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折疊醫用貼片
對微創手術來說,如何修復傷口是一個業界挑戰。近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用于修復傷口的可折疊醫用貼片。據了解,研究者們是受折紙藝術啟發而設計出這種貼片的,并在研發過程中不斷與臨床醫生合作來優化設計。
據該科研團隊介紹,這種貼片可以折疊并輸送到氣管、腸道等狹窄的空間。干燥時,貼片看起來像一張紙狀薄膜。當與組織或器官接觸時,它就會轉化成一種類似隱形眼鏡材質的彈性凝膠,變得柔韌而有彈性,從而更好地修復傷口。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新材料還有一些顯著的優勢,比如能夠防止細菌污染。此外,隨著患者的傷口愈合,貼片也可以實現生物降解。
世界最大陣列射電望遠鏡項目啟動
平方千米陣列射電天文望遠鏡(縮寫為“SKA”)項目的第一個理事會會議已經定下計劃,將在未來10年間,在地球上組建最大規模的望遠鏡。
由英、中、澳等10個國家共同參與的SKA將包含大量無線電接收機陣列,這些陣列分別位于南非和澳大利亞。陣列的分辨率和靈敏度,以及出色的計算支持,將幫助天文學家解決當前物理學中一些最基本的問題,比如宇宙中的第一代恒星是如何發出光芒的、“暗能量”到底是什么(這種神秘的能量形式似乎正使得我們的宇宙在加速膨脹),當然還有最基本的——是否存在外星文明,因為SKA的靈敏度前所未有,將有能力接收到任何的地外信號傳輸。
SKA的選址位于南非北開普省卡魯盆地和西澳大利亞默奇森的荒無人煙之地,將采用反射面天線和偶極天線。反射面天線也叫碟狀天線,像一個“大碗”,而偶極天線的樣子則和老式電視的天線有點類似。
微生物“個頭”影響土壤健康
中國、荷蘭和美國學者最近研究發現,土壤中存在的微生物的體型與土壤健康狀況密切相關。微生物體型大小會影響其活動范圍、生態功能等,最終影響土壤的健康和活力。
領導這一研究的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孫波介紹,微生物盡管極其微小,但它們也有體型大小的差異。此次,科研團隊選取了中國、泰國的十余片水稻田,對其中土壤微生物的體型及影響展開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土壤生物中的“小個兒”微生物是細菌,體長約為0.2微米至5微米;還有稍微“大個兒”的微生物,比如體長在1.5微米至380微米之間的真菌。“小個兒”的細菌能在土壤中相對自由地生活,且能很快適應環境變化,所以在大部分地區都能發現它們的蹤影;“大個兒”微生物活動范圍較窄,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也較弱,因此對環境變化更為敏感。在溫度較高的地區,微生物整體活性更好,“小個兒”微生物更多,促進作物生長的功能更持續、更穩定。而 “大個兒”微生物參與土壤碳、氮、磷循環等的程度較低、功能較弱,在維護土壤健康方面作用沒有“小個兒”突出。
冰粒使冥王星沐浴在藍色薄霧之中
近日,法國蘭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新視野”號探測器和其他來源的數據,給出了冥王星薄霧的另一種解釋。
冥王星和土星的衛星土衛六都有薄霧朦朧的大氣層和相似的大氣成分。因此行星科學家猜想,冥王星的薄霧就像土衛六的一樣,是由光驅動的化學反應形成的,這些化學反應能產生復雜的有機化合物。但是來自法國蘭斯大學的研究小組卻發現,有機化合物在冥王星的天空中比在土衛六的天空中更容易凝結,因為這顆矮行星的大氣比土衛六這顆大衛星的大氣更冷。由此產生的有機冰粒子可能是造成冥王星薄霧的主要原因。
研究人員將有機冰粒子調入冥王星大氣模型中,這改善了模型對這顆矮行星薄霧散射光量的預測。此外,研究者還提出,海王星最大的衛星海衛一霧蒙蒙的天空也可能是由有機冰粒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