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仕婷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重癥醫學科,重慶 400000
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1-2],重癥監護病房患者胃腸道功能障礙發生率達到62%以上,主要因重癥患者多需接受手術、腸內及抗生素治療,患者腸道內菌群平衡被打破,腸胃功能紊亂,出現腹瀉、尿便失禁等情況,排便次數明顯增多,糞質稀薄,存在黏液及未消化食物,肛門排便緊迫、痛苦。胃腸道屬于機體重要消化、吸收器官,一旦受損,患者免疫力也會隨之下降,腸道黏膜調節機制、屏障結構紊亂,導致大分子物質通透性增加,血液循環中進入毒素、細菌,可能導致患者病情加劇,引起器官功能衰竭,最終致使患者死亡。該研究觀察2017年4月—2019年4月該院接收的60例危重癥手術患者臨床資料發現,胃腸道集束化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胃腸功能,護理效果理想,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接收的60例危重癥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均為危重癥患者,年齡在18周歲以上;②留置胃管、導尿管;③無手術禁忌證;④家屬對研究內容知情,且已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排除標準:①食管、胃底梗阻、曲張病變;②消化道出血、嚴重腹瀉;③精神疾病、聽力障礙;④妊娠哺乳期女性。該研究已獲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采取隨機分組法將60例患者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22~79歲,平均(50.5±5.2)歲。觀察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20~77歲,平均(50.5±5.5)歲。兩組患者性別與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開展常規護理,根據患者情況進行對癥處理,包括病情觀察、心理疏導、飲食指導及基礎生理護理等。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開展胃腸道集束化護理,內容如下:(1)組建集束化護理小組。抽取科室經驗豐富的5名護理人員組成集束化護理小組,由護士長擔任小組組長;所有組員均參與集束化相關護理培訓,培訓內容包括“胃腸道功能恢復”“營養支持”等,考核合格后方能參與患者護理。(2)床上運動。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后,指導患者盡早進行床上主動、被動訓練。①上肢運動?;颊呱熘彪p臂,循環進行握拳、松拳、屈腕、轉手腕動作,每次做2~4個8拍;②下肢運動。伸直雙腿并攏,進行屈膝、伸膝、轉足踝循環訓練,每次做2~4個8拍;訓練過程中應注意循環漸進,放緩動作,每個節拍控制在3 s左右,注意動作是否到位,后期根據患者身體恢復情況,逐漸增加運動量,次數控制在3~6次/d。(3)腸內營養支持。對患者營養狀況進行評估,有針對性地開展營養支持;在200 mL生理鹽水中加入500 mL營養液進行稀釋;使用注射器抽取鼻飼液,通過胃管注入患者胃內,60 mL/次,鼻飼液溫度控制在38~40℃;患者情況好轉后,可將每日營養液調整至1 500 mL,并配合靜脈營養補充和全身肌肉訓練,促進胃腸道蠕動。(4)行為護理。幫助患者進行腹部按摩,患者保持仰臥姿勢,護理人員將四指并攏,將臍部作為中心,順時針方向朝四周按摩,按摩時注意控制好力度,并幫助患者做好保暖措施,3次/d,15 min/次;引導患者進行縮肛訓練,10~20 min/次,每間隔2 h訓練1次;指導患者每天堅持溫水足浴,水溫保持在50℃左右,足浴時水必須沒過足部,可在水中加入中藥,一邊浸泡,一邊使用毛巾搓洗足部,20 min/次,足浴結束后應做好保暖措施。(5)咀嚼練習?;颊呖赏ㄟ^咀嚼口香糖方式促進排氣,咀嚼前應先飲溫水,使口腔保持濕潤,咀嚼時間保持在5~10 min/次,每間隔4 h咀嚼1次。(6)耳穴貼壓護理。手術前1 d試用王不留行籽對患者進行耳穴貼壓護理,取腦干、神門、胃、小腸、皮質下、大腸、交感等穴位,試用食指、拇指、指腹進行貼壓,注意控制好力度,逐漸由輕至重出現酸脹感為止,每間隔6 h按壓1次,3次/d,直至患者排氣為止。
①觀察兩組患者首次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胃管留置時間、進食時間、首次排便時間;②由醫院自行設計問卷調查表對患者進行滿意度調查,調查表總分為100分,根據患者得分劃分為非常滿意(80~100分),基本滿意(61~79分),不滿意(0~60分),總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③觀察兩組患者不良反應(腹脹、便秘、腹痛、惡心嘔吐)發生率;④采取生活質量表(SF-36)對患者術后當天、出院時及出院2周生活質量進行評分,滿分為100分,患者生活質量與得分呈正相關[3-4]。
運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首次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胃管留置時間、進食時間、首次排便時間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胃腸道功能恢復情況對比[(±s),h]

表1 兩組胃腸道功能恢復情況對比[(±s),h]
觀察組(n=30)對照組(n=30)t值P值組別26.03±3.26 35.55±4.42 9.494<0.001首次排氣時間12.03±1.36 17.67±2.15 12.143<0.001腸鳴音恢復時間45.37±5.44 62.15±7.33 10.069<0.001胃管留置時間34.02±4.35 47.66±5.63 10.501<0.001 59.50±10.42 71.13±8.96 4.635<0.001進食時間 首次排便時間
觀察組滿意度為93.33%,對照組滿意度為70.00%,觀察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n(%)]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33%,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3.33%,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n(%)]
術后當天,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時、出院2周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均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表4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觀察組(n=30)對照組(n=30)t值P值組別52.34±4.26 51.28±4.85 0.899 0.372術后當天61.89±5.34 55.43±5.17 4.760<0.001 68.74±5.36 63.84±5.40 3.527 0.001出院時 出院2周
危重癥患者病情危重,基礎疾病、并發癥較多,特別是膿毒血癥、嚴重感染、極度衰竭患者,受病情影響,防御、吸收、分泌、排泄功能均出現異常,胃腸道調節機制、屏障功能受損,引起胃腸道功能障礙[5-6]。研究表明[7-8],胃腸道功能障礙與膿毒血癥、全身性菌血癥、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器官功能衰竭密切相關,因此,在治療期間還應結合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避免患者胃腸道損傷。以往常規護理主要通過患者腸鳴音觀察患者病情,患者腹脹則進行禁食,腹部按摩減壓、排氣,便秘則灌腸、通便,腹瀉則止瀉,雖能一定程度改善患者胃腸道功能障礙,但觀察指標過于單一,無法盡早發現胃腸道損傷,缺乏預防性、主觀性[9-10]。近年來,集束化護理在臨床護理中逐漸推廣,在護理過程中通過對護理流程不斷優化,形成標準、完善的一套護理操作流程,達到最佳護理效果。目前,在國內外臨床中,集束化護理已廣泛應用用循環、呼吸、神經系統疾病中,但目前關于危重癥患者胃腸道集束化護理干預報道較少[11]。該研究收集該院60例危重癥手術患者,分別開展不同護理,在胃腸道集束化護理中抽取科室經驗豐富護理人員組建護理小組,引導患者進行床上運動、四肢運動,并給予患者腸內營養支持,通過腹部按摩、縮肛訓練、咀嚼訓練及溫水足浴,促進胃腸道運動,從而改善胃腸道功能。結果顯示,觀察組首次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胃管留置時間、進食時間、首次排便時間比對照組短(P<0.05);觀察組滿意度達到93.33%,對照組滿意度達到70.00%,觀察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而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腹脹、便秘、腹痛、惡心嘔吐)僅為13.33%,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3.33%,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出院時、出院2周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均比對照組高(P<0.05);在侯海玲等[12]研究中收集100例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患者分別行常規護理和集束化護理,結果接受集束化護理患者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16.81±3.22)h、首次排便時間(57.98±7.69)h、排氣時間(31.13±6.10)h、住院時間(26.07±9.58)d均比對照組低,滿意度評分比對照組高(P<0.05);在何文瓊等[13]研究中100例手術患者分別接受集束化護理干預和常規護理,觀察組接受集束化護理干預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常規護理(P<0.05)。在殷明燕等[14]研究中,收集70例胃癌術后患者分別實施常規護理和集束化護理干預,結果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達到94.3%,對照組護理滿意度僅為74.3%,可見集束化護理可有效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進一步證明,危重癥患者胃腸功能保護中,集束化護理干預優勢顯著。
綜上所述,危重癥患者中開展集束化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胃腸功能,有助于促進患者病情盡快恢復,且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滿意度和生活質量更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