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金蘭
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山東濟寧 273200
現階段受社會經濟水平快速發展的影響,人們日常生活以及工作的節奏持續提升,隨之而來各方面壓力驟增,致使身心往往處于一種超負荷的狀態,增加了罹患各種疾病的風險性[1]。特別是基于當前基礎性疾病高發的環境下,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率大幅度提高,其中最為常見的便是急性心肌梗死。臨床分析認為,急性心梗患者的病情誘發因素以心肌有嚴重供血障礙導致心肌組織局部發生急性壞死為主,患者發病后常見循環功能障礙、胸骨后不耐受疼痛以及心律失常等表現,會給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較大的威脅,嚴重的甚至會誘發死亡[2]。此外,該病還存在并發室性心律失常的風險,既往該癥狀常見于中老年群體,不過近年來由于急性心梗患者年輕化趨勢導致并發室性心律失常的群體逐漸拓寬,進一步威脅了患者生命安全。為確保患者有較好的預后質量,臨床不僅要為患者提供對癥治療,同時還要輔以有效的護理干預方案,以確保治療方面的有效性與安全性[3]。所以積極探討可行性護理干預方案意義重大。基于此,以該院在2019年9月—2020年7月期間收治的92例急性心梗患者為研究對象,比較分析常規護理、優質護理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92例急性心梗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②動態心電圖監測確診為室性心律失常;③病歷資料完整者;④患者及(或)家屬對研究知情授權。排除標準:①意識障礙、認知障礙者;②合并嚴重臟器功能障礙者;③傳染疾病者;④精神疾病者等。該研究由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參考患者入院就診日期的奇偶性分為常規組、實驗組,每組46例。常規組中:男28例,女18例;年齡最小的為41歲,最大的為74歲,平均(56.76±2.65)歲。實驗組中:男27例,女19例;年齡最小的為42歲,最大的為76歲,平均(57.21±2.50)歲。兩組相對基線資料數據展開對比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常規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首先,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需做好基礎知識講解工作,包括住院環境等,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其次,護理人員需做好病房管理工作,包括消毒通風、溫濕度調節等,為患者營造舒適的住院環境;再次,密切監測患者的病情以及相關生命體征,若有異常需要立即通知醫生;最后,叮囑患者充分休息,臥位時應側偏頭部,避免誤吸,構建靜脈通路,改善患者的心肌耗氧量。
實驗組患者接受優質護理,主要有4個方面,具體如下:①受病情影響,加之患者用藥周期相對較長,患者不可避免會產生負面情緒,降低用藥依從性,對此護理人員需要通過積極耐心的態度與患者進行溝通,傾聽患者主訴,把握其心理狀態與需求,制訂針對性護理干預方案,例如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對疾病與治療的認知水平,以患者喜好的音頻、視頻等轉移對疾病的注意力,以親朋好友的情感支持樹立治療信心等,促使患者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治療[4-5]。②在日常生活中結合患者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等,為其制訂合理的生活方案、飲食方案,確保休息充分、運動適宜、飲食營養均衡等。③由于患者治療階段用藥方案會頻繁改變,患者自身并不具備辨別用藥方案是否應該更改的能力,所以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與治療的進展情況,以此為依據及時為患者調整用藥方案,確保治療有效[6]。④護理人員需要針對治療期間患者潛在并發癥制訂規避方案,例如患者臥床周期過長可能會產生壓瘡、肢體功能退化等情況,對此護理人員需要定期協助患者展開肢體被動活動;此外,日常還要注意患者的口腔衛生,及時清理異物,避免肺部感染[7]。
①護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對比:日常生活能力評判標準參考巴氏指數(BI),所得分值與患者的生活能力為正比關聯[8]。
②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不良反應包括胸痛、心律失常以及心源性休克等。
③護理滿意度對比:患者出院前向其發放該院自制護理滿意情況調查問卷,即針對環境護理、飲食護理、用藥護理、健康宣教等方面,患者需給出十分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的評判,滿意度=(十分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00%。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BI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實驗組患者的BI評分明顯高于對
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BI評分對比[(±s),分]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BI評分對比[(±s),分]
實驗組(n=46)常規組(n=46)t值P值組別60.28±2.17 60.35±2.16 0.155 0.877 90.41±2.48 75.46±2.51 28.736<0.001護理前 護理后
實驗組中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35%,低于照組中不良反應發生率19.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實驗組中患者護理滿意度占比為93.48%,對照組中患者護理滿意度占比為76.0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作為心內科臨床發生率相對較高的一種高危病癥[9-11],急性心梗屬于冠脈粥樣硬化的危重表現,誘發因素以患者心肌供血障礙導致心肌組織局部出現急性壞死,臨床表現常見于循環功能障礙、胸骨后不耐受疼痛等,以老年人為好發群體;但近年來受到飲食喜好、社會壓力等因素的綜合作用,疾患發病年齡日趨年輕化,所以急性心梗患者發病年齡逐漸變小。由于該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進展快等特點,導致患者面臨較高的致殘、致死風險,給其日常工作、生活造成較大的影響;此外,該病還存在多種并發癥風險,例如心功能異常等,進一步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導致多數患者并發室性心律失常,嚴重的甚至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為確保患者有較好的預后質量,臨床不僅要為患者提供對癥治療,同時還要輔以有效的護理干預方案。而常規護理雖然具有專業屬性,但并沒有關注患者的內在需求,而是圍繞病理需求提供護理服務,導致患者的護理體驗感較差,身心無法獲得舒適感,極易出現負性反應,增加并發癥風險,不利于早期康復[12-13]。所以為確保患者有較好的預后質量,亟需探討可行性護理干預方案。
該研究通過對比常規護理、優質護理的應用效果展開分析,結果顯示護理后實驗組患者的BI評分(90.41±2.48)分明顯高于對照組(75.46±2.51)分(P<0.05);實驗組中不良反應發生率占比為4.35%低于常規組中不良反應發生率占比19.57%(P<0.05);實驗組中護理滿意度占比為93.48%高于常規組中護理滿意度6.09%(P<0.05)。這與駱琳琳[14]的研究結果:優質組的護理滿意度97.78%高于常規組的75.56%(P<0.05),基本一致。提示,急性心梗患者臨床接受優質護理,有利于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同時還能降低患者出現并發癥的風險性。原因分析,優質護理是基于人本核心理念展開的護理服務,要求護理人員在服務期間始終圍繞患者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展開全方位優質護理工作,通過健康宣教的方式幫助患者進一步了解該病的相關內容,例如疾病影響因素、特點以及可能存在的危害性等,提高患者自身健康意識;并輔以針對性心理護理,幫助患者排解不良情緒,避免負面心理狀態誘發患者的應激反應,弱化臨床治療效果;最終通過遵醫囑精準用藥,確保藥物可以充分發揮應有的能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其康復以及獲取更好的預后質量。
綜上所述,急性心梗患者臨床接受優質護理,有利于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同時還能降低患者出現并發癥的風險,有利于獲取更好的患者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普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