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山
(定場詩)
鐵骨錚錚志彌堅,
胸懷坦蕩人依然。
青山不老春常在,
江濤滾滾永向前。
黑龍江有個木蘭縣,
黃陂有座木蘭山,
南木蘭,北木蘭,
南北木蘭出英賢。
馬旭她耐得清貧人稱贊,
都稱她是道德模范當代花木蘭。
“我出生在木蘭縣的松花江畔,
我住在長江水流過的木蘭山。
遠行女兒想家鄉鄉愁遠,
細算算,不覺離家已經幾十年。
離木蘭,女兒從軍未回返,
離木蘭,拼殺在遼沈戰場白頭山。
離木蘭,救死扶傷南北轉戰,
離木蘭,空降跳傘沖擊藍天。
何難何苦何所怨,
女兒無愁凈笑顏。
為國為民何懼險,
誰說女子不如男。
幾十年軍旅生涯戰斗在第一線,
轉眼間離職休養已經好多年。”
老夫妻住木蘭生活恬淡,
整日里粗茶飯也似蜜甜。
這一晚,花飄香池蛙聲伴,
夫妻倆對舉盞品茶笑談。
望夜空,明月圓星星眨眼,
映窗前影依偎靠頭倚肩:
“老伴兒,退下來這些年星移斗轉,
不覺得,咱老兩口已過耄耋之年。
幾十年堅守在醫療戰線,
為提高戰斗力科研攻關。
馬旭我軍旅生涯無悔無怨,
沖槍林闖彈雨克敵攻堅。
人靜時把軍功章捧著看一看,
心火熱感黨恩淚滾腮邊。
沒有黨我怎能立功參戰,
沒有黨我怎能翱翔藍天,
沒有黨怎摘取科研桂冠,
沒有黨哪有我馬旭今天。
一生誓言作奉獻,
一世立志報家園。
老伴呀,這些年我還有心事一件……”
(白)“啥心事?”
“為家鄉脫貧困該把力添。
我吃的木蘭飯,穿的木蘭棉,
是木蘭送我把參軍。
木蘭的山山水水情深意暖,
到今天生活悠然我難忘木蘭。
木蘭的父老我惦念,
木蘭的孩子我心牽。
家鄉木蘭還是貧困縣,
教育落后急需改善舉步維艱。
咱兩口兒清茶淡飯生活節儉,
科研獎獎金沒動也存了好多年。
月月省,年年攢,
咱手里積蓄一些富余錢。
不多不少整整一千萬,
用這筆錢扶貧助教我才心安。
我想捐給木蘭縣……
(白)你說……”
(白)“好啊,閑著也是閑著,
咱倆生活不缺錢。
看病都有組織管,
不愁吃喝不愁穿。
全部支援貧困縣,
你是木蘭的女兒我是木蘭的姑爺這錢應該捐。”
馬旭她兩眼含淚深情把老伴看:
幾十年你為我就像一座山。
“老伴兒,為大家為小家這賬不用算,
你捐吧,咱倆都是共產黨員!”
兩手緊緊握,
兩人肩靠肩。
兩顆赤心同跳動,
兩人心相連。
馬旭的義舉國人同聲贊,
心懷大愛,感動中國萬里河山。
(依據“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馬旭頒獎辭”創作)
點評:
有幸讀到湖北小曲,《情牽木蘭》的文稿,不由牽出了我的贊嘆和驚艷。不足百句的一段唱詞,簡潔中蘊含著豐富,深情中透著大氣,滿滿的正能量直抵人心。
很喜歡作品的開頭,4句定場詩不但起到定場的作用,而且也可以把觀眾帶入規定情景中,同時可以用方言也可以用普通話,給演員提供了空間,可以豐富自己的表演。緊接著的4句唱詞非常別致:“黑龍江有個木蘭縣,黃陂有座木蘭山,南木蘭、北木蘭、南北木蘭出英賢”。圍繞著“木蘭”兩個字,作者大做文章,像繞口令一樣點題,又在后面用了4個“離木蘭”的排比句,表述了主人公的生平。其中“當代花木蘭”“誰說女子不如男”等詞句,使主人公的家國情懷躍然紙上。至此,作者筆鋒一轉,在花香、蛙鳴、月圓、品茶的歲月靜好之夜,老夫妻憶當年、話今天、念黨恩、思家園,決定把科研獎金和省吃儉用存下的一千萬元捐獻給老家貧困縣——木蘭縣。
這是共產黨員、中國道德模范馬旭女士的真實事跡,作者沒有在一千萬捐款上大做文章,而是在“木蘭情”上重筆投入。“我吃的木蘭飯,穿的木蘭棉,是木蘭送我把軍參,木蘭的山山水水情意暖,到今天生活悠然,我難忘木蘭。”字字如珠璣,句句有木蘭,把情感推向了高潮。
木蘭人,有著花木蘭從軍報國,不畏艱險的情懷,有著心系故土,關愛他人的崇高品德。還有個同是共產黨員,有著堅定信仰的老伴兒,這些是她捐獻千萬元為國為民的依據和理念。作者在整個唱詞中緊扣題目《情牽木蘭》,把“木蘭”兩個字用到極致,使觀眾看完節目后也會深深記住那情牽著的木蘭。
更值得一提的是,唱詞一道言前轍,平仄工整,井然有序。最主要的是,上下句都在轍上,就是我們俗稱的“樓上樓”句式。這種寫作技巧挺難寫,也有一定的高度。有時候雖然寫的是“樓上樓”的句式,但是會重復用字太多,平仄不對,那就會影響唱腔運用,會有倒字、錯音的情況發生。然而《情牽木蘭》妥妥帖帖,朗朗上口,沒有給演唱者帶來負擔,而使得唱腔更好展現。可見作者功底,為立山老師點贊!
(點評人:安徽省曲協副主席 夏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