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超
在充分挖掘和利用家鄉的陶瓷資源的基礎上,我園將陶瓷藝術教育與五大領域的活動相融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陶藝課程。為了提升陶藝課程的質量,我們引入項目化學習,使課程內容更加適宜幼兒的興趣與需要。這不僅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主動性,還在培養幼兒學習品質的同時從整體上提升幼兒的科學素養、藝術素養以及語言素養等。
一、陶藝課程中引入項目化學習的意義
項目化學習強調讓幼兒以小組的方式合作持續探究真實情境中的問題并取得一定的探究成果,其基本框架是問題驅動、持續探究、成果展示。
1.問題驅動:教師以真實的問題引發幼兒的學習。陶藝課程利用的是本地所具有的陶瓷資源等,幼兒對這些資源都具有哪些經驗?他們知道多少與陶瓷相關的知識?關于陶瓷他們想知道些什么?他們對什么樣的陶瓷內容感興趣,并能從中獲得什么樣的發展?……教師要通過諸如以上此類問題來思考如何開展陶藝課程,引發幼兒的學習與探究。
2.持續探究:教師創造機會鼓勵幼兒圍繞項目主題持續深入地進行學習與探究。在開展陶藝課程中,教師可通過計劃→實踐→記錄→反思的流程幫助幼兒學習,引導幼兒圍繞項目主題持續、深入地進行探究,并鼓勵他們運用繪畫或符號記錄等方式表征自己的探究過程。幼兒能在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中獲得新的經驗和發展,養成積極探索、主動探究等良好學習品質。
3.成果展示:教師重視幼兒學習成果的展示和學習經驗的梳理與表達。活動成果是小組合作探究的結果,活動成果的展示是教師對幼兒積極探索的回應與肯定。教師幫助幼兒梳理活動中的經驗與感受,有助于幼兒在活動中獲得新的經驗與發展。
二、陶藝課程中項目化學習的方向和內容
德化陶瓷博物館是弘揚陶瓷文化、展現精湛的陶瓷工藝和悠久的陶瓷歷史的重要窗口。因此,我們將德化陶瓷博物館作為陶藝課程重要的課程資源加以利用。大班幼兒在參觀完德化陶瓷博物館后,產生了在幼兒園建立一個“小小陶瓷博物館”的想法。教師支持幼兒的想法,并根據幼兒討論的內容確定了幼兒感興趣的幾個關注點,從而梳理出以下三個項目化學習的方向和內容。
1.博物館的展品。我們向各個班級征集博物館的展品,由各個班級選送幼兒制作或收集的工藝瓷、日用瓷以及彩繪、線描、拓印等作品。我們還請家長幫忙收集與陶瓷相關的各種資料,并征集了部分親子陶藝作品,豐富了博物館的展品。征集的展品如何擺放呢?我們提供了相關展臺的圖片和視頻,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并重點引導幼兒思考:你看到的展臺是什么樣子的?怎樣使展臺更牢固?幼兒帶著這些問題又開展了相關的探究活動,將大小不一的紙箱、形狀不同的積木等組合在一起,搭建出各式各樣的展臺。我們還引導幼兒為每個展品制作了展示牌,并請教師或家長幫助幼兒為每個展品寫上名字,然后將展品按照分類擺放在相應的展臺上。
2.博物館的講解員。幼兒對博物館的講解員這一角色特別感興趣,但又不清楚該介紹什么,因此我們邀請德化陶瓷博物館的講解員到幼兒園來為幼兒“傳經送寶”。幼兒根據講解員的介紹,將講解內容分為“我知道的古代瓷器”“我知道的現代瓷器”“瓷器從哪里來”“我喜歡的瓷器”四個部分,并以圖畫的形式制作了陶瓷講解小手冊。
3.我為德化陶瓷代言。“世界白瓷看中國,中國白瓷看德化。”生活在德化的幼兒自小就受到陶瓷文化的熏陶,他們對成為德化陶瓷代言人非常感興趣。我們引導幼兒思考用什么方式為陶瓷代言,并請家長幫幼兒梳理他所了解的德化陶瓷。我們還邀請家長中的陶瓷工藝大師入園向幼兒介紹德化陶瓷,讓幼兒知道德化陶瓷“白如雪、明如鏡、聲如罄”的特點和美譽。在獲得了德化陶瓷相關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幼兒通過符號標記、手工、繪畫等形式來為陶瓷代言。
三、陶藝課程中項目化學習的落實
1.以真實問題驅動陶藝課程活動的生成。虞永平教授指出:“課程內容要來自兒童的真實問題,與兒童的真實生活發生關系,這樣的內容才是適宜的,才是滿足兒童興趣和發展需要的。”在開展了“有趣的盤泥”活動后,中班幼兒已基本掌握了制泥、搓泥條等基本技能,并對盤泥產生了持續的探究興趣。為了使活動更深入地開展,教師提出問題來驅動幼兒思考:“你們對盤泥如此感興趣,那么想不想通過盤泥來設計一件自己的作品呢?”幼兒紛紛回答:“我想用盤泥造一個漂亮的小房子。”“我想為瓶子制作漂亮的服裝。”“我想用盤泥制作毛毛蟲。”……于是,“盤泥大師”活動就生成了。該活動的生成是教師基于幼兒的興趣,提出真實問題來引發的,相對于以前教師主導的課程內容,更能引發幼兒繼續探究的興趣。
2.在深度學習中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幫助幼兒逐步養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想象和創造等良好學習品質。”項目化學習要求幼兒像工程師、藝術家那樣在真實情境中持續探究,而探究的過程就是幼兒在“做”中學習技能、開拓思維、建構經驗的過程,也是幼兒養成良好學習品質的過程。比如,在“制作毛毛蟲”活動中,幼兒想到了毛毛蟲可以變成蝴蝶。于是在制作了毛毛蟲后,幼兒在教師的支持下開始制作蝴蝶。第一次制作時,幼兒發現蝴蝶兩邊的翅膀不對稱,他們便不斷嘗試,最后用瓷泥團圓的方式做出了對稱的蝴蝶翅膀。制作完蝴蝶后,幼兒又制作了蜻蜓等對稱類的作品。教師對幼兒的興趣和發現予以積極支持與鼓勵,保持了課程內容的開放性。幼兒在制作蝴蝶、蜻蜓等的過程中習得了物體對稱的概念,并在一步步地探索中養成了堅持、積極、專注等良好的學習品質。
3.重視幼兒活動成果的展示。教師要創設讓幼兒自主表達與表現的機會和條件,營造寬松的心理環境使幼兒敢于表達和表現。幼兒活動成果的展示有助于幼兒的自主表達與表現,教師應予以重視。比如,幼兒盤泥制作活動成果的展示主要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作品的介紹和分享,每個小組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來,再由成員對作品進行介紹,包括你是如何制作的,制作中遇到什么問題,你是如何解決問題的等;第二部分是展覽和評價環節,將各個小組制作的作品集中展示,由幼兒為自己喜歡的作品進行投票或打分。活動成果的展示使幼兒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和表達與表現的樂趣,并在梳理、總結經驗中對盤泥技能掌握得更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