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緒娟
新汶礦業集團萊蕪中心醫院彩超室,山東濟南 271100
近年來,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們的飲食節律及飲食結構發生改變,膽囊息肉樣病變(polypoid lesions of the gallbladder,PLG)的發病率不斷提高[1]。PLG是膽囊壁往腔內呈息肉樣生長病變總稱,該病臨床缺乏典型性癥狀,部分患者存在上腹飽脹、右上腹疼痛等癥狀,少數患者合并有發熱、膽絞痛等癥狀,大部分為體檢時發現,多發于30~50歲人群[2-5]。因較大PLG存在惡變風險,因此對該病做到早診斷與早治療具有重要意義[6]。為進一步對膽囊息肉樣病變的診斷方法進行分析探討,該研究對該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03例經超聲聯合多普勒超聲檢查診斷為良性膽囊息肉樣病變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經該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103例經超聲聯合多普勒超聲檢查診斷為膽囊息肉樣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2例,女41例;年齡為25~83歲,平均(50.83±3.49)歲;伴右上腹痛、劍突下痛31例,有反復發作上腹痛史及后背痛史19例。所有患者行膽囊切除術,術后行病理學檢查。所有患者或家屬均了解該研究的目的及意義,并自愿參加。
以SONOLINE Premier型及HD11型和IU22型彩色超聲診斷儀進行檢查,探頭頻率2.5~5 MHz,高頻超聲探頭頻率7~10 MHz。前1 d囑患者禁止食用高脂飲食及影響膽囊收縮藥物。常規禁食8 h。協助患者取左側臥或仰臥位,需要時可行站立位后坐位。將探頭置于患者右肋間、肋緣下及劍突下做多切面掃查,了解膽囊與周邊情況。血流和聲速夾角小于60°,采樣容積為1 mm×1 mm×1 mm,測量阻力指數。
以病理學檢查結果為依據,評價高頻超聲聯合多普勒超聲檢查對病變部位、形態、大小、邊界、內部回聲、病變內部與周圍是否有血流信號等。
該次研究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等級資料行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03例患者中,病變形態為乳頭狀、桑葚狀、團狀81例,占78.64%,基底較寬20例,占19.42%,基底較窄或無蒂2例,占1.94%;高回聲71例,占68.93%,稍高回聲19例,占18.45%,等回聲10例,占9.71%,強回聲3例,占2.91%;膽囊壁正常91例,占88.35%,膽囊壁增厚12例,占11.65%;單發57例,占55.34%,2枚25例,占24.27%,3枚及以上21例,占20.39%,見表1、續表1;病變直徑為3.5~28 mm,平均(9.04±1.27)mm。
103例患者均經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為PLG,其中膽固醇性息肉58例,占56.31%,炎性息肉24例,占23.30%,膽囊結石12例,占11.65%,腺瘤6例,占5.83%,腺癌3例,占2.91%。超聲診斷結果中98例確診PLG,診斷符合率為95.15%,誤診率為4.85%。
103例患者中,有血流信號28例,占27.18%,其中條狀血流信號8例,占7.77%,阻力指數0.44~0.71,未檢測到血流信號75例,占72.82%。
近年來,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的不斷改變,膽囊息肉樣病變(PLG)患者人數不斷增加[6]。PLG是指膽囊壁腔出現息肉樣改變,逐漸往腔內生長,可分為假性息肉、真性息肉,其中以假性息肉較為常見,包括炎性假性息肉、膽固醇假性息肉及局灶性腺肌癥,一般無惡性病變可能[7-10]。真性息肉可分為良性、惡性,良性一般為腺瘤,而惡性一般為腺癌[11]。良性PLG主要病理學改變為炎性息肉、膽固醇息肉、膽囊腺瘤等[12]。特別是膽固醇息肉的息肉較小,直徑一般<10 mm,臨床診斷難度比較大[13]。但是良性膽囊息肉樣病變如果診斷不及時,會耽誤理想的治療時機,甚至會出現惡性病變,給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所以,尋找PLG的理想的診治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表1 103例超聲診斷與病理組織學檢查結果比較[n(%)]
臨床上目前對于PLG多采用超聲診斷,以往多采用常規腹部超聲診斷,探頭為3.5 MHz低頻探頭,容易受膽囊底部游離及周圍袢氣體的干擾出現誤診、漏診。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及影像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高頻探頭在PLG的臨床診斷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探頭頻率一般為7~10 MHz[14]。高頻超聲能夠清晰顯示出病變的部位及病變增厚的囊壁內部結構,但是難以顯示出位置較深病變[15]。彩色多普勒超聲可以清晰顯示病變位置、大小、形態、回聲、邊界等,并且可以分析息肉樣病變血流狀態,從而為臨床診斷及治療提供依據。臨床研究指出[16],PLG經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可以清晰顯示出病變內部的血流及阻力指數,從而為良惡性診斷提供重要參考。然而彩色多普勒超聲對于膽囊結石、膽囊息肉樣病變等疑似病變診斷的特意度較低,高頻超聲可以顯示出微血管循環,以彌補彩色多普勒超聲不足,因此聯合應用能夠提高診斷率。Shiwei Chen等[17]通過對PLG患者進行高頻超聲聯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顯示與病理學診斷的符合率為92%,與病理學檢查結果基本一致。該研究中,與病理學檢查結果相比,高頻超聲聯合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符合率為95.15%,符合上述報道,證明高頻超聲聯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在PLG的臨床診斷中具有重要意義,原因可能在于上述兩種方法聯合使用可以實現優勢互補,更好觀察病灶大小、形態、部位等,并且清晰顯示出血流信號及微血管循環等,進一步提高診斷準確率。
綜上所述,高頻超聲聯合多普勒超聲檢查在膽囊息肉樣病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較高,能夠為臨床診斷及治療提供可靠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