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然
“車貸房貸微粒貸,貸貸壓身;花唄白條信用卡,月月相催”。近年來,隨著消費觀念的迭代升級,貸款消費已經緊密地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然而,某些相關貸款產品或許能夠讓消費者獲得眼前薄利,最終結果卻往往得不償失。
眼下,市場上出現的一些巧立名目的“奇葩貸”便是其中的典型。
據媒體報道,昆明一陵園與當地銀行有意向聯合推出“墓地按揭貸”,聲稱“未來土地越來越少,還會繼續上漲”,按揭產品給客戶子女或者孫輩“解決實際問題”,且“不需要抵押”。在一片質疑聲中,涉事方稱已經放棄該合作項目。
實際上,在“墓地貸”之外,近些年市場上還不乏“結婚貸”“整形貸”等奇葩貸款產品。大有“婚喪嫁娶,銀行包辦”的架勢,真可謂是“只有你舍不得花的錢,沒有銀行不敢貸的款”。
不可否認,隨著金融市場的競爭加劇,部分金融機構尤其是中小銀行近年來壓力陡增。在業務“創新”的沖動下,名目繁多的消費貸應運而生。當一些銀行機構不斷迎合部分人的消費欲望和套利沖動,當一些消費貸成為消費主義亦步亦趨的附庸者,甚至為了銷售貸款產品不惜炒作社會痛點、販賣焦慮時,這樣的金融產品注定是亞健康的甚至是帶病的。
“奇葩貸”“貸”不來消費升級,消費金融需要更多貨真價實的創新。
(據人民網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