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歡 黃莉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自信成了一個絕對熱點的議題,圍繞這個議題,必須回答兩個基本問題,一個是文化因何自信,另一個則是文化自信于何。文化因何自信探討的是自信從哪里來的問題,即文化的底蘊和自信的來源、依據;而文化自信于何則回答的是文化自信體現在什么地方的問題,這就指向了中國道路、理論、制度建設的偉大成就和在全球治理中的大國智慧。將這兩個問題合起來探討,有利于完整、準確地把握文化自信的含義和重要性,在實踐中繼續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
關鍵詞:文化自信;依據;體現;措施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3-00-02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自信則表現為對自身能力、優勢的篤定和確信。人類文明發展至今,要數中華文化最有自信。這種論斷不是虛妄,而是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積淀,從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在實踐中創新創造文化的民族能力,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等方面考量得出的科學結論。不僅如此,我國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取得的突出成就和為世界貢獻的中國智慧更是充分彰顯了我們自信文化的風采。面對中華民族所獨有的文化自信優勢和實踐成果,我們不能驕傲自滿,而要開拓創新,繼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向前發展,把我們自信的優勢發揚下去。
1 文化的自信源于“有、能、強”
1.1 文化的自信源于有底氣、有骨氣、有生氣的文化內核
首先,奠定我們文化自信的雄厚底氣來自5000多年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它筑牢了文化發展壯大的根基,是中華文化的歷史底色和中華民族的精神脈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豐富、思想精深、意蘊深遠,是迄今人們仍需要參透的學問和遵循的真理,例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仁者愛人、與人為善、中庸、和諧等。這些思想和理念經歷千百年的傳承,已烙上民族的符號,浸潤于國人的心中,成為了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具有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是我們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簽,也是我們構建文化自信的強大底氣和精神動力。
其次,奠定我們文化自信的強硬骨氣來自偉大斗爭中孕育的中國革命文化,它延續和發展了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品質,并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培育出了偉大的革命精神和紅色基因。中國革命文化激昂向上、歷久彌新,形成了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早已超越那個時空而上升為一種具有普遍性、可以延續下來的理想和情操。正是因為懷揣堅定的革命理想、厚植“死生甘愿同依”的愛國情懷、秉承不屈的斗爭精神,中華民族總是能在關鍵時刻爆發出眾志成城的力量,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推動民族精神、民族意志、民族力量凝聚升華,錚錚鐵骨、凌然正氣,民族脊梁傲然挺立,形成了中華文化和中國人民的骨氣。
最后,奠定我們文化自信的勃勃生氣來自實踐探索中產生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它是新中國成立至今黨領導人民既傳承民族文化,又不斷創新、與時俱進的成果,它代表人類迄今為止最先進的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定科學真理,植根中國大地,引領社會潮流,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不斷積聚中國力量、構筑中國精神、彰顯中國魅力。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下,我們砥礪前行,不僅開拓了文化市場,創新了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創造了大量優秀文學作品,而且創造出了中國道路、中國奇跡,向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充分展示了中國及其文化的勃勃生氣。
1.2 文化的自信源于能結合、能創造、能學習的民族實力
中華民族不僅具有文化自信的深厚內核,還表現出了能結合、能創造、能學習的強大民族實力。文化自信不是靜態的,它必須通過文化的再生再造、交流學習注入新的養分。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黨的帶領下,尋找到了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理論,并通過與我國實踐的結合,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這種具體的、歷史的結合,使中華文化從此有了科學的理論指導,有了真理、道義的支撐,有了鮮明的社會主義屬性,切實增強了中華文化在與西方文化價值觀碰撞中的底氣。
守正創新,是中華民族的一貫態度。在對待文化的問題上,一方面我們堅持“求木之長必固其本,欲流之遠必浚其源”的原則,不斷去粗取精、與時俱進,不斷吸收中華文化精髓,努力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另一方面,我們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廣闊視野和博大胸懷,在平等的基礎上積極學習、借鑒、吸收全人類的文化養分和文明成果,以此來豐富中華文化寶庫,增強中華文明的生機活力和人類普適性?!拔幕蚪涣鞫嗖剩拿饕蚧ヨb而豐富”[1]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國際場合多次傳遞的理念,今天的中國正是在這種學習交流中不斷提升本國文化對國民乃至全人類的影響力,從而不斷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自信心。
1.3 文化的自信源于強大的國力支撐
先進的科技實力、強大的軍事實力和雄厚的經濟實力是堅定文化自信的物質基礎和客觀現實條件。早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就闡述了資產階級由于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而使資本主義文化具有了世界意義。這個道理對于社會主義文化同樣說得通?;仡櫧鷼v史,西方列強的入侵嚴重削弱了我國的國力,不僅使我們遭到了西方文化價值觀的滲透,還使國民喪失了民族文化自信心,甚至出現了否定優秀傳統文化,主張廢除漢字、中醫、儒學乃至全盤西化的可悲之舉。這些事實證明,只有經濟發展、國力強大,人們的文化心態才能由消極變為積極,由自卑變為自信。強大的國力無疑是我們能夠更好地挺直文化脊梁、堅定文化步伐、樹立高度文化自信的勇氣來源。今天的中國,已經實現了由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益向世界舞臺中央邁進,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站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中華民族越來越自豪、自信。
2 自信的文化彰顯于實踐中的大國風范
2.1 中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更加堅定
“我們的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都同我們的文化密切相關,統一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實踐?!盵2]中國道路、制度、理論建設在新中國成立以來70多年的光輝歷程中取得了偉大成就,并在此基礎上重塑了由于近代慘痛歷史而遭摧殘的中華文化自信心。道路關乎前途,我們在實踐中選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是歷史所趨、民心所向,正是這條道路改變了舊中國積貧積弱的社會面貌,逆轉了國家落后挨打的悲慘命運,實現了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增強了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成就感,這條道路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人民偉力,我們定將越走越寬廣、越走越有信心。
堅定道路自信,砥礪前行,不斷探索總結,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應運而生并不斷豐富發展,這是中國理論建設的重大成果,是結在中華文化之樹上的時代碩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以人民利益為導向,本著發揚民族本色、文化基色、時代特色的理念,不斷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人民群眾的智慧,逐步形成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構建起了自主性、真理性的理論話語體系。這一理論體系是黨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全國人民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它的成功實踐得到了廣大人民的高度認可,筑牢了人民理論自信之基,進一步彰顯了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中國制度顯示出的強大生命力、執行力和適應力世界有目共睹?;赝^去的70年,我們的制度建設取得了許多重要成就,建立起了國家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各項重要制度,并通過各方面機制體制改革,使制度系統不斷完善,制度優勢更加明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鮮明地總結了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13個優勢,其中堅持黨的領導是我們制度最大的優勢。正是在黨的領導下,短短幾十年,我國跨越了資本主義國家幾百年的發展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世界罕見奇跡,完成了港珠澳大橋、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等多項“世界之最”工程,取得了1998年特大洪水災害、汶川大地震、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災難的一次次勝利……這些事實讓人們更直觀深切地體會到了中國制度的優勢,進一步堅定了我們的制度自信。
2.2 中國理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作用更加突顯
經濟全球化浪潮下,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機遇與挑戰并存,各國聯系和依存不斷加深,同時霸權主義、保護主義等深層次矛盾也日益突出,全球治理體系正在重塑。基于對世情的判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向世界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倡議,積極引導全球治理體制變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項宏大的時代工程,它要求把世界當成一個整體來對待,反對強國必霸、唯我獨尊的全球觀,致力于構建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型國家關系。這一理念既關照了當代國際關系的現實,又挖掘和闡發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下大同”思想的時代價值,是中國智慧的彰顯。中國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本著合作共贏的原則,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針對國際爭論較大的“誰來治理”“怎樣治理”“為誰治理”等問題發出了中國聲音,既尊重了各國發展利益,又促進了世界各國共同繁榮進步。
帶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和愿景,中國與全球深情互動,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搭建起優勢互補、互利共贏、良性互動的國際合作實踐平臺,為全球治理貢獻重要的中國方案。“一帶一路”倡議從2013年提出至今,一直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致力于實現沿途國家和世界各國的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為應對國際治理和全球化挑戰注入了新力量、找到了新出路。經過8年的發展,“一帶一路”建設成就世界有目共睹,它無疑成為了備受世界各國青睞的合作發展方案?!耙粠б宦贰苯ㄔO讓中國更好地融入世界,也讓世界更好地分享中國的成果、共享中國的智慧。中國的理念和方案是中國獻給世界的禮物,它們閃爍著中華文化的光輝,彰顯著中華民族的自信心。
3 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扎牢自信根基
任何時期文化的發展都離不開制度的支持和保障,好的制度能使文化煥發出更強大的生機活力。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從“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3]出發,強調了制度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的重要性,并從五個方面對我們的文化制度系統作了闡述:第一,堅持馬克思主義“主心骨”,牢牢牽住這一意識形態紅線,占據真理、道義的制高點,使我們的文化制度建設擁有強大的真理力量支撐和不竭的思想價值源泉;第二,把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導航儀”,核心價值觀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我們的文化制度要立起來,就要時刻瞄準核心價值觀的方向;第三,建好文化權益“保護傘”,健全人民文化權益保障制度,為人民文化權益筑起可靠的城墻;第四,用好輿論引導“助力器”,完善輿論引導工作機制,弘揚社會文化正能量,有效發揮凝心聚力的作用;第五,嚴把文化生產創作“出關口”,建立充滿生機的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為文化傳播提供良好的載體、開拓廣闊的舞臺??傊?,我們要繼續傳承發揚已有的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匯聚成龐大的文化力量,構建起與我國經濟發展狀況相適應的先進文化制度,扎牢文化自信的根基。
4 結語
國民之魂,文以化之;國家之魂,文以筑之。推動文化繁榮發展于國于民都有重要的意義。中華民族有寶貴的文化財富和豐富的文化資源,這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底氣所在,但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不能因此而自滿、故步自封,必須在新的實踐基礎上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文化制度,繼續推動文化繁榮發展,使我們文化自信的底氣更充足、根基更牢固。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258.
[2] 秦宣.文化自信實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J].理論導報,2019(6):9-10.
[3] 習近平.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EB/OL].人民網,http://www.pople.com.cn,2019-10-31.
作者簡介:劉歡(1996—),女,重慶綦江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黃莉(1963—),女,福建永定人,學士,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