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智坤
“布”一樣的繪本,“不”一樣的二十四節氣
近年來,兒童繪本成為家長啟蒙孩子閱讀的熱選,也成為孩子認識世界的第一道窗口。在跨界和融合的當下,兒童繪本的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創作形式也不再局限于傳統手繪和板繪,更多插圖畫家開始探索將豐富多樣的材料和內容相結合進行創作的可能性。
《豆豆游走的二十四節氣》是一本通過拼布工藝再現中國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的兒童繪本書,全書以一粒名為豆豆的豆子在時光中游走的經歷,講述從立春到大寒二十四節氣的知識和特征。拼布工藝的表達方式讓畫面呈現親和感、立體感、觸摸感,能激發兒童的閱讀興趣,同時也蘊含著對生命和夢想的啟迪與思考。
拼布(Quilt)是一個國際化的通用詞匯。1971年7月,在惠特尼繆斯美國藝術博物館展出名為《Abstract Design in American Quilts》的展覽,展覽中的拼布作品大多取材于19世紀,是從喬納森·荷爾斯坦和蓋爾·范德霍夫的私人收藏中借來的,展覽促使拼布的藝術地位大大提升,拼布藝術也開始在世界各地重新流行起來。
拼布在中國是新名詞,卻不是新事物,它被稱為“貼布繡”,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形式的呈現有“百納衣”“百結衣”“水田衣”“富貴衣”等;在國外有以凱爾特圖騰為主要素材的凱爾特拼布,以夏威夷特有植物和水果為主題的夏威夷拼布,具有強烈庫納原住民風格的摩拉拼布,利用不同材質,無規則的拼縫在一起的瘋狂拼布等,每一種拼布技法,所呈現的視覺效果也都大不相同。
拼布工藝中主要材料為布料,其質地柔軟,可塑性強,融合性和延展性都很高,可折可粘可染可縫,可以搭配刺繡工藝、珠繡工藝,也可以搭配繩、特種紙張等不同材質、不同種類的布料,產生不同的風格和質感,材料和工藝之間沒有絲毫堆砌感和違和感。

>>豆豆的羊毛材質和青蛙的刺繡工藝

>>拼布工藝與特種紙、紐扣和草繩的結合
在拼布藝術中,針法不僅僅是用來固定和連接每一片布,同時也能起到一定的裝飾作用。根據布料和造型的不同,有很多針法與其相配合,例如平針、藏針、對針、倒三針、絎縫、卷邊縫、千鳥縫等,針法的不同會產生拼、貼、堆、鑲、絎等不同效果,使畫面呈現出高低起伏的變化。
《豆豆游走的二十四節氣》繪本以布為紙、針線為筆,用豐富的材料,使畫面產生豐富的肌理和層次,給兒童帶來多樣的觀感。此外,不同針法的應用,能產生增加畫面的層次感和淺浮雕的立體感,相對于純平面,這種帶有起伏感的畫面更容易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
繪本的每個頁面都采用生成色、經緯線質感很強的麻布作為基底,搭配和節氣相匹配的花色布料:主人公豆豆的塑造利用了羊毛的材質,以針戳的形式固定在布料上;小暑節氣中的青蛙采用了刺繡的手法;處暑節氣中結合了特種紙張、紐扣和草繩等材質,所有材料的融合使用都讓畫面出現了豐富的層次感和不同材料帶來的不同質感。
趣味性是兒童繪本的核心,拼布工藝中材料的豐富、色彩的絢麗、圖案的多變,都能夠引起兒童的興趣,激發好奇心理,進而吸引孩子去閱讀。拼布工藝主要選用的材料都來自于大自然,所以天然帶著質樸純真的氣息,同時它們的經緯紋理讓人產生一種舒適、親和的感覺,兒童在閱讀時,看到材質和自己所穿衣物如出一轍,很容易產生熟悉的帶入感,他們不僅會觀看,也會身不由己的想要觸摸。另外,繪本中各種造型的邊緣都是通過不同的縫制方法手工形成,不會有機械感的勻稱,帶有天然的、拙拙的氣息,這也符合兒童天然淳樸的性格特征。
在繪本中,給兒童的視覺沖擊力最大無疑就是色彩,它是信息傳達的重要載體。布料豐富的色彩和圖案,本身就洋溢著生機和希望,相互搭配能盡展美感。在裁剪制作之前,琳瑯滿目的布料能極大促進繪者的創作欲望,同時滿足兒童插圖色彩鮮艷的需求,這不僅在視覺上帶來了沖擊,經典的色彩搭配還能提升孩子的審美能力。布料本身帶有不同的圖案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創作資源,能形成故事外的故事。布料上抽象的點線面,具象的植物、動物、房屋等等,會和文字內容不期而遇,給孩子們帶來無盡的樂趣和無限的想象力。在《豆豆游走的二十四節氣》繪本實踐中,筆者大量的時間用在布料色彩和圖案的甄選上,根據不同節氣的特點,挑選與之匹配的顏色,同時讓布料上的圖案與內容既能呼應又能產生聯想。
兒童繪本《豆豆游走的二十四節氣》是筆者一次實踐性的創作,在實踐中將拼布工藝中一些優勢和繪本內容進行巧妙融合,能為繪本創作帶來更多創新性和可能性,賦予傳統文化作品新時代的內容形式,使中國原創繪本能夠煥發生機,讓中國兒童暢快汲取中華文化的精粹。

>>雪堆疊的立體效果

>>夏至節氣布料色彩和圖案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