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曾在致2019年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的賀信中指出,要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育變革創新。但近年來的人工智能+教育,有時卻有些“名不副實”。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教育廳廳長蔣昌忠認為,應把人工智能教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組織開展該領域核心問題攻關研究,各部門協同完善人工智能教育政策制度體系。
近年來,我國在“為人工智能培養人才”和“利用人工智能變革教育”兩方面都做了大量探索,但是從當前發展狀況來看,不管是人才培養,還是教育變革,都存在明顯的供需矛盾。
在人才培養方面,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底座還不實。現在對基礎教育階段學生人工智能素養的關注度還不夠,中小學人工智能普及教育存在標準缺失、跨學科課程體系缺乏、師資匱乏、課外與課內資源對接不夠等問題。
在人工智能應用方面,雖然教育領域的人工智能產品眾多,但大多還停留在噱頭層面。很多地方雖然打出了“智慧教育”“智慧校園”的旗號,但有限的智能化僅僅是在管理工作中有所體現,基本沒有對教學產生實質性影響。而且,人工智能技術用于教育教學,是否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是否會損害個人隱私等問題,還需要得到進一步解答。
因此,應將人工智能教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予以統籌部署和推動落實。工信部、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門可將“人工智能教育”納入行業重點工作規劃。各部門也要協同建立相關產品的技術規范、技術標準、準入制度、監管機制和評估體系,鼓勵并引導國內一線企業深度協同,推動人工智能教育發展。
要解決人工智能和教育的互動關系問題,研究是基礎。可以圍繞人工智能教育領域基礎理論、核心關鍵共性技術和公共支撐平臺等方面需求,科技部門與教育部門共建前沿科學中心、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基地;以交叉前沿突破和國家區域發展等重大需求為導向,促進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等創新主體聯動,推動國家級創新基地的培育。
對那些農村邊遠地區、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則可以加大中央財政的人工智能教育資金投入。有些教學點常年缺乏英語老師,部分農村學校和民族地區學校的語文老師普通話水平低。合理推廣適配的標準化人工智能教育產品,能切實解決他們的問題。

馬立明攝
3月9日,山西中泰特種機器人公司生產線上,工作人員正在對產品設備熟練操作。
作為朔州聚焦“六新”突破,扎實開展項目謀劃,全面轉型升級的生動體現,該公司聚焦煤礦智能化管控平臺和特種機器人兩大產業,研發生產共計120余種產品,其中20余款產品為國內首創。目前,該公司重點在建項目為《中信重工開誠特種機器人朔州產業園項目》,項目建成后,預計將達到年產2000臺特種機器人,年產值20多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