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馨悅
可持續理念要從源頭協同創新
在“可持續供應鏈的構建”論壇主題環節,賽得利可持續發展副總裁孫劍以全球環境變化為切入點,深入剖析了行業當前所面臨的來自社會和環境的緊迫挑戰,認為企業應從纖維源頭推動創新,嚴格把控原材料采購、生產過程管理與產品質量。
瑪絲菲爾集團供應鏈管理中心副總經理李令云,勁霸男裝研供鏈系統負責人兼精品事業部總經理洪锽俊,迪尚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孫世光,杭州新天元織造有限公司副總裁董平參與討論。
近幾年,可持續漸成時尚行業熱門。
談及對可持續時尚發展的理解,大家認為可持續時尚主要從產業鏈上游來體現。目前,原材料的創新發展極其迅速,如果原材料本身是對環境無污染、可持續,對環境的沖擊較小,且對人體沒有危害的材料,生產端有負責任的渠道,能夠減少資源消耗,盡可能地少排放廢水廢氣等,產品端就可以倡導消費者進行負責任的消費,引導他們了解可持續時尚。
眾所周知,不少可持續材料的產品在幾年內就可以自然降解,在產品端需要讓消費者知道,服裝不是越多越好,希望每一件產品都能帶來高價值。當消費者不接受、不了解一種理念時,企業有責任引導他們了解,讓其真正意識到可持續時尚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必須。
可持續發展同樣體現在企業的社會責任上。正如李令云所說,“經濟是基礎,環境是條件,社會是目的。”企業應在生產端減少生態危機,并通過品牌策略規劃產品定位,在打造品牌“高品質、高效率、高收入”的形象之外,從設計角度盡量減少污染產品的開發和設計,將皮草、牛仔等產品采用更環保的方式生產制造,打造不做血汗工廠的道德工廠形象。
此外,供應鏈也要具備可持續發展的思維。孫世光認為,行動取決于思維,一家企業并不是企業領導具備了某種思維就夠,而是需要整個企業從上到下地具備這種思維,達到全鏈路閉環,否則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有可能失敗。有目的、有方向、可調控的綜合體才能達到可持續發展,單個鏈條則不可以,優秀的加工型供應鏈是經過時間沉淀,通過一代一代人努力實現、有極深的基礎的。
董平從上游企業的角度進行了補充,他認為,如果原材料不可持續、不環保,可以拒絕為其提供訂單,只與有可持續認證的供應商合作,后續有計劃地達成能令消費者共情的廣告和商業活動。商業化的可持續是最大的可持續,可以將使命和理念更好地傳達給消費者。
目前,企業在可持續發展之路上還處于起步階段,尚有困難之處。上游原材料企業并不直接面對市場和消費者,直接面對他們的是品牌,而可持續的概念大多僅是停留在宣傳階段,比如通過明星穿著等出于企業贊助和包裝需求的推廣。消費者是否買單,是否能達到商業化和規模化還在摸索中。
而原材料的開發同樣存在痛點,包括市場不成熟、沒有經過驗證、開發周期長、與供應商難以達成共識等。材料的創新是要找到符合客群的東西,又回到了不同品類的消費者是否有需求的難題上。
但從上游推動創新同樣不容易被接受,也不容易被消費者理解。市場還是需要被引導和教育,大多數消費者并不清楚專業認證的吊牌和溯源的意義,也缺乏有行業背景的大眾意見領袖發聲。
可持續時尚并不是一句口號,也不是一個人、一個企業要面對的命題,而是從原材料到消費者,貫穿行業每一個環節的命題。
“可持續時尚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必須”,這場“綠色風暴”已然來襲,理念的推動需要行業內每一個人的共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