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愛霞
沁陽市自2008年開始實施基層農技推廣示范縣項目以來,全市以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為抓手,以提升農技推廣服務效能為目標,創新體制機制,強化職責履行,為建設農業強縣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
一、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概況
2008年9月,沁陽市政府出臺了《沁陽市人民政府關于深化改革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實施方案》(沁政〔2008〕18號)。2009年,沁陽市基本完成了全市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確定了4個縣級農技推廣機構和9個鄉鎮級農技推廣機構。2014年,全市建成了4個區域站,確定了由縣級農技推廣單位組成的農技推廣隊伍,并建立完善了農技人員聘用制度、農技推廣責任制度、績效考評制度、知識更新制度、多元化推廣制度,完善了“專家組+試驗示范基地+技術指導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戶”的成果轉化應用機制,共推廣小麥主導品種16個,玉米主導品種18個,主推技術36項,建立試驗示范基地2處。截至2019年底,全市組織縣、鄉兩級農技人員共計700人次,累計辦班130期,累計落實科技示范戶1000戶,輻射帶動農戶20000戶,入戶指導培訓農民達20萬人次,指導面積達20萬hm2。
二、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的實踐
(一)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
沁陽市優化縣域農技推廣資源配置,以隊伍建設、條件建設、制度建設和機制創新為重點,完善服務手段,推動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健康發展。全市加強4個鄉鎮(區域)農技站規范化管理,充分履行公益性職能,拓展服務領域,激發服務活力。
(二)建立農技推廣隊伍
沁陽市組建縣級專家組,實行技術服務首席專家負責制。技術指導工作實行首席專家負責制,組建10名農業系統中具有高中級職稱的農業專家組成專家組。選聘技術指導員,在縣級農業系統、鄉鎮(區域)農技站(農業服務中心)在編在崗、財政全供的70名專業農技人員中選聘38名農業技術指導員。農技人員全部安裝使用中國農技推廣APP,實現任務安排網絡化、推廣服務信息化、工作考核電子化。農技人員積極利用農業科技網絡、物聯網等信息化手段開展自主學習和技術推廣工作,同時通過“沁陽農技推廣網”和“沁陽農技推廣微信群”,推進“互聯網+農技推廣”向縱深發展。
(三)強化主體培育
全市315個行政村(居委會),共遴選出163個示范村,并在所選的163個示范村中遴選培育78個種植水平較高、能力較強、樂于助人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高素質農民)、種植大戶、鄉土專家等作為農業科技示范主體,另選科技帶頭人85個。通過指導服務、技術培訓等方式,推動示范主體學習應用配套集成、簡單易學的實用技術,使用省工省力、節本增效的新型農機具,提升其科學種養水平和自我發展能力,提高對周邊農戶,特別是貧困戶的輻射帶動能力。
(四)建設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
沁陽市圍繞優勢農產品和小麥、玉米兩大主導產業發展需要,依托現有的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按照一業為主、多種示范的原則,組建2個農業科技示范基地。依托焦作市農林科學研究院和洛陽農林科學院建設沁陽市南王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基地,依托河南科技學院小麥研究中心建設沁陽市西萬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基地。主要開展主推技術示范推廣、小麥、玉米新品種展示等,將基地打造成農業先進適用技術的展示窗口和基層農技人員指導服務的綜合
平臺。
(五)推廣應用農業先進適用技術
根據沁陽市主導產業發展要求和農業生產經營者的技術需求,結合農業農村部、省農業農村廳發布的年度農業主推技術,全市圍繞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和質量興農、效益興農、綠色興農的要求,推廣符合資源節約、增產增效、生態環保、質量安全等要求的優質綠色高效技術模式,遴選推介“小麥規范化耕作播種技術”“夏玉米免耕機播栽培技術”“麥后夏花生免耕覆秸栽培技術”等農業主推技術。
(六)優化農技推廣服務工作機制
全市結合“萬名科技人員包萬村”科技服務活動和脫貧攻堅產業技術服務活動,建立“產業技術體系專家團隊(農業科研人員)+基層農技推廣站(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農業科研基地+區域示范基地+農業科技示范主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素質農民)”的鏈式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模式。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提高技術到位率,提升農技推廣效能。以科教興農“一三五五”工作機制為抓手,強化“省、市、縣”三級縱向協同和“政、產、學、研、推、用”六方協同,實現推廣服務力量協同、參與主體利益協同、技術信息供需協同,全方位提升農業科技服務的供給能力和效率。
農業對我國整體經濟社會發展意義重大,特別是在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并存的當下,穩住農業就穩住了“基本盤”。習近平總書記對“三農”工作一直寄予厚望。作為農業工作者,理應承擔起振興“三農”的重任,不懈努力,讓農業更先進、讓農村更美麗、讓農民更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