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國榮
邳州市中醫院骨傷科,江蘇徐州 221300
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腰椎管狹窄癥屬于骨科常見病,該疾病好發于老年人群中,該疾病具有明顯的臨床表現,會導致患者腰部產生疼痛,甚至還會引起腿部疼痛,對其日常生活、工作均產生極大的影響。目前臨床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主要是采取手術治療,但是傳統的開放性手術方式會對患者產生較大的創傷。而且后路開放椎間盤融合治療該疾病中具有一定的臨床療效,但是手術過程中會因為牽拉機體組織而產生傷害,并且對患者預后康復產生較大影響[1-2]。椎間孔鏡技術能夠有效減少手術對患者肌肉組織的剝離損傷,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和治療安全性,臨床療效確切[3-4]。為了進一步了解兩種手術方式的應用效果,現對該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6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腰椎管狹窄癥患者進行分組手術,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6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腰椎管狹窄癥患者視為研究樣本,將其按照簡單隨機法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分別給予開放手術、椎間孔鏡手術,每組30例。該次研究得到醫學倫理委員會許可,患者對該次研究均知情。
對照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45~75歲,平均(65.6±2.5)歲;病程3個月~6年,平均(1.5±0.5)年。觀察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41~76歲,平均(65.7±2.7)歲;病程4個月~7年,平均(1.4±0.7)年。
將該院收治的兩組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腰椎管狹窄癥患者的基本資料帶入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其中,對照組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狹窄癥患者采用開放手術治療,手術方法:在患者麻醉以后,讓患者保持俯臥位,使用C型臂X機,定位患者的病變位置后,沿著棘突后正中線做手術切口,長度約為5~7 cm,使用氣動磨鉆將部分椎板、黃韌帶,使得病變組織部位充分暴露后,在進行切除。從而解除患者神經松弛、硬膜囊壓迫情況,常規留置引流管,逐層縫合[5-6]。
觀察組手術方式:囑咐患者保持屈髖屈膝側臥位,同樣使用C型臂X機透視目標椎間盤。確定患者病灶位置后,標記好穿刺位置、穿刺后進針方向,使用創新技術Thessys技術,在纖維環外椎管內進行手術。常規消毒鋪巾后,采用5%的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透視下安全三角區內進行穿刺。關節突肩部置入導絲,沿著穿刺針作以切口為0.7 cm的切口,成功留置導絲以后將穿刺針取出。在1、2、3級擴張導管、工作套管;取出前3級擴張管,將工作套管保留在肩部。在C型臂X機透視下置入克氏針,調整其位置后,在手術鐵錘下將克氏針釘入關節突肩部,在透視下正位過小關節內側緣到椎管中央,將工作套管退出。將環鋸以逆時針達到上關節部。打磨患者的上關節肩部、側隱窩增生骨質、鈣化部位,將克氏針、磨鉆退出,將椎間孔、側隱窩進行擴大。再次置入1、2、3級擴張導管、工作套管,留置工作套管,在C型臂機下確定套管合適位置,連接椎間孔鏡進行手術[7-8]。在椎間孔鏡的引導下將突出的髓核進行摘除等,手術完成后進行電凝處理,觀察手術有無活動性出血,術后使用導管使用0.9%生理鹽水對手術視野進行沖洗,有神經根炎癥患者則注入甲潑尼龍注射液,將工作套管取出后縫合皮膚完成手術。
觀察對比兩組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腰椎管狹窄癥患者手術指標、術后切口疼痛評分、手術前后腰腿疼痛評分、術前術后JOA、ODI評分。
切口和腰腿疼痛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進行評價,VAS評分:0~10分,分值與疼痛呈正比。
JOA評分內容包括:主觀癥狀(最高分9分)、臨床體征(最高分6分)、日?;顒邮芟蓿ㄗ罡叻?4分)、膀胱功能(最高分6分)4個方面,分值越低代表患者功能障礙越嚴重。
ODI評分項目包括10個維度,其中有疼痛、步行、站立、睡眠、生活自理等,每個問題均為5分,分值越高代表其功能受限越嚴重。
該次研究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情況,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出血量均低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對比(±s)
對照組(n=30)觀察組(n=30)t值P值組別85.32±12.33 61.75±10.37 10.920<0.001手術時間(min)64.29±2.64 21.30±2.42 65.748<0.001 18.54±3.30 7.60±1.20 15.738<0.001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切口VAS評分,觀察組患者12 h、24 h、48 h 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性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切口VA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切口VAS評分比較[(±s),分]
對照組(n=30)觀察組(n=30)t值P值組別8.13±0.24 5.20±0.18 53.494<0.001 12 h 7.30±0.36 3.58±0.21 48.888<0.001 5.01±0.38 1.49±0.30 39.822<0.001 24 h 48 h
對比兩組患者腰腿疼痛評分,術前兩組患者腰痛、腿痛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患者腰腿痛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腰腿疼痛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腰腿疼痛評分比較[(±s),分]
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組別6.62±0.84 6.79±0.87 0.770 0.444 2.73±0.73 1.02±0.74 9.010<0.001 7.43±0.87 7.58±0.69 0.740 0.462 2.50±0.53 1.46±0.41 8.501<0.001腰痛術前 術后腿痛術前 術后
術前兩組患者JOA、OD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患者JOA評分高于對照組、ODI評分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JOA、ODI評分比較[(±s),分]

表4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JOA、ODI評分比較[(±s),分]
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組別18.76±2.48 18.78±2.64 0.030 0.976 20.30±2.41 24.28±4.57 4.219<0.001 44.51±2.37 44.68±2.36 0.278 0.782 15.44±2.45 12.35±2.30 5.036<0.001 JOA術前 術后ODI術前 術后
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腰椎管狹窄癥好發于中老人人群中,會導致患者出現較為明顯的腰腿疼痛,并對患者的正常生活產生極大的影響。手術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腰椎管狹窄癥的主要方式之一,比較適用于病程短、癥狀輕的患者,傳統的開放手術主要是開放椎間盤融合技術對患者進行減壓,消除患者神經壓迫,改善疼痛[9]。盡管該手術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但是近年來微創手術不斷進步,通過椎間孔鏡實施手術能夠達到切口小、創傷性低、康復速率快等效果。
在該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61.75±10.37)min短于對照組的手術時間(85.32±12.33)min(P<0.05);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7.60±1.20)d低于對照組患者的住院時間(18.54±3.30)d(P<0.05);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21.30±2.42)mL低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64.29±2.64)mL(P<0.05)。說明該手術通過椎間孔鏡在臨床治療時可以在椎間盤與椎管內進行操作,而且操作方向具有靈活性和廣泛性,能夠減少對硬膜囊和神經根的損傷程度,可以大大降低手術創傷,減少出血量,提高了手術安全性,而且該手術視野較為清晰,能夠觀察到患者病變部位具體情況,手術效果十分理想,不會對腰椎周圍組織產生傷害,有效促使患者盡快恢復健康。
觀察組患者術后12 h切口疼痛評分為(5.20±0.18)分、24 h(3.58±0.21)分、48 h(1.49±0.30)分低于對照組患者12 h切口疼痛評分(8.13±0.24)分、24 h切口疼痛評分(7.30±0.36)分、48 h切口疼痛評分(5.01±0.38)分(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腰腿痛低于對照組(P<0.05);術后JOA評分為(24.28±4.57)分高于對照組JOA評分(20.30±2.41)分(P<0.05);ODI評分為(12.35±2.30)分,低于對照組的(15.44±2.45)分(P<0.05)。說明此方法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在譚海濤等[10]的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手術前VA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dVAS評分為(2.11±0.93)分,低于對照組的(8.17±1.03)分(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1周、3個月、6個月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術后3個月觀察組患者的ODI評分為(14.38±3.87)分,小于對照組(18.59±4.74)分(P<0.05)。這與該次研究結果相符合。
綜上所述,椎間孔鏡技術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腰椎管狹窄癥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可以提高患者臨床療效,改善術后切口疼痛、腰腿痛,幫助患者恢復腰椎功能,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