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治平
當前,因為倡導游戲活動常態化,所以不少幼兒園出現了游戲概念泛化、濫用的現象,將幼兒園的各種活動都冠以“游戲”之名。有些教師把兒童的學習活動、科學探索活動都看作游戲,這是因為他們對兒童的學習、探索、游戲的本質特點把握不清,相互混淆。
兒童的學習、探索、游戲相生相伴、相互聯系,甚至相互融合,但它們的內涵是不同的。厘清它們的內涵,清晰明了地整合運用,把握實質很有必要。
一、兒童一生下來,就開始學習
嬰兒借由先天獲得的吸吮功能,開始了吃、喝、拉、撒、睡的生存學習,并以此獲得延續生命、強壯身體和健康身心的力量,為發展其他能力奠定生理基礎和個體可能。嬰幼兒的學習是一種由內在生命力而激發、推動的自發自愿、自主探索的學習。 顯然,學習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包含的范圍非常廣泛。與此同時,兒童的游戲自然而然地產生了。游戲是人類童年實現學習、發展自我、探索認知世界的手段和方式。從狹義上講,嬰幼兒的學習即游戲、游戲即學習。
二、游戲,是兒童的生活存在方式
兒童的游戲要經過學習游戲、理解游戲和發明游戲的過程。兒童首先向照料者學習游戲,比如,照料者看著兒童,用手按住鼻子然后放開,同時發出“噗”的聲音,兒童看到了,也學著做,彼此輪流反復做,從中得到極大樂趣。又如,照料者用額頭頂住嬰兒的額頭輕輕向后推一點,嘴里發出“嗚嗚”的聲音,并說“頂牛牛”。如此幾次后,兒童就明白了成人在跟他玩游戲,積極配合,并發出“嗚嗚”的聲音,之后更會主動發起“頂牛牛”游戲。隨著年齡增長,兒童會發明游戲。比如,從之前與大人玩過的“藏貓貓”游戲中得到經驗,在一定場所主動發起“藏貓貓”游戲,如走在一棵大樹旁,伸出半個臉,喊上一聲,然后縮回去,讓別人去找他……游戲成為兒童愉悅自我、滿足內在需要、建立關系的基本活動,他們通過游戲認識世界、探索世界。
游戲是兒童生活、學習、探索、發展自我的基本需要。游戲活動中,兒童自由、自主、模仿、再現、表征、假想、替代、創造……他們或獨自,或與同伴合作,充分享受游戲帶來的滿足和愉悅。游戲是教師實現教育目標的手段和方法,是支持、幫助兒童實現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實踐與探索的方式和途徑。兒童在游戲中會綜合運用生活經驗和五大領域知識經驗,從而實現整合性學習發展,獲得完整經驗。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說:“每一個游戲都蘊含了兒童對未來生活的準備,兒童開始游戲的方式、對游戲類型的選擇和他們在游戲中所扮演的角色,均暗示著他們對環境的態度、與環境所建立的聯系以及對待人類同伴的方式。他們是善是惡,以及是否具有領導能力,在游戲中都暴露無遺。通過觀察兒童的游戲行為,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對生活的總體態度。游戲對每一兒童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由此可知,兒童在游戲中學習、探索、思考、成長。
三、探索,是兒童對未知事物和現象的了解與認知
探索的特點是嘗試,是未知。比如,嬰兒通過咬自己的手腳,慢慢感知和認識到了手腳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通過嘗試手烤火而感到疼痛,產生對火的危險性的認知,從而認識到以后不能玩火;通過眼睛看、耳朵聽、舌頭舔、牙齒咬、鼻子聞、手指摸等感官體驗,認識和了解周圍生活中物質的樣貌、顏色、氣味、味道、聲音以及光滑粗糙、軟硬冷熱等屬性及功能。
兒童在探索中認識世界,獲得許多經驗,習得多種能力。也就是說,兒童在探索中發現和學習,在學習中探索,它們互相融合。對兒童來說,游戲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兒童需要借助游戲進行探索和學習。自由自主的游戲有助于兒童的探索與學習,能夠滿足兒童身心發展的需要。
四、探索行為和游戲行為的相似與區別
探索行為和游戲行為都是由兒童的內在動機所激發的,根源都是個體的興趣,這是二者的相似性。它們的顯著區別有二:第一,探索行為是由刺激物所支配的行為,游戲則為有機體所支配的行為。也就是說,個體是為了解某物而去進行探索,游戲則是為了滿足個體自身的需要。兒童在探索行為中會問“這個東西能做什么”,而在游戲行為中會問“我能用這個物體做什么”。例如,兒童剛拿到一個新材料,就會探究這個材料是什么、能做什么,或者怎么玩。熟悉明白它的功能和玩法后,兒童就可以拿它代替任何物品進行游戲。第二,探索行為是為了減少不確定性并逐漸形成目標的行為過程,而游戲則是在清楚的目標下對已知行為的再現。
五、把游戲和游戲化的學習探索活動區別開來
以兒童因閱讀繪本《快看,什么東西出來了》而生成的活動——按顏色的排列規律建構出不同的東西為例。
活動名稱:有趣的規律(小班)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物品、圖形的有序排列,初步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
2.培養初步的觀察、推理能力,提高創編以及創新能力。
3.發現和欣賞數學美的意識,體驗與同伴分享成功的快樂。
材料準備(建構類):彩色雪花片,彩色方塊,彩色多米諾骨牌,彩色瓶蓋。
活動過程:
1.按顏色排列規律建構出一條直線(見圖1)。
2.按顏色排列規律建構出多條直線并組合,如按AABB排列規律建構“大馬路”(見圖2)。
3.按顏色排列規律從直線建構到曲線建構,如拼搭出花紋有排列規律的蝴蝶(見圖3、圖4)。
這是限定了用幾種建構材料,按顏色排列找規律的學習探索活動,采用了自主操作的游戲方式,帶有明確的學習探索任務,是以學習為主,借助建構材料的實踐探索。層層推進、不斷提高的找排列規律的要求,體現了幼兒學習發展的挑戰性,彰顯了自主學習、深度學習的意義,對幼兒的學習發展有良好的助推作用。在這里,學習、探索、游戲有機結合,難以割裂。但從活動目標、組織過程和材料提供來看,不能稱之為游戲,這是運用了游戲化方式組織的幼兒學習探索活動。因此,教師應把游戲和游戲化的操作探索活動區別開來,活動過程呈現的三個環節,應該是三次操作,而不是三次游戲。
幼兒園切實落實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并不是要把所有的活動都搞成游戲。學習活動,尤其是小組學習探索活動是非常必要的,不能用游戲替代。幼兒園只要課程實施和活動開展貫徹游戲精神,朝著課程游戲化方向發展,就應予以肯定和支持,讓兒童的學習、探索、游戲相互融合,共生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