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勇輝,李德祥
1.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廣東惠州 516000;2.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甲狀腺外科,廣東惠州 516000
甲狀腺良性疾病多發于女性群體,主要由缺碘、遺傳因素精神因素等導致,是臨床常見、多發的內分泌系統疾病患者出現的典型癥狀有甲狀腺腫大、頸部不適等,包括結節性甲狀腺腫和單純性甲狀腺腫兩大類,其中單純性甲狀腺腫主要是指患者頸部有腫大的甲狀腺,但不存在結節[1]。結節性甲狀腺是指患者頸部有明顯腫塊,甲狀腺雙側或單側可能會有單個結節或多個結節。比較常見的治療方式為手術治療,其中包括甲狀腺全切術和甲狀腺次全切術,但甲狀腺次全切術存在復發率高,患者手術時間長,花費的醫療費用較多等缺點,因此臨床一般選擇甲狀腺全切術治療甲狀腺良性疾病,通過全部切除病變組織從而實現治療甲狀腺良性疾病的目的。該次研究主要探討2018年2月—2019年3月收治的63例患有甲狀腺良性疾病的患者應用甲狀腺全切術的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該次研究共方便選取126例研究對象,選取對象均為甲狀腺良性疾病患者,將其按照隨機奇偶法分為實驗組和參照組。實驗組63例患者中男50例、女13例;年齡33~78歲,平均年齡(40.66±5.21)歲;其中甲狀腺功能亢進者有20例,結節性甲狀腺者有23例,原發性甲狀腺功能失調伴突眼者有20例;病程1~5年,平均病程(3.4±0.83)。參照組63例患者中男49例、女14例;年齡32~77歲,平均年齡(40.65±5.20)歲;其中甲狀腺功能亢進者有21例,結節性甲狀腺者有24例,原發性甲狀腺功能失調伴突眼者有1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該次研究均在倫理委員會批準的前提下進行,參與該次研究的患者及家屬均已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
納入標準:患者均具備甲狀腺良性疾病的典型癥狀,經過相關檢查后被確診為甲狀腺良性疾病患者;患者均具備完整的臨床資料,可為該次研究提供有效數據;患者心、肝、腎功能均無嚴重障礙。排除標準: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礙,不適合手術治療;患者存在嚴重精神類疾病,無法正常溝通和交流;患者缺少臨床資料,無法為該次研究提供參考數據。
實驗組給患者采用的手術治療方式為甲狀腺全切術。首先給患者實施麻醉,具體麻醉方式為頸從麻醉,隨后選取手術切口,切口具體形狀為低領弧形;然后剝離前肌群,使甲狀腺充分暴露,再將甲狀腺上級游離體外,進行甲狀腺上級結扎;處理好后切斷甲狀腺上動脈前支,但要注意需保留甲狀腺上的動脈后支。完成上述操作后,將甲狀腺上級以輕柔手法剝脫,并仔細探查甲狀腺的動脈后支走向,使甲狀腺旁腺充分暴露,并保留甲狀腺旁腺周圍的血液供應,之后游離甲狀腺下級,再進行結扎處理。隨后將甲狀腺的下動脈前支切斷,切斷的過程中需保留甲狀腺后支動脈,再沿患者的甲狀腺下動脈處達至甲狀腺葉位置,使甲狀腺下動脈充分暴露,并將氯化鈉注射液注射患者的喉返神經,氯化鈉溶液濃度應保持在0.9%,注射好后采用紗布將患者的喉返神經包好,隨后在喉返神經附近探查甲狀腺下動脈范圍,將甲狀腺下動脈小心的剝離,剝離的過程中應注重不要觸碰甲狀腺旁腺的血管。剝離過后,對甲狀腺進行查探,確保整個甲狀腺都已經剝離開來后,采用電刀進行甲狀腺切除操作,操作完成后,進行傷口沖洗,觀察甲狀腺旁腺的供血狀況和血液顏色,確保患者甲狀腺旁腺恢復正常供血后,關閉手術通道,完成手術操作。
參照組采用次全切術,手術操作方式與全切術類似,主要不同之處有次全切術采用手術切口為甲狀腺楔形切口,根據患者病情程度,保留部分腺體組織,隨后遮蓋甲狀腺旁腺和喉返神經。
觀察兩組患者復發率、二次手術率、甲狀腺功能損傷;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治療效果;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手術時間、鎮痛劑使用劑量及住院費用對比。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s),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復發率和二次手術率低于參照組,甲狀腺功能損傷發生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復發率、二次手術率、甲狀腺功能損傷率對比[n(%)]
實驗組手術時間和住院費用均優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和鎮痛劑使用劑量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術后康復離院時間、手術時間、鎮痛劑使用劑量及住院費用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術后康復離院時間、手術時間、鎮痛劑使用劑量及住院費用對比(±s)
實驗組(n=63)參照組(n=63)t值P值組別7.4±1.0 8.9±1.0 8.419<0.001住院時間(d)70.4±1.7 110.7±1.1 156.800<0.001手術時間(min)118±20.0 80±24.0 158.00<0.001 4 208±530.0 6 619±520.0 25.773<0.001鎮痛劑使用劑量(mg)住院費用(元)
甲狀腺疾病屬于臨床外科常見疾病,發病群體多為女性,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患有甲狀腺疾病的患者越來越多,比較典型的臨床癥狀包括甲狀腺腫大、頸部有不適感等,嚴重者還會導致突眼、心率加快等癥狀,具有病情復雜,病癥不明顯、發病慢等特點,一般發現病情時,病癥已經加重,從而對患者的身體造成一定損傷,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2]。因此需采取有效治療措施,控制患者甲狀腺激素,縮小病灶,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概率,徹底根治疾病,以免患者進行二次手術,再次飽受身心折磨。
目前臨床比較常見的手術治療方式有兩種,一種為甲狀腺全切術,一種為甲狀腺次全切術,甲狀腺次全切術可減少手術對甲狀腺功能的損傷,但是手術根治不徹底,無法將病變組織完全切除,患者會因病變組織殘留從而進行二次手術,不僅會使患者飽受身心折磨,還會增加并發癥的發生概率,造成患者喉部功能損傷,且患者需長期用藥,還會因此產生抗藥性以及不良反應,不利于患者的身體恢復。而甲狀腺全切術雖然具有對甲狀腺的創傷大、出血量較多、術后恢復時間長等劣勢,但是患者病癥復發率和行二次手術概率相對較低,且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全切術對患者甲狀腺的損傷已經逐漸減小,通過精細化的手術操作,不僅可充分保留甲狀腺旁腺功能,還能減少對患者喉返神經的損傷,有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概率,手術治療效果持久,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癌變的發生概率,手術治療效果極佳,可減輕患者的病痛折磨,有效治愈疾病;同時還可減少住院費用,減輕家庭經濟負擔,經濟實惠,臨床應用范圍較廣,成為臨床常用的治療手段[3-7]。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二次手術率1.59%、復發率1.59%均低于對照組(P<0.05),但甲狀腺功能損傷出現概率15.87%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時間優于參照組(P>0.05)。由此可見,采用甲狀腺全切術臨床治療效果優于甲狀腺次全切術,可降低甲狀腺復發概率,徹底根治疾病,避免行二次手術,安全性較高,且療效持續,可實現長期治療。但是此種手術操作還會對患者身體造成一定損傷,因此要求醫生在手術操作過程中進行精細化操作,盡可能減少手術風險,以免患者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和并發癥,再次承受病痛折磨。
李雪平等學者[8]研究表明,觀察組二次手術率1.56%、復發率0.00%少于對照組15.63%、15.63%,但甲狀腺功能損傷出現概率15.63%高于對照組1.56%,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研究結果與該次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該文研究數據的科學性再次被證實。
綜上所述,采用甲狀腺全切術能夠徹底清除病變組織,降低疾病復發概率,其遠期治療效果更為顯著,臨床借鑒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