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丕奇,楊光明,張裕玲
廈門長庚醫院放射科,建省廈門 361028
顱內動脈瘤是臨床常見神經外科疾病,該癥是造成蛛網膜下腔出血首位病因,在所有腦血管意外中僅次于高血壓腦出血、腦血栓位居第三,致殘率及病死率較高。相關數據研究表明,顱內動脈瘤破裂后病死率高達8%~32%,發病后1~2年內病死率60%~85%[1]。故及時、準確診斷可為制定合理治療方案提供參考,改善預后。CTA、MRA是常見影像學檢查手段,在各種腦血管疾病診斷中應用較廣泛。兩種檢查方法各有優劣,CTA密度高,可清晰顯示腦動脈病變細節,而MRA具有成像清晰、無創、無輻射等優點[2]。由于CTA與MRA在成像原理不同,其成像特征亦有所差異,其在顱內動脈瘤診斷效能尚不十分明確。為此,該研究方便選擇2015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患者進行觀察分析,旨在探討CTA與MRA在顱內動脈瘤中的診斷效能,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80例顱內動脈瘤患者,所有患者經DSA確診,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40例。A組:男15例,女25例;年齡39~64歲,平均年齡(52.13±6.51)歲。B組:男10例,女30例;年齡38~63歲,平均年齡(52.39±6.3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年齡<65歲;②首次診斷;③無其他腦血管疾病;④患者及家屬對研究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⑤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合并顱內感染;②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③存在幽閉恐懼癥;④合并惡性腫瘤;⑤對碘造影劑過敏者。
A組:行顱腦CTA檢查,檢查儀器為Lightspeed 64排螺旋CT掃描儀,采用Stellant D雙筒雙通道高壓注射器以靜脈團注法靜脈注入碘克沙醇造影劑,劑量1.2 mL/kg,速率3 m/s。待造影劑達峰時自患者頸動脈分叉部掃描至顱頂。掃描參數:管電壓120 KV,管電流250 mA,層厚和層間距分別為0.6 mm、1 mm。掃描結束后將數據傳至IT工作站Syngo.via,經最大密度投影及多平面重組技術觀察動脈瘤位置及形態特征,并對其徑線進行測定。
B組:行MRA檢查,檢查儀器為Signa超導1.5T磁共振儀,采用3D-TOF技術自患者枕骨大孔下緣起掃描至顱頂,保持掃描線與前后聯合連線平行,完成檢查后將數據傳至工作站,觀察動脈瘤位置及形態特征,測量其徑線。
①由2名具備豐富診斷經驗的醫師共同閱片,若2名醫生意見相左,則請示上級醫師。以DSA檢查結果為準,記錄兩組顱內動脈瘤檢出情況,記錄陽性率。②計算A、B組診斷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③比較2組直徑≤3 mm、3 mm<直徑≤5 mm、5 mm<直徑≤10 mm、10 mm<直徑≤20 mm,直徑>20 mm動脈瘤檢出率。
以DSA檢查結果為準,A組檢查結果呈陽性35例,確診34例,陰性5例,確診4例,陽性率87.50%(35/40);B組檢查結果呈陽性32例,確診25例,陰性8例,確診5例,陽性率80.00%(32/40),兩組陽性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827,P>0.05)。
A組診斷靈敏度、準確度高于B組(P<0.05),兩組特異度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診斷效能對比[n(%)]
經DSA檢出動脈瘤共86個(A組41個,B組45個),A組檢出41個,B組檢出35個,兩組對直徑≤3 mm、3 mm<直徑≤5 mm、5 mm<直徑≤10 mm、10 mm<直徑≤20 mm,直徑>20 mm動脈瘤檢出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同大小瘤體檢出率對比[n(%)]
顱內動脈瘤指發生在顱內動脈管壁的一種瘤狀突出,該癥多因腦動脈瘤管壁先天性缺陷及顱內壓增高所致,主要表現為顱內自發出血,繼而引起腦出血、腦積水、血管痙攣等并發癥,危及患者生命。研究表明,顱內動脈瘤若不及時治療,5年內病死率可達75.00%,第1次出血后病死率40.00%,第二次出血后病死率高達60.00%,第三次出血后病死率幾乎高達100.00%[3-4]。因此,早期診斷,予以積極治療對降低死亡率,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DSA是診斷顱內動脈瘤金標準,但其屬有創檢查,且費用昂貴,耗時長[5]。另外,DSA對周圍結構顯示效果不甚理想,加之動脈瘤中存在血栓時無法顯影,且導管易造成瘤體損傷及血栓脫落風險;不僅如此,DSA操作復雜,需分別對兩側大腦半球實施造影,對于椎動脈系和頸動脈系亦需分別造影。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發展,CTA、MRA無創影像學檢查在腦血管疾病中得到廣泛應用。
CTA與MRA均屬無創檢查,目前多用于腦血管疾病診斷中,但何種檢查方法更有優勢尚存爭議,故該研究對兩種檢查方法進行對比分析。CTA檢查一次掃描即可獲取掃描范圍內容積數據,并經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對動脈瘤進行定位、定量、定性診斷,且準確性較高。采用CTA檢查時,碘造影劑充盈腦動脈瘤使其呈現高密度,經血管重建軟件建立腦動脈三維圖像,立體顯示頸動脈及椎基底動脈系統,并能從各個角度旋轉觀察動脈瘤,提供診斷信息。CTA檢查有成像清晰、成像速度快、費用低、組織創傷小等優點。MRA檢查是通過時間飛躍法和相位對比法成像,相較相位對比法,時間飛躍法圖像更細膩,更適宜用于血流速度快、血管走形復雜的腦動脈成像中[6-7]。MRA檢查后可經軟件進行最大密度影及多平面重建處理,建立腦動脈三維圖像,并進行多角度觀察。MRA檢查具有無需造影劑,無電離輻射,無組織創傷等優點。但MRA亦存在缺陷,即檢查時間長,因此在急診危重癥患者中應用受限,且不能用于裝有起搏器或金屬裝置患者中。蘇顯球等[8]研究結果顯示,CTA對顱內動脈瘤診斷靈敏度為95.00%,特異度為90.00%,準確度為93.8%,而MRA靈敏度為83.30%,特異度為80.00%,準確度為82.50%,CTA診斷效能較MRA高。該研究結果顯示,A、B顱內動脈瘤特異度分別為80.00%、62.5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A組顱內動脈瘤靈敏度97.14%,準確度95.00%,較B組78.13%、75.00%高(P<0.05),證實CTA在顱內動脈瘤中診斷效能較MRA更高。研究表明,動脈瘤破裂與瘤體長度與瘤頸寬度比值(AR值)、瘤體長度有關,AR值、瘤體越長,瘤體破裂風險越大[9-11]。MRA難以顯示復雜血流與變慢血流,針對較大動脈瘤,受瘤體內部血液渦流影響致腫瘤信號丟失,從而影響圖像質量,而針對較小動脈瘤因自身本來血流量有限,血流速度慢,故顯像效果不理想,易漏診[12-13]。CTA可對顱腦血管進行三維重建,并能清晰顯示瘤體鈣化情況,以及動脈瘤體積及鄰近組織關系和形態,即便對于較小瘤體亦能清晰顯示。因此在理論上,MRA對較小瘤體檢出率不及CTA。該研究結果顯示,A組直徑≤3 mm動脈瘤檢出率高于B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可能與研究病例少有關。兩組3 mm<直徑≤5 mm、5 mm<直徑≤10 mm、10 mm<直徑≤20 mm,直徑>20 mm動脈瘤檢出率相當,其研究結果與鄒明洋等[11]研究基本相符。雖然CTA在顱內動脈瘤中具有較高診斷效能,但亦存在一定缺陷,如閱片的診斷醫師需具備豐富診斷經驗,CTA雖可同時顯示靜脈與動脈,但卻無法區分二者,亦無法判斷血流方向,因此對微小血管顯示效果不及DSA。
綜上所述,CTA、MRA均可對顱內腦動脈瘤進行定位、定量、定性診斷,與MRA比較,CTA診斷效能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