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力

《資本主義:競爭、沖突與危機》
(美)安瓦爾·謝克著
趙準等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21年1月
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在回憶他博士入學面試時,曾提到當時考官問的問題是:既然競爭的長期后果是利潤為零,企業為什么還愿繼續經營?對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張五常教授當時的答案是,企業雖然沒有利潤,但是有利率。而北大國發院周其仁教授曾經提到兩個答案:一是長期利潤為零是平均而言,總有企業盈利,虧損的企業退出市場,競爭使企業爭當優勝者;二是只有長期利潤為零的趨勢,才能迫使企業不斷創新,爭取獲得“創新的壟斷利潤”。
安瓦爾·謝克的《資本主義:競爭、沖突與危機》一書對競爭相關問題做了深入的研究。
對于張五常的答案,書中是這么認為的:“利率也可以作為利潤率的一個較低的基準,表明資金運作積極投資和消極投資時收益率的差別。無論在哪一種情況下,利息都是評價利潤是否足夠高,而不是決定利潤的一種因素。”確實,回顧1980年到2008年這一資本的黃金時期,當時與經濟增長同步伴隨的是利潤份額的上漲、利率的下降和不平等增加。這恰恰說明,利潤和利率不僅不可以畫等號,而且有著大致的負相關關系。
對于周其仁的答案,書中也有相應的闡述:“行業內競爭迫使個體生產者根據市場需求定價,同時也迫使其努力削減成本,從而降低價格并擴大市場份額。削減成本既可以通過壓低工資、延長日工作時長或提高勞動強度實現,又可以通過技術創新實現。”
但這仍然只是表面的原因。謝克教授給出的核心概念是真實競爭,他從這一概念入手重新構建了一個別開生面的、囊括微觀宏觀經濟和金融的經濟學體系。這個體系將利潤率作為最重要的分析對象,用作者的話說就是:“沒有需求側,也沒有供給側,只有利潤側。”
安瓦爾·謝克認為,真實競爭理論的核心是賣家之間的競爭導致的價格均等化,以及投資者之間的競爭導致的利潤率均等化。而這正是斯密、李嘉圖和馬克思關于競爭的共同觀點。只是,馬克思堅持認為,恰恰是這些設定價格、削減成本、擴大規模和爭奪市場的企業行為,推動了競爭規律的實現。
唯快不破的互聯網經濟,將這種競爭的殘酷體現得淋漓盡致。無論是“燒錢圈地”的競爭亂象和各種價格戰,還是謀求競爭中優勢地位的平臺壟斷,以及為了降低成本的各種“活在系統中”,往往都會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從0到1》的作者、創業界的思想家彼得·蒂爾對競爭大唱反調,認為這是一種有害的思想,“競爭是一場高成本的買賣。”
在安瓦爾·謝克的研究框架中,真實競爭區別于完全競爭正是體現了由于資本追求利潤而導致的對抗性。他在書中常常用戰爭來形容這種對抗性,并且反復說真實競爭與完全競爭的差異就像戰爭和芭蕾的差異一樣巨大。這種對抗性曾經使美國經濟出現了較長時間的滯脹,或者是短時期的劇烈崩潰,尤其是20多年來,金融危機發生得更為頻繁。
這本書表面上看起來是在探究資本的流動和企業競爭的規律,但其實已經觸及了整個資本主義經濟的資源配置和經濟結構的深層次問題。按照馬克思的觀點,運動定律是調節經濟過程的原則,它們貫穿于各種起相反作用的趨勢中,并通過這些趨勢的作用展現出經濟運行的內在必然性。資本主義處處都表現出其特有的不平衡,這種不平衡貫穿著多個地區、地域與國家,也貫穿著整個時間——以繁榮、衰退與崩潰交替進行的形式表現出來。
針對競爭導致的循環和動蕩調節這一經典問題,塞繆爾·鮑爾斯等經濟學家的《理解資本主義》也曾經給出過一個融合新古典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的框架。但是“競爭、沖突與危機”不僅是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整體的一個研究思路,而且在政治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之間找到了一個更有解釋力和問題意識的新的經濟學理論框架。
(編輯:臧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