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佳瑩
“挨家挨戶地了解、談心、登記、申請,扶貧需要考慮方方面面,很多地方都講究細節。”一名基層扶貧干部對《財經》記者說。
從中共十八大開始,中國加快了扶貧的進程,直至2021年宣布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
4月6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發表《人類減貧的中國實踐》白皮書,這份3萬余字的文件回顧了自中共十八大至2020年底,中國歷史性地整體消除絕對貧困的舉措和經驗。這是中國首次解密脫貧攻堅戰的細節。
白皮書公布了八年來的脫貧成績。中國實現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區域性貧困問題得到解決。同時,脫貧人口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此外,生活生產設施得以改善,90萬戶、2568萬脫貧人口告別泥草房,住上安全房;新改建公路110萬公里,新增鐵路里程3.5萬公里,農村地區基本實現穩定可靠的供電服務全覆蓋,脫貧村通光纖和4G比例均超過98%。
收入方面,脫貧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3年的6079元增長到2020年的12588元,年均增長11.6%,人均純收入為10740元,高于世界銀行2015年公布的國際貧困線標準(每人每天生活支出1.9美元,約合人民幣12.4元)。
2020年是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的收官之年,盡管新冠疫情暴發,但在“必須如期實現”的最高要求下,隨著11月底貴州9個貧困縣摘帽,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2021年2月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宣布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中國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同日,國家鄉村振興局在北京原國務院扶貧辦辦公大樓掛牌。
機構的更新替換意味著工作重心的轉變,脫貧攻堅逐步轉入鄉村振興的新階段。八年脫貧攻堅戰如何進行?脫貧攻堅戰收官并不意味著貧困的永遠消除,如何防止規模性返貧?
扶貧首先要解決的是“扶持誰”的問題。
根據國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貧困人口基本生活需求確定扶貧標準,是中國實施大規模、有計劃、有組織扶貧以來一直的做法。
中國第一次制定扶貧標準是1986年,為206元,對應的貧困人口數量為1.25億,彼時主要解決的是溫飽問題。第二次是2001年制定第一個十年農村扶貧開發綱要時,扶貧標準提高到865元,對應的貧困人口數量為9422.8萬。第三次是2011年制定第二個十年農村扶貧開發綱要時,將扶貧標準提高到2300元(為2010年不變價,2020年現價約4000元),對應的貧困人口數量為1.22億。
確定了扶貧標準后,2014年建檔立卡工作啟動,全國識別了2948萬貧困戶,8962萬貧困人口,首次摸清了貧困人口的分布、致貧原因、脫貧的需求等基本情況;2015年8月到2016年6月,在近一年的時間里,對不符合條件的貧困戶予以清退,對符合條件的、最初沒有納入的人口予以納入。從2017年之后,每年進行動態調整,精準扶貧。
脫貧攻堅以來,中央、省、市、縣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累計投入近1.6萬億元,其中中央財政累計投入6601億元。
白皮書顯示,各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從2013年的730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1000億元。2015年12月初,《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發布,脫貧攻堅的沖鋒號正式吹響。2016年各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增長到1700億元,至2020年達3520億元,年均增長超過350億元。

精準扶貧工作中,四川涼山州麥架坪村結合高山實際,大力發展養殖業促進當地群眾增加收入。圖/人民視覺
“扶貧工作起初主要解決的是需要國家政策兜底的情況,接下來就是通過走訪調查,精準地根據每家每戶的情況進行幫扶。像五保戶、殘疾戶這種家庭的問題其實解決起來相對簡單,直接申請國家兜底即可。難點在于就業幫扶和發展當地產業。”一位基層扶貧干部對《財經》記者介紹。
相關調查數據顯示,2014年建檔立卡登記為貧困人口的人群中,60歲以上的老人占20%,喪失和無勞動能力占40%;因病致貧的占38.5%,其中患大病的占27.7%;小學文化程度以下的占54.7%,其中文盲或半文盲的占14.8%;另有34.8%的致貧原因是缺資金,21.3%的是因為缺技術。
“一個家庭只要有一份穩定的經濟收入,基本就能實現脫貧。外出務工有一定收入,但收入高低、是否穩定、能否照顧到家里,這些都會影響到整個家庭是否貧困。”前述基層扶貧干部說。
由于當地水稻收成欠佳,在高校人員提供了土地種植建議后,農戶種植起了瓜蔞,一種用途較廣的經濟作物,后期還在村里建起加工廠。保收和加工制品的售賣逐步提高了農戶的收入。
發展產業是脫貧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白皮書顯示,脫貧攻堅戰期間,累計建成各類產業基地超過30萬個,發展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44萬家、農民合作社71.9萬家,72.6%的貧困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了緊密型的利益聯結關系。產業幫扶政策覆蓋98.9%的貧困戶,有勞動能力和意愿的貧困人口基本都參與到產業扶貧之中。
扶貧舉措分為就地扶貧和易地扶貧。其中,就地扶貧除了依靠當地傳統農業,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的生產鏈外,光伏扶貧和電商扶貧等新業態新產業成了重要手段。光伏扶貧電站是利用政府性基金投資建設的光伏電站,產權歸集體所有,所有收益均用于當地扶貧。白皮書顯示,截至2020年底,10萬個村擁有村級電站,村年均收益約20萬元。
而電商扶貧則覆蓋了全部832個貧困縣,到2020年底累計投入資金約249億元,貧困縣網商從2016年的131.5萬家增長到2020年的311.23萬家。以典型代表甘肅省隴南市為例,截至2020年,全市開辦網店1.4萬家,累計銷售220多億元,互聯網電商對貧困戶人均貢獻額從2015年的430元增長到2020年的930元。
此外,自2014年起,政府還推出專門針對貧困群眾的信貸產品,即扶貧小額信貸,其特點是“5萬元以下、3年期以內、免擔保免抵押、基準利率放貸、財政貼息、縣建風險補償金”。白皮書數據顯示,至2020年底,全國扶貧小額信貸累計發放7100多億元,累計支持貧困戶1500多萬戶。
第二項扶貧的重要舉措是易地搬遷。由于需要易地搬遷的貧困人口主要生活在自然環境惡劣、生存條件極差、無法通水通電、自然災害頻發地區,很難實現就地脫貧,這部分人口其實也是貧困程度最深的群體。
白皮書數據顯示,易地扶貧中,人員搬遷的規模為960多萬人,達到了“一個中等發達國家的人口規模”。
易地搬遷扶貧是在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進行的。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全國“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著意解決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的貧困人口脫貧問題。該文件明確界定了需要搬遷的人群,且結合新型城鎮化的目標,規定了安置點如何選擇、安置的人口規模等問題,即采取集中安置為主、集中與分散安置相結合的方式。
其中,集中安置人口占搬遷人口總規模的76.4%,分散安置人口占搬遷人口總規模的23.6%。
在集中安置人口中,依托中心村或交通條件較好的行政村就近集中安置的占39%,在周邊縣、鄉鎮或行政村規劃建設移民新村集中安置的占15%,在縣城、小城鎮或工業園區附近建設安置區集中安置的占37%,依托鄉村旅游區安置的占5%,其他集中安置方式占4%。
“情況各有不同,有的是整村搬遷,有的僅幾戶搬離。安置的土地,一般是經過村集體成員協商一致,再由鄉鎮和縣區的土地主管部門核準,再建立新居民點。”前述扶貧干部對《財經》記者說道。
白皮書顯示,截至2020年底,共建成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約3.5萬個,全國易地扶貧搬遷規劃建設安置住房266萬余套,易地搬遷人口全部入住,同時,新建或改擴建教育、醫療、養老、文化活動等服務設施和場所。此外,在就業幫扶、社區管理等后續扶持工作中,易地扶貧搬遷的貧困人口就業比例達73.7%,搬遷貧困家庭中有勞動力家庭就業比例占94.1%。
絕對貧困的消除并不意味著貧困治理能一勞永逸。
2月22日,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公開表示,下一步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的任務依然很重。脫貧地區脫貧民眾雖然總體上已經脫貧,但他們發展的基礎,尤其是自我發展能力還不強,產業基礎也不牢固。
在4月6日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中央農辦副主任、國家鄉村振興局局長王正譜表示,為防止脫貧人口返貧,將對脫貧縣設立5年的過渡期,對現有的幫扶政策進行梳理,調整、優化和完善,逐步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共確定了30多項配套政策,將陸續出臺。
據王正譜介紹,要建立長效的防止返貧的監測機制和幫扶機制。對各地工作進行定期調度,研究分析、通報情況,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的監測幫扶機制。
其次,通過產業幫扶、就業幫扶,加強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建設,強化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工作。在產業幫扶方面,主要是補齊技術、設備、資金、營銷等方面短板,提檔升級。在就業幫扶上,在穩定去年就業規模基礎上,爭取給脫貧戶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據國家鄉村振興局副局長夏更生介紹,今年脫貧人口就業規模的目標是不少于3000萬。
“設置了5年的過渡期,兩類人群是重點的監測對象,一類是脫了貧,但收入水平不高的人群,一類是邊緣人群,如果他們的‘兩不愁三保障發生問題,或者收入大幅下降,就會有相應的幫扶政策,確保他們不會再次陷入貧困。”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汪三貴向《財經》記者表示。
在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是一項重點任務,該文件提出,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設置5年的銜接過渡期,即在整個“十四五”時期做好此項工作,這亦是新成立的國家鄉村振興局的主要任務。
2月25日,國家鄉村振興局掛牌成立,原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的職能由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承擔,國務院扶貧辦重組為國家鄉村振興局,歸口農業農村部管理,主要負責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統籌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關具體工作。“三農”工作的重心歷史性地從脫貧攻堅轉換到鄉村振興。
“接下來還要解決相對貧困的問題,相對貧困任何國家都存在,如果遠低于社會平均收入水平就屬于相對貧困。5年的過渡期只是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是在鄉村振興的政策框架下,讓低收入人口繼續發展,從而緩解相對貧困,縮小收入差距。今后鄉村振興的相關政策只會比扶貧政策更廣更多,包括保障政策。”汪三貴對《財經》記者表示。
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表示,當前鄉村振興的重點:一是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建好10億畝以上高標準農田,制定相應的價格補貼政策等,讓務農種糧的農民有錢賺。“十四五”時期努力穩定在年產1.3萬億斤以上,并力爭逐年穩中有增;二是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在西部地區還要確定一批重點幫扶縣,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幫助其發展。
三是利用農業和鄉村的生態涵養、體驗休閑、文化傳承等功能,增加農民的收入。四是建設鄉村的軟硬件設施。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是推動行政村以下,特別是道路的修建,包括通村組的路、村內的主干道、產業路、資源路、旅游路等。打通農產品的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