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培鋒
摘 要:2020年起,福建開始使用新的統編歷史教材。面對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必須著力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在引導學生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加強家國情懷的滲透顯得至為重要。文章分析了高中歷史自主閱讀中家國情懷的滲透意義及策略。
關鍵詞:高中歷史;自主閱讀;家國情懷;滲透策略
“歷史是一面鏡子,鑒古知今,學史明智。”歷史教育是提升青少年人文素養的重要渠道,新的歷史課程標準和統編歷史教材經過近兩年的努力,在數百位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下,通過了國家教材委員會的審核,于2019年9月在北京、天津、遼寧、上海、山東和海南6個省市率先使用,這是我國教材編寫史上從未有過的開創之舉,意義十分重大。而今年,統編教材在福建也開始正式使用。如何用好新的教材,如何提升教學和考試,如何立德樹人,是擺在每一位歷史教師面前的艱巨任務。
這套統編教材最大特點就是通史加專題體系,內容十分豐富。這不僅僅是給教師增加了難度,更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巨大考驗。我認為,面對新教材,學生必須做好自主閱讀。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但也是學生的引導者。教師在課堂上的引導固然重要,但在課外的引導也不可或缺。我們在課外引導學生自主閱讀的過程中,要真正做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教師是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讓教師從過去知識轉移的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以學習能力為重點,促進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
而自主閱讀最重要的就是通過自己積極地閱讀教材,形成獨立的閱讀和思考的能力。在自主閱讀中,教師的引導作用最主要的就是有策略地引導學生怎么閱讀,啟發他們如何抓住主旨。教師引導作用的核心特征是啟發性。有了啟發性就必定具有情感性,也就易于實現促進和反饋。
那么,新的統編教材的主旨是什么呢?如何啟發他們的情感呢?我認為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也是高中歷史最重要的核心素養。“家國情懷”能增強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建設幸福家庭,有利于提高公民意識。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家國同構的社會,出現了無數的愛國英雄與愛國事跡,愛國是我們的一個深刻而永恒的命題。在新時代,滲透家國情懷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歷史教師承擔著更大的責任,而新的統編教材當中蘊含著深厚的愛國教育素材,是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滲透家國情懷的重要平臺。
因此,在學生自主閱讀統編教材的過程中,引導和啟發他們自覺地形成家國情懷不僅是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也是黨和國家賦予我們的重要使命。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談引導學生閱讀中滲透家國情懷的意義,分析高中生自主閱讀教材時如何滲透家國情懷,并總結一些滲透策略。
一、 歷史自主閱讀中家國情懷滲透的必要性
家國情懷是中國傳統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在高中生自主閱讀中滲透家國情懷非常有必要。第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指引,是學習的第一動力。在傳統的歷史閱讀當中,教師過分注重引導學生注意基礎知識,但是卻忽略了挖掘歷史當中的情感因素,學生閱讀過程中枯燥乏味,失去生機,家國情懷可以增加歷史閱讀的魅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有了學習熱情,才有努力的動力。第二,能夠促進學生對歷史的深入理解,歷史與過去以及未來都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歷史當中的家國情懷是打開歷史大門的鑰匙,這樣我們對一些歷史事件的分析才會更加深刻,歷史才更加有血肉。第三,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使學生成為一個積極向上、愛黨愛國的好青年,從而有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同時也有利于偉大中國夢的實現。
二、 歷史自主閱讀中家國情懷的滲透策略
(一)科學合理引導學生自主閱讀
在歷史閱讀中滲透家國情懷,首先是要科學合理地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如何科學合理,第一是要科學的安排閱讀進度,進行有目的地閱讀。在每次新課之前,安排學生對照課程標準,按照單元進行閱讀,做到全面細致扎實,一定要注意課程標準要求的基礎知識。在每次新課之后,要求學生再次自主閱讀,查漏補缺,同樣是要回歸基礎知識。此外,還要在閱讀整體把握目錄與前言,縷清單元各章節間的聯系,抓住歷史階段特征,整體把握歷史。第二是講究方法的自主閱讀。每天用于歷史閱讀的時間以十五分鐘為宜,時間以晚自習最后半小時最佳,貴在堅持。通過對教材的自主閱讀,采用目錄式、標題式的方式掌握單元知識點,提高歸納能力。如何把握好課本的知識體系,一定要畫好結構圖,形成思維導圖。對于教材的圖片和漫畫,需要把握好主旨,標注相關的歷史事件、主要人物、原因、過程、結果及影響等。要看懂地圖,善于利用谷歌地球分析地圖,融地理知識到歷史中,做到左圖右史。總之,就是要盡可能地挖掘教材,理解新教材的編排和材料的運用,力爭對教材要全面、重點、多層次掌握。
(二)立足歷史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愛國素材
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的主要依據。新統編教材的編排都是經過專家嚴密評審和選定的的,具有系統性、科學性和指導性,也蘊含著許多的愛國教育素材,是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滲透的最佳平臺。因此,歷史教師要立足于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愛國情懷素材,并進行深入挖掘和解讀,把挖掘和解讀的重點提前幫學生指出來,給學生創設一個生動的愛國教育情境,使學生在自主閱讀中體會和思考。
例如,在教學第一課《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國家》時,通過華夏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引導學生認識我們中華民族的文明是從古至今綿延不絕,產生對中華文明的高度認同感。只有提前引導學生掌握這個主旨,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用意,不至于在自主閱讀中掉進知識的海洋,沒有了方向。如第四課《西漢與東漢——大一統國家的鞏固》,課前引導自主閱讀,讓學生能自主認識到漢代統一多民族國家到底發展了什么,對于漢代社會有什么促進,對中華民族或漢民族的形成有何影響,進而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懂得從歷史的角度了解中國的國情,形成對祖國的認同和正確的國家觀。在第五課中,通過對三國兩晉南北朝這一時期民族交融和科學文化的認識,幫助學生了解中國歷史上部分民族的歷史發展以及少數民族對漢文化的影響,增強學生理解中華民族的內涵,加強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更全面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