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娟
廈門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院(廈門市婦幼保健院)兒內科二區,福建廈門 361000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飲食不規律不合理,消化道疾病的發生率逐年上升,傳統胃鏡檢查體驗感差、給患者帶來較大痛苦,加之小兒消化道嬌嫩,且耐受力差,如若不及時檢查,極易詒誤診斷的有利時機而影響治療的效果[1]。全麻胃鏡檢查很好地彌補了這一不足,通過麻醉藥物的使用讓患者在麻醉狀態下完成胃鏡檢查,有效減輕患兒痛苦的同時,更加快速準確的進行胃部觀察,提高檢查的效率[2]。隨著我國內鏡技術的不斷發展,胃鏡檢查成為了當前檢查和診斷胃部疾病的主要有效手段,在臨床上逐漸受到了廣泛的推廣應用。很多腸胃疾病、胃部疾病以及十二指腸疾病基本都是以胃鏡檢查和鏡下活檢作為疾病診斷的金標準。因此胃鏡檢查也是醫院的常用項目之一。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胃鏡的性能,提高胃鏡檢查的質量和舒適度,減少患者的痛苦成為了醫患雙方共同的質量。小兒消化道黏膜相對成人來說更加稚嫩,因此在操作的過程中需要更外小心,動作要輕快準。該文以該院2018年8月—2019年7月期間接受全麻胃鏡檢查的80例患兒為研究對象,探討小兒全麻胃鏡檢查的術中護理方法,總結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接受全麻胃鏡檢查的80例患兒為該次研究對象,均分為兩組,其中2018年8月—2019年1月期間接受胃鏡檢查的40例患兒納入對照組,2019年2—7月期間接受胃鏡檢查的40例患兒納入觀察組。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5~11歲,平均(6.5±2.5)歲。觀察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5~12歲,平均(6.8±2.7)歲。兩組患兒的年齡、性別等上述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該次研究的開展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所有患兒臨床資料的使用已征得其監護人同意,全部簽署知情同意書[3]。
所有患兒均實施全麻胃鏡檢查,術前6 h禁食禁水,入室前進行靜脈補液,靜脈推注丙泊酚3 mg/kg(國藥準字H20040079),當患兒出現肌肉放松、睫毛反射停止后即采取左側臥位行全麻狀態下胃鏡檢查,麻醉及胃鏡檢查過程中對患者生命體征及鼻導管供氧狀態進行密切監測[4]。
對照組患兒應用常規護理模式,對患者實施基礎護理,包含醫囑指導、用藥指導、相關注意事項等常規工作的護理引導。對患者實施常規健康教育,告知患者護理前后要積極配合醫護人員,提升護理質量。
觀察組40例患兒應用舒適護理模式,具體如下:
1.2.1 胃鏡檢查前護理 胃鏡檢查前做好胃鏡的充分消毒工作,并對檢查室進行空氣消毒,室溫控制在24℃左右,室內潔凈、光線柔和,營造舒適靜謐的就醫環境。對于年幼且依賴感較強的患兒,應對其給予必要的心理護理,以鼓勵安慰等語言來加以引導,提高患兒檢查的依從性,同時耐心向家長解釋胃鏡檢查的原理及對治療的重要性,以打消家長的顧慮,取得其支持,共同引導患兒消除恐懼、緊張心理。
1.2.2 胃鏡檢查中護理 胃鏡檢查前對患兒行全身麻醉,待其進入麻醉狀態后再開始胃鏡檢查,患兒取左側臥位,以便及時清除分泌物及嘔吐物,當胃管插至患兒咽喉部位時,應抬高其頭部向后微仰以便胃鏡更好地插入。胃鏡插入胃部后,若患兒有口水流出應及時擦拭以確保呼吸的暢通,幼兒大多以鼻進行呼吸,因此麻醉時應注意不可壓迫其鼻部,如出現鼻塞應及時對鼻腔進行清理,也可用濃度為3%的麻黃素滴鼻。整個胃鏡檢查的過程中,由專門的護理人員全程陪伴進行護理,觀察患兒面色、呼吸狀況、監測其心率、呼吸頻率、平均動脈壓、脈搏氧飽和度,一旦發現異常應及時告知醫生并進行相應處置,同時記錄患兒意識消失時間和麻醉恢復時間[5]。
1.2.3 胃鏡檢查后護理 結束胃鏡檢查后應繼續關注患兒不良反應情況,若患兒咽部出現不適如聲嘶、疼痛、唾液帶血絲等現象,應及時告知患兒及其家長不必過于緊張,患兒咽喉部較成人更嬌嫩、敏感,為正常的反應,1~2 d后癥狀即可緩解,恢復如初。同時指導患兒以淡鹽水進行漱口,在結束胃鏡檢查的2 h后,讓患兒進食溫熱、柔軟的食物,若患兒檢查過程中取活檢標本,應先以溫熱的流質食物進食,禁食過燙過硬過糙食物,讓患兒在檢查后養成合理的飲食習慣,以免加重胃部負擔引起胃黏膜出血[6]。
觀察統計兩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情況,主要包括惡心、嘔吐、呼吸抑制等[7]。護理質量的評價采用我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以調查問卷的形式來進行,對護理態度、護理過程、護理結果等進行評價,總分為100分,分為3個等級,85~100分代表非常滿意、65~84分代表滿意、低于65分代表不滿意[8]。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率+滿意率。
該研究所涉及的數據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相比,對照組40例患者中,出現惡心4例,嘔吐2例,呼吸抑制4例,總共10例,觀察組40例患者中,出現惡心1例,嘔吐0例,呼吸抑制1例,總共2例,對照組25.00%(10/40)高于觀察組5.00%(2/40),兩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兩組護理滿意度相比,對照組75.00%(30/40)低于觀察組95.00%(38/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及其監護人對護理質量的滿意度比較[n(%)]
對于消化道疾病的診療,胃鏡檢查是極為有效的檢查方式和檢查手段,具有快速、清晰、直觀、準確的特點,但由于其檢查的方式為侵入性,會讓患者產生咽喉、胃等部位的不適,尤其年幼的患兒耐受性差,表現出對檢查的驚慌、恐懼、哭鬧,甚至會伸手拔鏡,對胃鏡檢查有著極強的排斥性[9]。因此,在全麻狀態下對患兒實施胃鏡檢查不失為一種良好的檢查方式,胃鏡檢查前由麻醉師對患兒進行麻醉,使其在睡夢中完成胃鏡檢查,較傳統胃鏡檢查可有效降低患兒檢查過程中的不適及痛苦,消除其恐懼感,易于為患兒所接受,同時也利于醫生對其胃部病變進行更好更快的觀察及診斷[10-11]。舒適護理充分考慮患兒對護理的感受,以求最大限度地達到舒適狀態[12]。通過環境、心理、語言、態度等方面的優化,讓患兒首先從心理上感到舒適,以放松其緊繃的神經,卸下心理防備,主動配合醫護人員的檢查和護理[13]。此外,通過胃鏡檢查前、胃鏡檢查中、胃鏡檢查后等不同階段實施不同的護理干預措施,有助于降低患兒并發癥的發生,提高護理質量的同時贏得更高的護理滿意度[14]。
該次研究中,觀察組患兒應用舒適護理,與應用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兒相比,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對照組25.00%(10/40)高于觀察組5.00%(2/40)(P<0.05);兩組護理滿意度相比,對照組75.00%(30/40)低于觀察組95.00%(38/40)(P<0.05)。在李曉蕓[15]的研究中,選取云南大理州人民醫院進行胃鏡檢查的69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結果顯示研究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11.4%(4/35)低于對照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32.3%(11/34)(P<0.05);研究組患兒對護理質量滿意度94.2%(33/35)高于對照組患兒護理滿意度73.5%(25/34)(P<0.05)。這與該次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在小兒全麻胃鏡檢查中配合舒適護理的模式,有助于降低患兒并發癥的發生機率,提高護理質量的同時獲取更高的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