺,充分展示了曲藝傳承的成果。
(二)堅持文化惠民進鄉村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化進萬家”“非遺走基層”等品牌文化惠民演出,是沁縣非遺傳承、文化惠民的一項重要舉措,每逢元宵佳節舉辦“元宵書場”曲藝演出,縣文化館、縣漳河劇團、縣曲協、縣夕陽紅藝術團組織的“文藝輕騎兵”演出小分隊深入全縣鄉村巡回演出,單說2020年就累計巡回演出260余場次,將《十七棵松》《花饃情》《沁州干饃》《清流名千古》《閣老還鄉》等新創三弦書優秀節目送到老百姓家門口,深受百姓喜歡,文化惠民活動如火如荼。
(三)開展非遺搶救出成就
在曲藝非遺保護傳承方面,非常注重搶救歷史資料、傳統書目,縣文化部門實施文化搶救保護工程,廣泛搜集整理沁州三弦書長篇傳統書目,并編印成非遺叢書,廣泛發送。縣文化中心編印了《沁縣文藝作品選集》《清列傳》,縣文化館編印了《金鐲記》《困龍傳》《牙牌記》《仙寶傳》,省級傳承人駢忠堂口述、田兆文執筆整理編印了《五色云》,縣文化中心、山西大學教師趙海英錄制沁州三弦書傳統書目小段《五豬孝母》《韓信算卦》《劉芳舍子》《大腳王》《朱洪武放牛》等30多個。這些長篇、小段傳統三弦書曲目的搶救,曲藝非遺叢書的問世、傳統書目的錄制,都使這些珍貴的史料得以永久保護。
“中國曲藝之鄉”國字號名片、金字招牌殊榮落地沁縣以來,極大地促進了當地文學創作活躍開展。從事三弦書、鼓書、快板、三句半等曲藝作品創作的作者隊伍在不斷擴充,創作出一大批以反映新時代主旋律為題材的曲藝作品,同時也錘煉出不少精品力作。
(一)創新激勵機制,力推曲藝新作
近年來,縣委宣傳部制定了促進文藝創作的激勵機制,鼓勵文藝創作者創作三弦書、鼓書作品,并制定評獎辦法,有力地促進了曲藝新作的生產。《和諧富裕新農村》《放羊漢進城》《清流名千古》《雪蓮孝親》《山村頭雁》《斷臂巾幗秦雪梅》《春風吹綠蘆家嶺》《沁州干饃》《脫貧路上好支書》《閣老還鄉》等30多個新創作品搬上舞臺,在當地演出深受好評。尤其是《沁州干饃》獲長治市曲藝大賽一等獎;2017年—2018年,《春風吹綠蘆家嶺》作為山西省委宣傳部確定的脫貧攻堅優秀作品之一,參加由省委宣傳部牽頭、省曲藝團具體實施的全省“曲藝助力精準扶貧”百場巡演深受好評;2020年《脫貧路上好支書》赴京參加“新時代曲藝星火扶貧工程成果巡禮展演‘大美長治——山西長治專場”演出獲好評。
(二)參與藝術交流,提升作品水準
積極參與各類藝術交流,有力促進曲藝作品和演員素質的提升,是打造精品力作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徑。沁縣宣傳文化部門積極支持文化藝術交流活動,采取“走出去”的辦法,鼓勵曲藝新作到省內外各地參加賽事展演活動。李彩英表演《包公散心》赴江蘇鹽城參加“中國鹽都·全國鄉村優秀曲藝節目交流展演”,栗四文等說唱《搶銅錢》應邀赴天津參加全國非遺曲藝周展演獲好評,《花饃情》參加“群星獎”獲獎作品百場巡演活動暨“文化惠民在三晉”文化志愿者走基層活動,李彩英表演《清流名千古》、溫秀芳表演《沁州干饃》參加中國農民豐收節“趙樹理杯”山西曲藝說唱優秀節目展演,李彩英、栗四文、李志忠、鄭明明應邀赴大同參加潘家園藝術節表演等,均獲好評。《笑聲飛出劉家坪》赴京參加“向人民報告——慶祝新中國成立65周年暨說唱中國夢優秀曲藝節目展演”之“晉情快樂——山西曲藝專場”演出獲贊賞。
(三)實施精品戰略,屢獲牡丹殊榮
在作品創作方面實施精品戰略,經過再三加工,錘煉出《柳樹灣的婚事》《笑聲飛出劉家坪》《好支書龔來文》《花饃情》《十七棵松》等一批精品力作。
2012年創編《柳樹灣的婚事》獲第五屆中部六省曲藝大賽一等獎;2013年創編《笑聲飛出劉家坪》獲第二屆“岳池杯”中國曲藝之鄉曲藝大賽金獎,獲首屆“和平杯”華北五省市曲藝票友邀請賽三等獎;2014年改編《笑聲飛出劉家坪》獲第八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節目提名獎;2015年創編《好支書龔來文》獲第三屆“岳池杯”中國曲藝之鄉曲藝大賽金獎,獲第二屆“和平杯”華北五省市曲藝票友邀請賽一等獎,創編《花饃情》獲第七屆中部六省曲藝展演一等獎;2016年《花饃情》入圍第十七屆“群星獎”決賽(西安),參加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群星獎參賽作品惠民展演走進安康,獲第九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節目獎提名;2017年創編《十七棵松》參加首屆山西藝術節——第十八屆群星獎選拔獲好評,參加第八屆中部六省曲藝展演(安徽蒙城)獲好評,2018年《十七棵松》喜獲第十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節目獎(屬山西省唯一一個節目獎獲得者)。
赴外地參加各種論壇、研討、考察等文化交流活動,不僅是提升藝術水準的有效途徑,更是提升曲鄉建設整體水準的有力舉措。沁水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和支持外出交流學習活動,學習取經,助推發展。
(一)走出去學習取經求發展
2016年,縣政府副縣長王麗萍率《花饃情》節目組赴西安參加第十七屆“群星獎”決賽演出;2017年,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馮華率隊赴陜西安塞實地考察“中國曲藝之鄉”建設工作;2018年,馮華、王麗萍赴江蘇揚州第十屆中國曲藝牡丹獎頒獎儀式暨“謳歌新時代共筑中國夢”成果匯報演出現場領獎并觀看演出;2020年,馮華率《脫貧路上好支書》節目組赴京演出。沁州曲藝工作者積極參加各類培訓班,若干次的外出學習不僅提升了個人藝術素質和政治修養,而且學習了外地先進地區曲鄉建設、曲藝事業發展好經驗和好做法,解放了思想,開闊了視野,為沁縣當地曲藝發展獲得啟示。
(二)請進來舉辦論壇謀發展
多年來,長治市長治縣、長子縣曾主動來沁考察學習中國曲藝之鄉創建工作,共話曲藝之鄉建設事業。河南平頂山市、山東菏澤市文聯組織考察組蒞臨沁縣實地考察“中國曲藝之鄉”建設工作,從此開啟了陜西安塞、河南平頂山、山東菏澤與沁縣的曲藝交流、協同發展,舉辦了晉陜魯豫四省沁州書會曲藝交流展演。
沁州書會成功舉辦四屆曲藝論壇,特別是2019年由中國曲藝家協會創作委員會、山西省曲藝家協會主辦的“沁州書會的創新與發展論壇”,常祥霖、王宏、柴京云、柴京海、暴玉喜等曲藝專家出席論壇,對沁州書會及沁縣曲藝的創新發展提出了高屋建瓴的意見和建議,為曲藝之鄉建設獻計獻策,給予精準點撥。
(三)沉下心潛心研究求實效
沁州三弦書長治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鄭明明入選山西省“三晉英才”支持計劃名錄,躋身“三晉英才”陣營。沁州三弦書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栗四文、長治市級傳承人李彩英榮獲山西省曲協“2018年度弘揚山西曲藝特殊貢獻”殊榮受表彰。魏應中撰寫《沁州三弦書的形成與發展》《沁縣積極發揮地方曲藝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作用》《夯實基層曲協組織基礎推進曲藝事業傳承發展》等多篇文章在《曲藝》雜志及省市縣報刊網絡媒體發表,并參與編撰《長治曲藝概述》等多部書籍。
魏應中、陳志偉、李彩英被縣委、縣政府授予“優秀拔尖人才”稱號,被譽為當地鄉土藝術家,分別被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創建中國曲藝之鄉工作先進個人”、創建中國曲藝之鄉優秀曲藝工作者、中國曲藝之鄉優秀基層曲藝工作者。
近年來,沁縣以沁州書會品牌創建為抓手,不斷推動全縣曲藝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夯實“曲藝之鄉”建設基礎,擴大曲藝之鄉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一)傳承優秀文化,打造曲鄉品牌
沁州書會,原名老州會,也稱端午會,形成于清順治十年,每逢端午,沁州大地三弦書藝人云集一起,規范言行、舉行賽書、切磋交流,迄今有近400年歷史,2009年恢復端午書會并更名為沁州書會。近年來,沁州書會得到迅猛發展,不僅當地及周邊縣市區說書人參加賽事展演,而且山東、河南、陜西的說書藝人也紛紛前往沁縣交流演出,晉陜魯豫四省曲藝交流展演形成氛圍,各地說書人、曲藝人蜂擁而至,踴躍參加書會曲藝賽事展演活動形成習俗。說書人祭拜師祖及收徒拜師民俗活動、中長篇書目專場、太行盲藝人聯誼會專場、曲藝大咖名角名家專場等主題曲藝專場演出吸引著眾多書迷前往書會觀摩。特別是山西省文聯、曲協成為主辦單位之后,劉蘭芳、籍薇、馬小平、柴京海、柴京云、暴玉喜等眾多曲藝名家蒞臨沁州書會指導、演出,使沁州書會再次提檔升級,規模和品質迅速提升,成功舉辦九屆山西沁州書會優秀曲藝節目展演和四屆“沁州書會論壇”,成為山西的一個文化品牌,并于2017年成功入選第五批山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二)搭建百姓舞臺,助推曲藝發展
沁州書會,是山西沁縣端午民俗文化節的一項重要民俗活動,各方賓朋云集沁縣,賞民俗、逛書會、賽龍舟、品名吃、觀美景、話發展已形成傳統習俗。通過幾年來的可持續發展,沁州書會演出現場,觀眾爆滿、激情高昂,民間曲藝人、說書人齊聚書場,賽書交流,切磋技藝。山西當地說書人常這樣講:作為一個說書人、曲藝人,去河南馬街書會路程遠、難度大,但不去沁州書會亮相演出可不行。作為一個民間說書藝人能到沁州書會演出獲獎,拿到一個山西省曲協頒發的榮譽證書,都深感榮幸,實屬不易。說書人每當創作一個曲藝新作,都要首先在沁州書會參加展演,錘煉作品。如今,沁州書會愈來愈聚集人氣,輻射力和影響力劇增,備受社會關注、群眾歡迎和專家認可,成為長治市乃至北方地區說書人心中向往的曲藝圣地,成為托舉曲藝新人、推出曲藝新作、培養曲藝觀眾的交流平臺,助推曲藝事業蓬勃發展。
(三)創辦網絡媒體,強化宣傳推廣
在做大做實沁州書會活動內容的同時,還注重曲鄉建設的宣傳和推廣。沁縣曲協2013年創辦了《沁州書會網》,曾是山西唯一的曲藝專業網站。為適應新時代曲藝宣傳推廣新形勢、新要求,2017年又創辦《沁州書會網》微信公眾號,2018年開通《沁州書會網》抖音號,這些網絡媒體傳播的信息全是曲鄉建設、曲藝發展的動態及曲藝節目音視頻。庚子新春,《沁州書會網》公眾號專門設立“曲藝說唱·抗擊疫情”專欄,共刊播20多期30多部優秀作品,以文藝形式宣傳疫情防控的文藝抗“疫”行動走在全省前列。2020年,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態化下,人員不可聚集,端午民俗文化節暨沁州書會怎么舉辦,沁縣拓寬活動的方式方法,以沁縣融媒、沁州書會網為網絡平臺舉辦“沁州書會·云端劇場”曲藝節目展播,成功舉辦10場第九屆山西沁州書會優秀曲藝節目展演展播,沁州書會實施了文化創新,走出了疫情防控常態化下舉辦文化活動惠民演出的新路徑,山西省文聯副主席、曲協主席柴京海說:“這屆沁州書會辦得更有特色、更有價值、更有意義!”《沁州書會網》新媒體已經成為宣傳推廣沁縣乃至長治、山西曲藝文化的專業網絡平臺,為曲藝文化的宣傳推廣發揮著重要作用。
加強領導是促進中國曲藝之鄉建設的關鍵,還要加強基層曲協黨組織建設,全面提高基層曲協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
(一)以堅強組織統領全局,營造健康發展格局
在中國曲藝之鄉建設中,沁縣縣委、縣政府組建了中國曲藝之鄉建設工作領導機構,出臺了《關于持續推進中國曲藝之鄉建設的工作方案》,把中國曲藝之鄉建設工作納入了全縣文化發展和城鄉建設規劃發展的長遠規劃和年度計劃,將建設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對工作目標任務進行了明確分工并列入目標責任考核范圍,極大地促進了曲藝之鄉建設的有序開展。
(二)以黨建引領推動發展,打造硬核曲協組織
建設一流的曲藝之鄉,一支強大的曲藝人才隊伍是基礎。在加強全縣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同時,注重發揮社會組織隊伍的積極作用,尤其是沁縣曲藝家協會黨支部的引領推動作用。沁縣曲協于2017年成立了黨支部,健全了黨支部班子,擁有10名黨員,并于2020年發展一名預備黨員,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黨建引領作用明顯發揮,黨支部受到縣委表彰,獲“先進基層黨組織”殊榮。沁縣曲協擁有中國曲協會員9名,山西曲協會員16名,長治市曲協會員20名,全縣曲協會員90名,縣曲協工作博得省市曲協贊賞。
(三)以曲藝元素裝點城市,營造濃厚曲鄉氛圍
為了進一步強化曲藝宣傳推廣,營造曲鄉氛圍,在沁州書會演出主會場路段建設了曲苑廣場、曲苑亭,將該路段命名為曲苑北路、曲苑南路,制作安裝了“中國曲藝之鄉”、國家級非遺“沁州三弦書”、省級非遺“沁州書會”和“端午節習俗”等4個文化名片大型宣傳廣告牌,在曲苑廣場設計制作了20塊“沁州曲藝人物”宣傳版面,對曲苑廣場進行改造,搭建演出舞臺,整個縣城營造出非常濃郁的曲藝文化氛圍,中國曲藝之鄉國字號文化名片得到廣泛宣傳推廣。
曲藝之鄉建設,為沁縣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搭建了平臺,沁州好人、道德模范以方便快捷、群眾喜聞樂見的曲藝說唱形式很快做到了家喻戶曉,激發了沁縣人民不甘落后,奮起直追的激情和志氣。各級干部的創造力、組織力、執行力得到了鍛煉和提升,人民群眾的自豪感、自信心、向心力空前增強。實踐證明,沁縣中國曲藝之鄉建設,是繼承歷史優秀文化,倡導新時代先進文化,活躍群眾精神文化,做強特色文化的成功實踐。加強文化品牌培育,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強勢,促進了文化的進一步繁榮發展。沁縣被授予“中國曲藝之鄉”的稱號,成為當地興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高潮的一個新起點、助推器。
(作者:山西沁縣曲協名譽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