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喬君
摘 要:歷史課堂承載著歷史學科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功能,旨在引導學生探尋歷史真相,體悟社會發展規律,總結經驗和順應歷史發展趨勢。高中歷史課程,在初中歷史課程的基礎時序和架構上,強調了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注重分析史料、探討歷史事件背后的可循之規律,可解之因果。如何選擇新穎而能引發學生興趣的史料成為高中歷史教師備課的一項重要工作。地方歷史資源便是一塊應該多加挖掘的寶藏,在課堂中及課堂之外帶領學生認識身邊的歷史,培養對家鄉的認同之余,更有利于培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地方歷史;核心素養;家國情懷;南京
高中歷史課堂中,史料的呈現往往是為了引出知識點,幫助學生加深認識,更有提高學生理解和提煉的能力,引發價值共鳴的作用。但如果不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學情,效果則會大打折扣。除了語言理解上的問題外,老師需要考慮學生如何能在一堆枯燥的文字中找到閱讀的興趣,從而激發他們思考。這對史料本身提出了一定要求,僅依靠教材中的材料是不夠的。以筆者所在的城市南京為例,講述中國史時對于南京城市的資源應用的較多,能引發學生的共情,尤其是在課堂中培養家國情懷顯得更加自然流暢。
一、 身邊的歷史遺跡資源
高中新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課中增加了中華文明的起源相關內容,提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址,這一部分內容距今時間過于久遠,課堂趣味性不夠,學生的認知往往只停留在原始人類的復原圖片和重要的文化遺址名稱。教師在講授這一方面內容時,可以利用校本課程等機會帶領學生參觀古人類遺址,對于古人類的生活方式進行更加直觀深入的了解。就筆者所在的南京而言,發現過多處古人類遺址,例如距今五六千年新石器時代的北陰陽營和浦口營盤山古文化遺址,規模最大的是位于湯山的直立人化石遺址,1993年,在南京湯山葫蘆洞出土了兩塊直立猿人頭骨化石,這一發現將南京人的歷史往前推進了數十萬年。之后,在遺址基礎上建造了博物館,以“生命進化”為線索,演繹了滄海桑田的地質變遷和人類進化史。此外,依靠發達的科學技術,兩塊頭骨化石中背后的故事逐漸展現在世人面前。一號頭骨主人為女性,距今約60萬年,結合牙齒形態分析,推斷出頭骨主人的年齡約在21~35歲之間。由于一號頭骨保存較為完好,在古人類學專家的“妙手回春”之下露出“真容”。歷史教師如果能將這些知識搬到課堂中,充當博物館講解,帶領學生感知歷史的細節,他們對于幾十萬年前的古人類應該不會僅僅停留在教材上的文字,能激發學生對古人類生產生活的想象和探索。這一考古發現公布后,學術界關于南京人的祖先、南京直立人的演化進程等問題產生了各種猜想和討論。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展示相關史料和考古發現,讓學生討論思考這些猜想的可信性。這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符合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史料實證的要求。
在經濟史部分,高中歷史對中國古代官營手工業的評價是素稱發達,上課過程中,教師往往會結合教材和網絡上的資料,向學生展示圖片,觀賞其中手工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如青銅器司母戊鼎、宋朝的五大名窯和明清江南的絲織品等。但是僅僅依靠圖片,學生走馬觀花,很難真正理解和感受其中的發達和高水平。此外官營手工業部門制造的產品為何能在當時享譽世界,教材中提到政府直接經營、生產不計成本等原因,但也有其制度因素。一次偶然的機會,筆者在學校附近的地鐵站看到一處名為“明鑒墻”文化墻,當中展示了明城墻上的一些城磚,磚頭上刻勒著工匠與監察官員的名字。這些史料印證了明朝推行的質量追溯制,勞役和相關官員承擔著建筑質量的直接責任。《禮記·月令篇》中提到“物勒工名,以考其誠”,這一質量監查責任制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存在,因此古代官營手工業在原料選擇、制作程序、加工方法上都有統一的標準,各個制造環節之間銜接有序,產品質量上乘,做工精美,民間手工業難以企及。課堂中這一知識的補充不僅能從側面印證古代手工業的成熟發達,也可以解釋其在世界領域取得較高水平的原因。國內曾一度刮起“工匠精神”之風,大肆夸贊日本、德國的工匠技藝之精妙,態度之務實,而中國產品在追求短、平、快的趨勢下口碑不佳,國人似乎喪失了對“中國制造”的信心。追溯到中國古代,傳統工匠的技藝也是登峰造極,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劍、西漢的長信宮燈、清朝的樣式雷燙樣等等,這些產品即使在今時今日依舊是曠世之作,而它們只是中國傳統技藝的驚鴻一瞥。學生在欣賞感嘆中國傳統藝術品的精致之余,也能為中國古代的工匠精神油然而生出民族的自信。
二、 熟悉的歷史人物資源
在人教版歷史必修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的授課環節中,筆者使用的主線是張謇的實業救國經歷,課堂的導入是校園廣場上一座張謇的雕像,學生每天清晨進入到校園都會經歷一次與這位歷史人物的擦肩而過,卻甚少了解他與學校的淵源。學校前身是創建于1890年的文正書院,1896年張謇接受兩江總督張之洞的邀請來到江寧文正書院主持書院工作,在此擔任了6年的院長一職。這段歷史的簡要介紹是為了增強學生對于每天所處的校園的敬畏之情。學生大多了解過張謇的實業救國,
1949年以后,毛澤東在談到民族工業時曾講到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從張謇和大生紗廠的經歷探究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衰起伏既與教學目標緊密聯系,又便于把握整節課的線索。1894年張謇高中狀元,但當年便爆發了甲午中日戰爭,清軍慘敗后,張謇萌生實業救國的想法,1896年張之洞奏派張謇在通州設立商務局和紗廠,自此,張謇和中國民族工業的命運相連,見證了民族存亡和自強不息的歷史。就這一點而言,課堂教學貫徹了家國情懷等素養目標,讓學生在了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過程中能感受實業家的愛國情懷和自強不息的精神。
筆者運用張謇這一人物最初是為了提高學生對近代民族工業這一段歷史的興趣,從學校歷史出發增強親切感。從張謇能發現民族工業的復曲折發展,并從他的經歷中能激發學生探索其中的歷史原因。學生對于經濟史本就比較陌生,如果僅限于教材中民族工業各階段,講解時籠統地講述階段特征,學生很難深入認識工業的曲折過程。相反,通過列舉具體事例,展示細節信息或是圖表,能讓學生直觀感受歷史,自主梳理其中的特征等知識點。根據這一節課的課堂反饋,因為導入部分是從大家最熟悉的校園開始的,學生便帶著興趣和疑惑走進這節課,張謇和民族有什么關系?實業救國對于當時的中國有何實際的意義呢?接下來的教學任務銜接便更加流暢。而張謇與學校的淵源又會引發學生作為其中一員的自豪感,在感受到歷史人文情懷的同時,衍生出關乎現實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