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蕾

在“南京,我的家”主題背景下,中班幼兒走訪了南京的風景名勝、品嘗了特色美食,在親身體驗中豐富了對家鄉南京的了解。一次對南京名勝古跡的分享活動中,有很多幼兒提到了城墻。南京明城墻(以下簡稱南京城墻)始建于1366年,由宮城、皇城、京城、外廓四重城垣組成。其中京城城墻全長35.2公里,現存25.1公里,是世界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城墻承載了南京人對家鄉的記憶和溫情,假期里,很多孩子會跟爸爸媽媽一起去爬城墻,在上面玩耍。
當我們第一次集體走訪城墻回來后,孩子們分享了自己的見聞和發現,也產生了一些疑問:城墻有多高?有多長?城墻上為什么有那么多洞口?城墻是用來做什么的呢?這些問題引起了全班幼兒濃厚的興趣,帶著這些疑問,我們開始了南京城墻的探趣之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當孩子們對南京城墻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伴隨而來的困惑和思考,教師意識到這是一個讓幼兒自主探索、學習的契機,于是決定深入開展探索南京城墻的活動。
為了讓活動更有針對性,教師需了解當下幼兒對南京城墻的認知水平。基于第一次集體探訪活動的經歷,我們進行了一次關于“南京城墻知多少”的談話活動。幼兒有的關注到城墻的外部形態:“城墻很高、很長,要爬很多級臺階才可以上去。”“城墻上面有很多地方是凹凸不平的,還有很多方形的小洞口。”“我發現了地面上靠近墻的部分有長長的排水溝。”有的是對城磚的觀察:“城墻是由很多城磚砌成的,我都數不清了。”“大部分的城磚是青灰色的,也有白色和紅色的。”“我在城磚上還發現了文字,但是我不認識,好像是古代人寫的。”還有的關注到城墻上擺放的物品:“我看到城墻上有很多大炮和箭車,是打仗用的吧?”“城墻上還有好多路燈和燈籠。”“城墻和城門連接在一起。”“城門里有藏兵洞。”“城門有好幾個,都是拱形的。”……
從此次談話活動中,教師驚喜地發現幼兒對城墻的觀察如此細致,并且能用準確的詞匯、完整的語言描述。可以看出,幼兒對南京城墻的外部特征已經有了初步了解,如城墻上凹凸不平的線條、城墻的顏色和城磚上的字等。為了激發幼兒進一步探討的興趣,教師拋出問題:“對于南京城墻你們還想知道什么,或者有什么問題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幼兒的問題層出不窮、五花八門:城墻究竟有多高、多長呢?城墻上的這些洞口是用來做什么的?排水溝是怎樣排水的?城磚有彩色的嗎?城磚上為什么要有文字?城墻上的大炮和箭車是怎樣打敵人的?為什么有那么多拱門?為什么有的拱門大?有的拱門小?城墻是用來干什么的?它存在有多久了?……
可以看出,幼兒對城墻的內部結構、功能和歷史都十分感興趣。對于這些疑問,教師沒有直接告知答案,而是鼓勵他們大膽猜測,然后通過實地探訪和查詢資料尋找答案。
經驗反映出幼兒的認知和發展水平。近日來,教師觀察到幼兒關于南京城墻的經驗累積已經體現在多個方面:日常談論自己參觀城墻的見聞、在建構區中建構城墻、在繪畫日記中表現城墻、在圖書區里查閱城墻的分布圖。
對于第一次討論歸納出的問題,如城墻的內部結構是怎樣的,每個部分又承擔著怎樣的功能等,雖然幼兒基于已有經驗有所推測,但是其準確性卻有待驗證。《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獲取經驗的方式是“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關于南京城墻的疑問,我們更希望幼兒通過實地探訪去解決。因此,教師根據幼兒感興趣的問題將其分成3個小組——外形結構探究組、功能探究組和人文歷史探究組,并邀請家長一同參與。每組一個共同的問學單,讓幼兒將實地探訪的經過和結果記錄在上。
更加明確此行的目的后,再次探訪城墻,幼兒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教師注意到,孩子們會采取仔細觀察城墻、參觀展覽館、聽導游介紹、查閱資料等方式進一步了解南京城墻的內部結構和功能,能根據自己的問題選擇不同的探究方式,如:之前沒有關注到城墻的垛口和排水溝等外形細節方面的幼兒會通過觀察、觸摸、繪畫的方式加深對城墻外部形態的認知;想了解城墻的功能和作用的幼兒會選擇參觀藏兵洞、觀看景區內有關城墻功能介紹的圖片和資料、向家長詢問以及聽導游講解等方法進行了解;想了解城墻的人文歷史的幼兒會通過參觀博物館、線上線下查資料和聽導游講解等方式獲取信息。
探訪結束后,為幫助幼兒對收集到的材料進行整理與回顧,同時也為了增進親子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教師讓孩子們在家長的幫助下,將探訪的過程和結果以PPT的形式呈現,并鼓勵幼兒在班級內分享自己的見聞和收獲。PPT的內容以幼兒感興趣的問題和收集到的資料為主,資料包括探訪南京城墻的過程中自己拍的照片、繪畫記錄和見聞等。分享PPT對中班幼兒來說也是一個較大的挑戰,由于事先做了充分準備,所以大部分幼兒都能在集體面前大膽地、完整地講述自己的發現。分享過程中,大家主要就以下幾個問題展開討論:
問題一:南京的城墻有多高?
多多:爸爸告訴我大概有六層樓那么高。
麥芽:三十六丈高,因為有一首兒歌《城門城門幾丈高》就是這樣說的。
麥芽:高度可以先用一根繩子測量,再測量繩子的長度。
問題二:南京的城墻有多長?
琪琪:城墻太長了,要在上面走很久。
嘉嘉:我媽媽說是35.2千米,開汽車要開一個小時呢!
小寶:我知道尺子可以量長度,所以用尺子量一下就知道了。
諾諾:可是我們沒有那么長的尺子,怎么辦呢?
小寶:我們可以分段測量,再把每一段加起來。
問題三:城墻上很多凹凸不平的短墻和方形小洞口有什么作用?
西西:我和媽媽一起查資料才知道,這些齒形墻叫“垛口”(duǒ kǒu)!城墻上向上凸出的部分,稱為垛子磚;向下凹下去的部分,稱為瞭望口;垛子磚下面的小洞,稱為射口。
小寶:垛口是用來觀察敵情的,射口是用來向敵人射擊弓箭的。
均均:士兵躲到后面又能射擊敵人,又能不被敵人打到,城墻可以把敵人擋在外面。
問題四:城磚上為什么會有文字?上面都寫了什么?都有哪些顏色?
楷楷:爸爸告訴我這些字有的是人的名字,有的是燒磚的地方,是為了負責到人,保證磚的質量。
芃芃:就像我們有名字一樣,城磚也有自己的記號。
城城:導游介紹說城磚有很多顏色,但是我看到最多的是青灰色,也有白色和紅色的,不過我希望城磚是彩色的。
多多:我們可以在美工區用黏土做一些城磚,刻上字、涂上顏色,不就成彩色的城磚了嗎?
問題五:城墻是怎樣排水的?
小寶:我看到城墻兩邊都有下水溝槽,下雨的時候雨水就順著溝槽流到洞口,再流到城墻外面,這樣就不會積水了。
米粒:雨很大的時候,水就從城磚的縫隙里流出來,形成水柱,叫“龍吐水”。
仔仔:城墻內部也有排水管道,所以能很快把雨水排出去。
問題六:城墻內部有什么?
圓夢:我參觀城墻的時候,導游阿姨跟我們講了中華門城墻的故事,城墻底下有很大的藏兵洞,打仗的時候可以藏很多士兵。
諾諾:現在的藏兵洞里有很多城墻的介紹,變成了一個城墻博物館,我也想在建構區建一個城墻博物館。
經過此次探究和分享,教師發現相比第一次探訪活動,孩子們的目的性更加明確了,并且大部分幼兒在出發前都查閱了相關資料,甚至在探訪結束后會再次查詢資料以核實自己的觀察。比如:在第一次探訪活動中,很多幼兒都關注到凹凸不平的城墻線,卻不了解具體的功能和作用。因此,當幼兒明確第二次探訪活動的目標后,便提前上網查詢到它的名稱(垛口)和讀音(duǒ kǒu),了解到它有瞭望的作用。等到實地探訪時,他們就站在垛口處望向遠方,發現果然能看到遠處的建筑和樹木,驗證了自己的想法。此外,他們還得知垛口下面的方形小口叫作射口,是專門用來射擊敵人的,因此得出城墻的主要功能是抵御敵人。兩次探訪活動讓幼兒體驗了多渠道獲取知識的方法,并通過實地探訪驗證了自己的猜想和假設,積累了更多關于南京城墻的經驗認知,提升了實踐與反思能力。
·繪畫表現
當幼兒對城墻的認知水平有了進一步提高時,他們的表征、創作需求也隨之而來。這時教師應為幼兒提供多種材料和創作的空間,鼓勵幼兒用多種材料和方式表征自己對城墻的認知和理解。因此,教師提供了素描紙、宣紙、牛皮紙、紙盒、水彩筆、毛筆、墨汁、剪刀、膠棒等材料,讓孩子們自主選擇材料以南京城墻為主題繪畫。他們相繼體驗了線描畫、水墨畫、剪貼、泥塑和折疊紙等多種創作形式,對城墻的外部形態和細節特征進行了表征。在剪貼城墻的創作中,幼兒第一次體驗了對稱剪,但是剪的速度很慢,也沒有和沿線吻合。教師注意到他們對對稱剪的興趣,便在美工區提供了對稱剪紙的圖紙,有蝴蝶形、愛心形等,引導幼兒觀察對稱剪紙的特征,鼓勵他們自己設計對稱圖形。經過實地觀察,孩子們對城墻的外部形態特征積累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在設計城墻的對稱圖形時,他們便能將經驗遷移到圖形繪畫中,體驗到創作的樂趣。
·立體建構
教師注意到幼兒在戶外建構時會自發地建構城墻,便提供了多種材料,鼓勵他們用排列、組合、架空、鑲嵌等方式表征自己對城墻的認知。表征、創作既是幼兒的發展需求,也是檢驗幼兒發展水平的方式,教師可根據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適時調整活動內容及指導策略。
從對幼兒的觀察中能夠看出,他們會根據自己對城墻感興趣的點選擇適宜的方式建構城墻。例如:佑佑想用鏤空的長方形積木塊搭建城墻,只見他把積木塊首尾相接擺成一排,再在上面交錯著擺一排,壘到第三層的時候,他興奮地說:“看!我的城墻又長又堅固,因為我把城磚壘得很整齊。”西西在探索城墻的活動中積累了關于垛口的經驗,便用四個相同大小的長方形積木豎立在地上做城墻,將四個小正方形積木堆在長方形積木的右側作為垛子磚,這樣一來,垛口便形成了;芃芃對城墻上的大炮很感興趣,他先拿來三塊鏤空的長方形積木平鋪在地上,接著將一些長方形積木壘高放在一側,最后拿來一些長短不一的圓柱形積木橫著放在鏤空的長方形積木上方,他說這些都是大炮,并模仿發射大炮的動作玩耍起來;楊楊和豪豪關注到城墻內部的排水系統,搭建城墻時在積木的中間留下一個小洞,再拿一個長方形的積木從中間不停穿過,嘴里說著:“這個是排水口,現在雨下大了,要吐出水啦!”“啊呀,這么大的水,是‘龍吐水吧!”說完兩人不禁哈哈大笑……
可以看到,戶外建構活動中幼兒可以將自己對城墻的認知經驗遷移在作品中,并關注到了城墻的細節,比如垛口、排水口、大炮等,但他們大多用的是壘高的方法,很少有人使用架空的搭建方式。為了拓展幼兒的建構經驗,教師特意找了一些積木的建構圖與城墻的整體圖、細節圖張貼到建構區,又投放了紙杯、紙盒、紙板等適合架空的材料。幼兒在觀察、對比后,便開始用紙杯作為輔助材料架空積木,還在城墻上搭建了博物館和大炮。
除了積木建構,幼兒還嘗試用多米諾骨牌、小立方體積塑、輪胎等材料建構城墻。他們的建構方式有平鋪壘高和交錯壘高,都有突出城墻的垛口細節。在小立方體積塑搭建中還出現了ABAB型的數學模式,并且創造了新的模式AABB,拓展了對數學模式的認知。
·長度測量
在建構區,幼兒用積木搭建了長長的城墻,城城和悠悠欣賞著,不知何時開始爭論起誰的城墻最長,兩個人誰也不服輸。這時候,城城看到有同伴在玩水管玩具,便提議用水管玩具來量一量。城城用搭好的水管對城墻進行測量,發現還差一小截,可增添了幾個小水管后還是沒法正好和城墻的長度一樣長。悠悠也快速地拼搭著水管,拼搭完成后他發現水管比城墻長了一些,可拿掉一截后又有些短,和城城的問題一樣。水管玩具無法精確測量出城墻的長度,這可怎么辦呢?悠悠說:“我們就差不多和城墻一樣長就可以了。”城城同意了,于是兩個人把搭建好的水管拿到一起比較,結果發現悠悠比城城的長度多5個水管,他們又分別數了數各自所用的水管個數,城城用了20個,悠悠用了25個。
慢慢地,城城和悠悠的測量活動吸引了同伴們的注意,樂樂說:“我們也可以用紙條來測量,先把搭建城墻的積木擺成一排,再把紙條放在上面,看看會用多少張紙條。”仔仔說:“我們也可以先量每一塊積木用了多少張紙條,再數一數用了多少塊積木,把它們記錄下來,最后再把用的紙條數出來。”教師觀察到幼兒對測量精確度的需求后,便為他們準備了特定規格的小紙條——每4張小紙條的長度與1塊積木的長度相等。最終,城城用了4塊積木,一共是16張紙條,悠悠用了5塊積木,一共是20張紙條,悠悠比城城多了4張紙條。兩個人的討論終于有了結果,可是,這怎么和用水管測量的結果不一樣呢?孩子們發現這個問題后,又把水管和紙條放在一塊積木上對比,發現一張小紙條的長度比一個小水管的長度要長一些,因此一塊積木的長度相當于有4張小紙條或大約5個水管一樣長。最終孩子們發現,用單位小的物體測量,最后的測量結果就大;用單位大的物體測量,測量結果就小。
·城墻游戲
在探索城墻有多長的活動中,孩子們把水管玩具搭建得很長,有時甚至需要很多人拿著。當大家把水管齊齊舉高的時候,有人高聲喊道:“城墻好長啊!”有孩子在水管下面穿梭,自發地念起了“城門城門幾丈高”的兒歌,一場關于城墻的游戲自然而然地展開。戶外活動時,教師鼓勵幼兒創編游戲的新玩法。幼兒嘗試用肢體動作表現城墻:大家三五成群,手拉手搭建起一座長長的城墻,有兩人當城門,其余幼兒列隊鉆城門,后面小朋友把手臂搭到前面小朋友的腰間在城墻內穿梭。后來,幼兒還自發探索城門的造型,有的把手臂張開、雙腿分開彎曲扮演城門,有的手腳著地、腰腹彎曲,還有孩子想到合作扮演,用兩人抬起小腿、腳尖對腳尖的方式表現城門……每一個造型和游戲都帶來了歡樂,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激發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創編出更多有趣的游戲。
南京城墻“因天時就地利”,依山傍水而建,是古代都城建設的杰出代表,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同時也是優質的教育資源。當教師發現幼兒對城墻的興趣后,首先了解了幼兒對城墻的認知經驗,然后讓幼兒根據感興趣的問題劃分小組,以問學單為支架幫助幼兒有針對性地探究,讓幼兒通過實地探訪驗證自己的猜想。幼兒感知外界事物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實地探訪積累了直接經驗,問學調查融入了間接經驗,表現與創作、建構與游戲不僅深化了幼兒對城墻的感性認識,還將幼兒對城墻的理解和文化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從幼兒對城墻的創作和表征可以看出,中班幼兒的建構意識明顯增強,目的性和計劃性也顯著提高,已不滿足簡單的排列、組合、壘高,還使用了接插、架空等方式表達對城墻的認知。在遇到測量難題時,還顯現了同伴之間的友好交往和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見,同伴關系對中班幼兒已經產生明顯影響,幼兒能根據問題展開合作探究。教師作為活動的支持者和引導者,并沒有急于把答案告訴幼兒,而是適當退位,在活動中通過有效提問調動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把主動權交給幼兒,為幼兒提供了廣闊的探索空間和時間,從而推動課程深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