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燕
摘 要:面向中學生開展的信息技術教學要立足學科教學的實際,考慮到學生已經掌握的理論基礎知識來安排教學的內容,要讓教學的內容和方式更加靈活,充分地激發學生計算機信息技術學習的興趣,讓他們都能夠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有更多的獲得感。中學信息技術教師要側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一種高效的狀態下學習這門學科,提高學生的信息綜合素養。
關鍵詞:中學;信息技術;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3-002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3.010
在信息技術的時代背景之下,我們需要圍繞著學生信息素養的提高,促進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來開設信息技術課程,讓學生有系統的學習成熟的知識和經驗,從而也帶動他們運用信息技術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和解決問題,提高他們的綜合水平。信息技術課成為中學的必修課,不是要求學生記住更多的信息,而是要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整合信息于學科的學習應用中的能力,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帶動學生創新能力、自學能力、理論聯系實踐能力的提高,要在教學中對學生的獨立自主和協作的精神能力作出培養。因此,需要我們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尊重學生的學情,更好地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更要善于創新,讓中學信息技術教學取得更好成效。筆者也做了很多的嘗試,主要總結了以下幾點經驗。
一、中學信息技術教學要以啟發為主
根據現有的情況來看,很多的中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這門課程的時候興趣是比較濃厚的,他們學得也很快,且對于計算機操作性內容方面的興趣尤其明顯,更加愿意接受這方面的內容。不過也有一些計算機課程的必選內容是相對枯燥的理論知識,導致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的時候稍顯懈怠。為了進一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提高教學成效,教師要讓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時間。通過啟發式的教學,我們可以有效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進行探索式的學習。對于某一種軟件的使用技巧,教師可以稍加提示,結合在現實生活中這一軟件該如何應用,以及可以實現什么目的等情況的介紹,之后要求學生在剩下的時間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練習,最后可以用作品的方式呈現出來。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模式下,學生相互之間也會有很多的交流和影響,所以,學生當中有一部分人很快地掌握了技巧,或者以前就掌握了這些技巧,他們也會主動地去幫助其他同學。有一些重點的操作方法教師也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起學生的注意,讓學生在沒有任何基礎的情況下進行操作。一般來說,通過漫無目的的探索不會很快地找到解決的辦法。此時,學生的積極性就很強,教師的教學效果也會迅速提高。在課堂教學的活動中,學生是主體而教師更多的要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所以,教師要有清晰的教學規劃,在上課之前要有明確的教學設計。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學科教學的積極作用,讓學生在主動探究的氛圍中得到科學的指導,從而也在教學的效果和學習的效果方面進一步的提高。中學計算機教師在設計任務的時候,特別要考慮到怎樣才能啟發引導學生的主動學習。而且任務要難易適度,學生只要努力,并且通過求助的方式,很快就可以掌握。這樣的學習任務才可以發揮更加有效的作用,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
二、教師可以采用主動任務驅動法來開展教學
主動學習才能有更好的效果。學生的主動參與性,是需要中學信息技術教師加以調節和充分帶動的。主動式任務驅動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在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與激發下,主動提出一個適合自己現階段的學習任務,然后緊緊圍繞自己提出的任務為活動中心,在強烈的任務動機的驅使下對學習資源主動地進行整合和應用,在與其他同學甚至教師合作的過程中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任務驅動讓學生帶著更加明確的任務來進行學習,擺在他面前的是一個問題情境或者是一個需要解決的任務,而具體要怎樣解決這樣的問題情境和任務,需要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學習資源給他們指明大概的方向,如使用哪幾個軟件。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會掌握一定的基礎的理論和操作的方法,所以在任務的刺激之下,學生會充分地回想自己的這些經驗,從而尋找那些有利于解決當前任務的知識和經驗內容。中學信息技術教師要設計具體的任務,讓學生有明確的方向感,在任務的指引之下建構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在這樣的一種氛圍中學生的積極性更強,學生學習的氛圍也會更加的熱烈。教師首要任務是激發學生自己在興趣驅動下產生自發強烈的任務探究的愿望,任務由學生主動提出;課堂模式是學生因完成自己的任務“需”才“索”,因“索”才“教”,由傳統的“教學”變為“求學”“索學”,從而真正地改變了原有教學中,學生在知識程度方面不夠統一的難題。由于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水平等不同,所以在面對同樣的任務的時候,他們需要整合的新的資源需要學習的新的東西也不會一樣。有的同學需要學得多,有的同學需要學得少,但是通過這個過程,他們都能夠知道該如何解決問題,也極大地提高了他們各自學習的效率。所以主動的任務驅動教學法,讓學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任務本身。他們更加專注地投入在任務的學習當中。中學信息技術教師也要善于設計一些創新性的任務,讓學生在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感到有趣,并且有更強的成就感。當然,創新不是最重要的,主要的還是讓學生學會把一些基礎的知識與自己日常的生活和學習產生聯系。那么當他們以后需要用到這些內容的時候便可以運用自如。所以這樣一種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出來的教學的模式,有效地解決了傳統教學中理論和實踐“兩張皮”的情況,讓學生的學習更加高效,而教師的教學也更具有創新性,師生之間的關系也變得更加和諧,溝通也越來越充分,這進一步地又促進了教師教學設計水平的提升。
三、重視教學過程的設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中學信息技術的教學時間相對比較少,但任務比較繁重,那么教師怎樣設計才能更好地利用時間,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學到更多,有更強的獲得感呢?中學信息技術教師要善于設計教學的過程,并且也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把知識掌握得更快,也在運用的時候更具有創造性。首先,在課堂教學中和諧的環境創建是一個基礎的要素,要讓學生進入計算機知識的時候就能夠感到輕松,而且感到新鮮有趣。這樣一種氛圍,最有助于他們學習知識,掌握和應用知識。中學信息技術教師要真正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抓住他們的注意力,吸引他們的積極參與。同樣的教學內容,我們可以結合著一些不同的案例來進行教學。選擇那些學生非常喜歡的,他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有所接觸的可以提高他們的勝任感和自我價值感的內容,更是可以做到投其所好,吸引學生的注意和參與。當然,這一點還不夠,教師還需要進一步地讓學生認識到信息技術學習的好處,特別是自己平時其他學科的學習和以后的生活工作等都離不開信息技術,從而讓他們提高思想意識,在課堂上認真地學習,掌握必要的技能。所以通過精心的設計,我們可以讓學生獲得一種緊張又活潑的學習感受。在教師鼓勵支持和接納的氛圍中,學生專注地投入在目前的學習中。而且在這種狀態下,他們的大腦變得更加活躍更容易產生豐富的聯想。他們意識狹窄的現象不容易出現,而是更能夠促進他們的創新思維發散思維的發展。所以中學信息技術教師要注重給學生打造這樣的環境氛圍,讓他們在這樣的氛圍中有更多的創新表現。
中學信息技術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也要考慮不同的內容,選擇不同的方法,要用方法為內容服務。不能總是一個模式,一個套路,這樣只能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也很難在調動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這就要求中學信息技術教師綜合運用多種教學的方法,特別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情境教學等方法,可以綜合地運用進來,要讓學生感受到課堂有一種創新的氛圍。而且也要讓他們感受到這些方法的選擇和創新,是最適合這部分內容的學習的。所以在設計教學的時候,我們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情,然后進行科學的設計,讓教學過程一環扣一環,帶領著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本領。高效的學習體驗,得益于教師提前精心的科學的設計,只有這樣,才能讓教學活動展現出更加高效化的特征。正所謂不打無準備之戰,教師的教學更是要有充分的準備才行。中學信息技術要在教師科學嚴謹的設計推動之下,傳遞知識和經驗,也要讓學生對信息技術的熱情保持在較高的水平。所以我們必須加強教學設計工作,并且自身也要不斷地學習增長經驗,才能更好地帶領著學生掌握更多的信息技術的理論知識和操作的技巧,讓每一個中學生在這門課程的學習中獲得信息素養的綜合提高。另外,教師也要注意自己的教學設計,不能只是關注知識的傳授方面,還要關注學生綜合的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給他們創造合作的氛圍和競爭的氛圍,讓他們學會如何溝通解決矛盾如何學會合作共贏,這些都是可以在我們的課程教學中實現的。另外,計算機學科的誕生本身就是為了解決問題,要讓學生學會問題分析和解決的思路,提高他們的邏輯思維水平,讓學生在教學的活動中做到更加專注和投入,提高他們學習的效果。
總之,中學信息技術教學活動要求教師從學生的學情出發,科學設計教學的內容,給學生提出適當的要求,善于創新教學的方法,更好地為學生高效學習而服務。中學信息技術教師也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要為學生提供更具有創新性,更具有價值感的課堂。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追得上信息技術發展的步伐,也才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具有吸引力的課堂。所以,信息技術教師要不斷地學習和進步,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聯系,真正做到為他們的綜合素質提升而不懈奮斗。
參考文獻:
[1]李紫郡.基于課堂觀察的中學信息技術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7.
[2]楊曉宏,楊方琦.基于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卓越中學信息技術教師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2).
[3]談曉霞.淺談如何做好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工作[J].好家長,2019(12).
[4]金超.淺談如何有效做好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工作[J].中華少年,2018(11).
[責任編輯 杜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