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磊
【摘? ? 要】新冠肺炎疫情作為重大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其防控工作不僅對國家的現代化治理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給媒體的新聞評論工作布置了新的任務。本文基于框架理論運用內容分析法,以《人民日報》2020年01月20日到2020年04月26日間有關疫情防控的系列評論員文章為樣本,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統計量化分析,解析評論員文章所建構的具有鮮明特色的評論框架。
【關鍵詞】新聞評論;框架理論;內容分析
一、引言
2019年末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在我國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疫情的持續蔓延嚴重威脅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在媒體平臺上,有關新冠肺炎疫情的報道層出不窮,各種類型的自媒體賬號出于多種目的競相發表言論,評論報道魚龍混雜,良莠不齊,難以辨別真偽。正如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奧爾波特(Gordon Allport)所言:“從未有一場騷亂的發生不帶有謠言的鼓動。”[1]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暴發具有突然性和重大性,極易導致整個社會在觸發性事件、結構性壓力的雙重作用下,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和在別有用心的個人或機構惡意推動下出現集合行為,引起社會更大范圍的恐慌。例如在疫情暴發期間“憋氣20秒可以檢測肺部是否健康”“多喝茶可以清除新冠病毒”“春節期間燃放煙花可以消毒防感染”“雙黃連口服液可以治新冠肺炎”等不實言論的大肆傳播不僅阻礙了公眾對于病毒的正確認識,也加大了疫情防控的難度,謠言的產生和傳播折射出公眾的認知需求與情緒壓力。因此,在遏止謠言滋生和引導民眾正確防范疫情方面均需要具有高可信度的官方媒體及時發聲,給予民眾準確答復,消除不確定性消息。
《人民日報》作為中共中央機關報,擁有廣泛的受眾基礎和高可信度,其有關抗擊新冠肺炎的言論無疑能發揮引導作用。尤其是刊載其上的“評論員文章”,作為《人民日報》最具特色的新聞評論欄目的主打,其有關疫情防控的觀點和態度,有著總結推廣典型、指導全局的功能。在疫情蔓延迅速的2020年01月20日到2020年04月26日期間,《人民日報》共發表評論員文章69篇,其中有49篇評論與疫情防控工作直接相關。在疫情防控工作最為緊張之際做到了一日一稿甚至一日數稿,為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貢獻,起到了傳遞黨中央重要指示精神、指導疫情防控工作開展、肅清國內不良言論、扼殺謠言、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昂揚斗志的重要作用。《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的出色表現為其它媒體的評論工作提供了借鑒意義,今后新聞媒體針對此類事件的評論角度、主題、立意、議題內容如何設置均可從《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的評論框架中汲取養分。因此,關于疫情防控系列評論文章的話語建構以及評論框架值得深入研究與探討。
二、基于框架理論的樣本調查
為了針對性地分析《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中有關疫情防控系列評論的框架,筆者采用內容分析法對相關評論文章進行了量化分析。將調查的樣本日期確定為疫情暴發初期,病毒迅速蔓延至逐漸得到控制這一時間節點。根據2020年06月0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第一部分《中國抗擊疫情的艱辛歷程》中的數據統計(見圖1),將2020年01月20日,全國新增確診新冠肺炎病例迅速增加,防控形勢異常嚴峻為樣本起始時間,將2020年04月26日,武漢市現有新冠肺炎住院病例全部清零為樣本截止時間,對此時間段內的《人民日報》所有評論員文章進行了仔細翻閱。
筆者在對樣本數據進行內容分析與量化研究時,始終將框架思維貫穿其中。框架理論最初起源于文化社會學領域,指的是人們認識與解釋世界的一種基本認知模式。后來才被引入到新聞傳播學領域,新聞的評論框架簡單來說就是如何定論立言的問題,具體到不同的新聞事件當中,則表現在媒介機構對評論內容的選擇、評論主題的確定、評論觀點的表達形式、議題的視角、情感屬性、態度偏向等諸多方面。新聞評論框架的確立能夠幫助新聞從業人員快速掌握新聞評論的寫作技巧,創作出符合媒介機構標準和價值取向的評論文章。本文對2020年01月20日至2020年04月26日《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中疫情防控系列評論進行內容分析和量化研究,旨在發現其媒介評論框架的建構規律。統計發現,在此期間樣本集中收錄了69篇評論員文章,其中與疫情防控直接相關的有49篇,占比高達71%。
三、調查內容的量化分析
(一)評論主題框架:多元視角,重在引導
新聞評論作為新聞工作者思想、判斷、態度的物質載體,包含了評論員對時事的見解。《人民日報》的評論員文章凝聚了整個編輯部的智慧,既體現了黨媒對特定事件的全局觀念,同時也體現了大眾傳媒的多元視角。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暴發屬于重大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在對疫情防控工作進行評論分析時并沒有僅僅局限于公共衛生領域,采用單一視角進行報道,而是綜合考量,把握全局,運用多元視角進行話語建構。自2020年02月23日《人民日報》發布首篇與疫情防控相關的評論員文章——《凝聚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磅礴力量》到2020年04月26日最后一篇相關評論文章《同舟共濟,眾志成城》,共發表疫情防控系列評論員文章49篇,主題涵蓋了政治、經濟、科技、衛生、常態化防疫等諸多領域。其中政治類、經濟類占比高,49篇評論員文章或多或少都涉及政治領域進行評論分析,經濟類有關評論數量達10篇,占比20%。
在49篇評論員文章當中,政治領域視角的評論扮演了重要角色。新聞評論是針對新近發生事實的觀點化陳述,疫情防控工作雖然是一項長期任務,但《人民日報》“抗疫”評論員文章有緊跟形勢發展作出相應調整的顯著特點。在疫情暴發初期,《人民日報》發表了評論員文章《打響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向全國各族人民表明黨中央凝聚全國力量,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堅定信心;在疫情蔓延最為迅猛,社會各階層普遍感到恐慌之際,發布了評論員文章《加強心理疏導,做好人文關懷》,傳達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精神,及有關部門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為各地科學、規范、有序加強心理干預和疏導提供有力指導。
疫情的蔓延對我國社會生產生活秩序以及宏觀經濟形勢產生了較大影響,為了保證經濟的平穩運行,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詳細解讀了涵蓋疫情暴發后諸多時間節點的經濟發展態勢以及市場環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同角度多種措施助力經濟復蘇、企業復工復產,盡快恢復正常市場秩序。如評論員文章《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明確指出在疫情暴發初期的嚴峻形勢下促進經濟發展的重點任務和重大舉措,提出加大政策調節力度,把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評論員文章《精準落實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各項舉措》指出我國疫情防控呈現新形勢,本土疫情傳播已基本阻斷,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階段性勝利。各地黨政機關需要因時因勢調整工作著力點,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加快復工復產,牢牢掌握發展主動權。
(二)評論立意框架:立意確而高,思想新而正
新聞評論的“立意”是統領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調,決定著文章的論證方向。[2]疫情防控期間,《人民日報》作為中共中央機關報是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肩負著為黨和政府發聲,消除社會上各種不確定性消息的重要職責,這就要求《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的立意、態度、情感要始終與黨中央的政策、方針、路線保持一致,充分發揮評論文章指導社會生產生活實踐的積極作用。綜合分析《人民日報》2020年01月20日至2020年04月26日期間有關疫情防控的系列評論員文章,可將其立意框架概括為“立意確而高,思想新而正”。
這里的“確”是準確的意思,指的是政治導向準確,評論觀點準確。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是我國所有新聞媒介機構、新聞從業人員永遠不能逾越的紅線,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指出:“廣大新聞工作者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做政治堅定的新聞工作者。”評論文章作為編輯部向外輸出思想意識、價值判斷、情感偏向的重要載體,應該注重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表達正確的評論觀點。具體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新聞評論實踐當中,則要求評論文章能夠在正確認識黨中央的重要指示精神及各項方針政策的基礎上,做到能夠讓廣大人民群眾讀得懂、理解得透黨中央的各項決策,保證在疫情防控工作上做到全國上下一條心。49篇有關新冠疫情防控方面的評論員文章均致力于解讀習近平總書記有關講話精神,以傳達黨中央各項方針政策為切入點,開展新聞評論工作。評論員文章向各級黨組織,全國各族人民傳遞了黨中央“以科學精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對口支援匯聚決勝之力”等一系列方針政策,闡述有關會議和重要講話的精神內核,助力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序開展。
《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立意的“高”體現在通過闡述觀點,透過事物表象,直擊內在本質,立足全局的宏大視角進行深度評析。《人民日報》不同于地方報紙,作為中共中央機關報的屬性決定了其要站在更高的位置看待問題。《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能夠從整體上進行評論分析,力求尋找到適應全國各地復雜疫情形勢的評論觀點,指導全國疫情防控工作有序展開,而不是具有較強的條件限制性只能應用于某一特殊地域的評論觀點。《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將立意的“高”體現在每一篇新聞評論當中。例如評論員文章《讓基層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疫情防控第一線》,指出基層防控是防止疫情擴散蔓延的關鍵所在,基層干部是落實基層防控的關鍵力量。讓基層干部輕裝上陣、全力以赴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堅決實行分區分級精準防控》指出對疫情要進行科學評估,確定不同縣域風險等級,制定不同區域疫情防控和經濟活動措施等觀點都是立足全局,用整體的眼光看待問題,切中問題要害,能夠適用于全國各地的疫情防控工作,助力疫情防控工作的順利開展。
在互聯網時代,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普及,大眾獲取信息的途徑逐漸由原來的主流媒體轉向“三微兩端”的新型媒體平臺,越來越多的普通受眾開始在互聯網上公開發表自己的評論見解。針對特定事物的評論分析有從時新性轉向即時性的趨勢,眾多的自媒體用戶甚至能夠在事件發生后第一時間發表評論。技術的發展雖然讓普通大眾擁有了發表見解的平臺,多角度對事件進行分析,但也同樣導致了不少問題,例如普通公眾并沒有接受過專業的新聞教育,沒有在媒介機構工作的經歷,也并不了解新聞報道的倫理規范,局限于自己的小世界對事件的評論難免會有失偏頗甚至在社會上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這種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下,公眾在對未知事物的恐慌下發表的評論見解很可能沒有經過理性的思考,容易造成謠言的滋生。這時主流媒體如果“缺位”沒有及時發聲將會嚴重阻礙疫情防控工作的正常開展。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立意“新”,能夠做到及時分析,緊跟疫情復雜多樣的變化形勢適時、快速作出符合形勢的新聞評論。自2020年01月26日起,《人民日報》連續11天在頭版刊發評論員文章,評論內容均致力于助力疫情防控工作的開展。2020年02月12日刊登了兩篇評論員文章《武漢勝則湖北勝,湖北勝則全國勝》《攜手合作,抗擊疫情》,對疫情進行了跟蹤評論報道,堅守輿論陣地,把握輿論主導權,為推動疫情防控工作發揮了積極作用。
《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立意之“正”指的是始終堅持弘揚正能量,做到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疫情期間評論員文章高頻出現“眾志成城、頑強拼搏、生命、力量、偉大”等情感化詞語,以感性話語在全國范圍內傳遞正能量,激發社會“共情”,讓全國各族人民能夠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工作中始終保持昂揚斗志,樹立必勝決心。
(三)評論內容框架: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
《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既有解讀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會議要點、各項政策方針的內容,也有聚焦普通群眾疫情防控具體工作的內容。通過整理分析發現,樣本數據中的評論員文章將目光投向社區工作者、醫護人員、基層黨員干部、入黨積極分子、90后青年群體、女性群體等一大批默默奉獻的“小人物”,創作出了《向奮戰在一線的醫務人員致敬》《向奮戰在一線的社區工作者致敬》《向奮戰在一線的共產黨員致敬》等一系列優秀評論文章。“小人物”有“大力量”,《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以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為著力點,描繪了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挺身而出、舍生忘死、義無反顧的一線基層工作者形象,在評論內容上體現了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
結語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給新聞評論工作帶來了新的任務,也向新聞從業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及時傳達了黨中央各項決策,進行了全方位、立體化的深度評論報道,無論是文章主題、立意的選擇還是內容的打磨,都顯現了其高屋建瓴的特質,凸顯了主流媒體的責任與擔當。但同時也要注意的是,疫情的突發性,各地在前期的防控工作中由于缺乏經驗難免存在疏忽,綜合分析樣本中的評論員文章,幾乎沒有對疫情防控工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作出評論,這也是需要改進的地方。
注釋:
[1] 奧爾波特等.謠言心理學[M].劉水平,梁元元,黃鸝 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141-143.
[2]劉明洋,吳潔.在理性權威中訴諸感性表達——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人民日報》疫情評論的輿論引導分析[J].中國出版,2020(17):17-23.
參考文獻:
[1]朱迪.新聞評論在重大突發事件中的輿論引導分析——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主流媒體為例[J].新聞知識,2021(01):42-46.
[2]楊君.論《人民日報》“抗疫”評論員文章的特點[J].西部學刊,2020(07):124-127.
[3]毛偉.非洲媒體涉華疫情報道的話語建構與框架分析[J].對外傳播,2020(06):72-75.
(作者:南寧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0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