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居喬
摘要:判斷是否壟斷的核心概念之一就是相關市場。假定壟斷者測試和臨界損失分析法都是運用經濟學原理界定相關市場的重要工具,但是兩者都在實踐運用上存在一定的缺陷。文章分析了兩模型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期能夠促進兩模型在反壟斷運用中發揮更好的作用。
關鍵詞:假定壟斷者測試;臨界損失分析法;相關市場
一、引言
相關市場界定是分析壟斷類案件的基石。在實踐中,不論是行政執法機關還是司法機構也都在積極探索運用經濟學原理界定案件涉及的相關市場,以推動案件公平公正審理,且隨著反壟斷經濟學的發展和反壟斷實踐經驗的積累,許多重大案件中都運用了假定壟斷者測試,本文從經濟學視角全面系統地梳理了SSNIP及執行方法,對有關各方未來快速準確地理解和運用這些方法發揮一定的借鑒意義。
二、假設壟斷者測試
假定壟斷者測試(HMT),是美國《橫向并購指南》 ( 1982 年)提出的界定相關市場的方法之一,該界定方法不僅用于企業合并審查案例中,同樣也被用于其他反壟斷案件中。HMT是將相關產品市場定義為最小的一組產品,考察其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賣方(假設的壟斷者)是否可以施加并維持一個小幅、顯著和非暫時的價格上漲(SSNIP),而通常以5%的價格上漲作為價格漲幅作為SSNIP基準。如果價格上漲,壟斷者仍有利可圖,則假定壟斷者所處的市場將構成相關市場; 否則,應當拓展預先假定的產品或地域范圍,直到壟斷者可以在漲價后有利可圖為止。假定壟斷者測試從實踐的角度上是存在一定缺陷的。
(一)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有學者認為HMT不具有操作性,因為很難獲取該模型所需要的精確數據,但是實際上,作為界定市場的一種方式,HMT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就像已有的案件中所顯示的那樣,但是該模型得出結論的準確度會隨著數據的精確度變化。
(二)是否以當前價格作為基準價格?
HMT模型界定市場范圍是在一個基準價格的基礎上加上5%的漲幅來判斷企業是否有利可圖,這里基準價格最理想的狀態是完全競爭下的價格,但是這種價格在現實中很難實現,所以運用此模型時更多的是適用當前價格。這里就存在一個問題,在當前價格已經趨近或者就是壟斷價格時,以該價格作為基礎價格會導致如同United States v. El du Pont de Nemours & Co 351 US 377(1956)(“杜邦案”)中的“玻璃紙謬誤”(Cellophane Fallacy)。在該案中,杜邦(玻璃紙生產商)認為該案涉及的相關產品市場時軟包裝材料市場,這里包括了其所生產的玻璃紙,以及其他軟包裝,如鋁箔、蠟紙何聚乙烯等。杜邦作為玻璃紙的唯一生產商,其已經將玻璃紙的價格設定為壟斷水平上的價格。消費者是在壟斷價格水平上更易將其它產品考慮為替代品的,也就是說,在壟斷價格水平上在增加5%的價格增幅,消費者更容易轉向其他產品,HMT的計算結果會顯示壟斷者在5%的價格增幅下是無利可圖的,玻璃紙無法獨立構成一個單獨的相關市場,需要擴大產品市場范圍。反過來說,若玻璃紙是在一個競爭價格上,小幅度但有意義價格上漲后,消費者不會轉而使用如蠟紙等其它包裝,HMT會得出玻璃紙足以構成一個單獨產品市場的結論。因此可以看出,在壟斷價格為基準價格時,HMT界定的市場明顯較為寬泛,從而難以察覺出壟斷者行為對市場競爭產生的負面影響。有鑒于此,實踐中對于基準價格判斷的關鍵是在于當前價格時處于壟斷價格和競爭價格這個區間的哪個位置上,這直接影響HMT模型最終結論的準確性。
(三)SSNIP的范圍是否一定?
目前各國對HMT中SSNIP的普遍認知是“持續1年的,5%~10%的價格上漲”。對于5%~10%的幅度,若價格上漲不足5%就已經達到壟斷價格,是否就可以認為該假定壟斷者不具有市場支配力。問題的關鍵在于,在實踐中如何判斷價格上漲到何時假定壟斷者已經實現利潤最大化。此外,5%~10%作為一個價格漲幅區間,很可能的是假定壟斷者在6%的漲幅下被認定成一個相關產品市場,但是在7%的情況下出現需要擴大市場的情況,換句話說就是,選擇不同的價格漲幅可能會出現不一樣的相關市場,該模型沒有進一步給出判斷何種市場更優的方法,這都是實踐中SSNIP范圍含義模糊所帶來的問題。
(四)初始假定市場范圍
《關于相關市場界定的指南》第十條規定,“假定壟斷者測試一般先界定相關商品市場。首先從反壟斷審查關注的經營者提供的商品(目標商品)開始考慮,……”經營者提供的商品是一定的,但是如何將具體茶品進行歸類存在一定的困難,以360投訴騰訊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一案,是相關市場界定為終端軟件、即時通訊、網絡即時社交工具抑或是其他?一定程度上,相關產品市場的范圍決定了需求價格彈性。
總地來看,考慮到傳統HMT模型在界定相關市場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像是對數據準確性要求高、基準價格難以確定、模型重要參數取值對結果影響較大且無法衡量優劣、對初始假定市場范圍界定依賴度較大等,中國執法機構也許多重要案件中開拓使用其升級版模型,如伊士曼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案中采用的臨界損失分析法。
三、臨界損失分析
臨界損失的概念來源于歐盟和美國競爭法,而臨界損失分析是Barry Harris和Joseph Simons提出的,在界定相關市場和評估集中競爭影響中廣泛應用的一種技術。該模型的基本思路簡單,即“如果價格上漲X%,那么銷售量損失是多少時才能使此次價格上漲無利可圖?”這一損失被稱為“X%價格上漲的臨界損失。”如果實際損失少于臨界損失,則本次價格上漲是有利可圖的,反之亦然。簡單來說就是,價格上漲會導致壟斷者失去部分銷售量,但同時,他們也通過更高的銷售價格獲取到更多的利潤。如果因銷售量減少而損失的利潤少于因價格上漲而獲得的利潤,則漲價將是有利可圖的。臨界損失就是某一銷售量損失的水平,在這一水平上,壟斷者對提高價格和不提高價格都漠不關心。臨界損失的公示可以表示為:
y=t/(m+t)
其中,y=即銷售量的變化率;
t=即價格增長率;
m=即價格與邊際成本之間的差額,也稱為邊際貢獻率。
由此計算出的臨界損失與通過估計需求函數或問卷調查等方法估算實際損失比較大小來界定相關市場。
臨界損失分析有其自然的優勢,該模型彌補了假定壟斷者測試等主流界定相關市場方法中的一些缺陷,如界定時過度考慮產品特性和絕對的價格差異,忽視了價格增幅帶來的額外盈利能力。臨界損失分析方法是相對較為簡單的計算模型,其對數據的要求更低且容易獲取,像是可以用平均可變成本代替邊際成本,計算簡便。
此外,臨界損失分析還也可用于越來越受到反壟斷關注的互聯網企業的平臺經濟,即雙邊市場。有的互聯網平臺的收費對象是來自供應商和消費者兩方面,也就是說互聯網平臺同時擁有這兩個客戶群體,其一段時間內小幅度顯著漲價所帶來的銷售減少也將面臨的是這兩個客戶群體銷售量的同時流失,因此,應當將這兩方客戶的流失同時計入損失,在判斷是否存在可以納入相關市場的其他替代品或地域范圍。而有的互聯網平臺只向單一方向的客戶群體進行收費,比如像是酒店預訂平臺只向酒店方收取服務費,酒店平臺增加服務費雖然指向的只有酒店企業,但是酒店企業很可能會將這部分增加的成本包含在其向消費者收取的費用中,這種傳導機制和反饋效應決定了仍需要將酒店方和消費者兩類客戶群體的損失都計入損失當中。
但是,在運用經濟模型在享受其便利的同時,也應當注重該模型存在的問題:
(一)臨界損失對于產品組合而非單一產品是否仍有效?
根據臨界損失公示需要帶入毛利率進行測算。如果假定的市場范圍中的所產品有一樣的毛利潤率,則用銷售量的變動率來衡量臨界損失是適當的。但若不是所有產品的毛利潤是相同的,則用銷量變動衡量損失就會出問題,這時,用銷售額的變動來衡量損失相對更為客觀準確。①
(二)如何對毛利率取值進行有效估算?
臨界損失分析的難點就是關于毛利率的取值。如上文所述,可以選擇平均可變成本估算毛利率,這種方式雖然可以便利計算,但是若平均可變成本的取值位于其曲線最低點的右側,則平均可變成本將明顯小于邊際成本,且該差距隨著產量的增加而不斷擴大,造成平均成本代替邊際成本后毛利率計算后的得到的結果將大于實際值,臨界損失的計算結果則偏小,實際損失會更容易大于邊際損失,由此模型使用者會界定出范圍過大的市場。為了增加界定市場結果的準確度,如果只用邊際成本計算毛利率,其難度也是非常大的,正如學界所承認的,邊際成本是毛利率計算的難點,至今沒有普遍承認的好辦法來解決。所以實踐中,多用企業財報中收入和成本數據來計算毛利率。
(三)如何準確判斷實際損失?
實際損失的估算也是利用臨界損失分析法界定相關市場范圍的關鍵要素,目前計算實際損失的方法主要是三種:一是發放調查問卷調查或查閱相關企業近年財務數據文檔等方法直接估算實際損失;二是以價格需求的價格彈性來估計,即彈性系數(需求的價格彈性系數)乘以價格變動的百分比,由此得出銷量的變動數據;三是建立經濟模型,根據 Lerner 函數,商品毛利潤越高,往往該商品的市場需求彈性系數越小,一般情況下企業實施漲價行為后的實際損失越小,但是無法確定在需求彈性影響下,實際損失的減少是否一定會比臨界損失還要小,這就需要更細化的經濟模型來處理。
此外,在判斷企業面對SSNIP時的實際損失還需要考慮企業生產的多種產品間的交叉需求彈性。現實中,企業往往并不只依靠單一產品經營獲利,當其擁有多種具有替代關系的產品時,一種產品的漲價會促進消費者將對該產品的需求轉移到同公司的其他產品上,發生產品需求的內部轉移,因此相比單一產品的企業,生產經營多種產品的企業在面臨同樣價格上漲幅度時,遭受的實際銷售損失更小,這又大大增加了準確判斷企業實際損失的難度和可行性。
綜合來看,臨界損失分析方法一定程度上改進了假定壟斷者測試,但是其實際上還是存在很多問題,尤其是在臨界損失和實際損失的取值計算方面,如模型本身強硬的假設不貼合現實情況、毛利率的選取、實際損失的獲取方式等,除此之外,其他企業的因素,如產品的定價、質量、功能、客戶忠誠度、企業商譽,還包括漲價時間的長短等也都可能導致臨界損失的計算結果不準確。
四、結語
假定壟斷者測試對相關市場界定的貢獻度是值得肯定的,也確實為實踐中市場界定問題提供了更為量化科學的指標。但同樣不可忽視的是,作為一種基于眾多假設的經濟學指標,以及該公式數據獲取難度較大且可替代性較低,假定壟斷者測試分析得出的結果應當人為審慎判斷,結合其他影響因素分析后,方能得出結論。
參考文獻:
黃坤,張昕.竹盲人摸象與相關市場界定——假定壟斷者測試及其執行方法的一個框架[J].財經問題研究,2013(07):28-36.
(作者單位:北京德恒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