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子 姚慧敏 馬珂
一、研究背景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習近平同志在報告中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1月,中共中央印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作出安排部署。同年3月,李克強同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同年9月,《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印發,要求各地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認真落實好“鄉村振興戰略”的相關要求。
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任務之一,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高素質農民隊伍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意見》中強調:要大力培育高素質農民,全面建立高素質農民制度,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河南是農業大省,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國家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無論是從長遠發展來看還是從短期效果來看,都給河南的農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也為高素質農民的培育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二、培育現狀
(一)取得的成效
1.高素質農民正在成為河南省現代農業建設的主導力量。河南省從2012年試點,2014年啟動,到2016年被國家確定為整體推進示范省以后,高素質農民數量平均以每年20萬人的速度遞增,截至2019年底,全省共培育高素質農民已超過90萬人。這些“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們,活躍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一線,以綠色潤農、科技興農、質量強農、產業富農的情懷、責任和擔當,成功扮演著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脫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的耕耘者、播火者、引領者角色。他們將先進科學技術和生產方式、現代經營理念和產業發展模式,引入現代農業生產經營和農村經濟社會建設中,為河南省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注入了新的活力、賦予了新的動能。
2.建立具有河南特色的高素質農民培育制度。為確保高素質農民的培育質量,建立并完善教育培訓、認定管理、政策扶持、跟蹤服務“四位一體”,新型農業經營服務主體經營者、農業經理人、返鄉入鄉創新創業者、專業種養加能手(專業生產型、技能服務型)“四類并進”,產業發展扶持、創業創新支持、金融保險服務、社會榮譽表彰“四項并行”的高素質農民培育制度框架,為系統地培育高素質農民奠定了基礎。
(二)存在的問題
1.農民作為職業吸引力不足。一方面,農業屬于弱質產業,生產周期較長、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大、回報收益見效較慢。受限于歷史原因,我國農業又呈現出規模小、收益低、投入品費用上漲和農產品價格天花板等不利因素,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難以獲得與從事二三產業相當的收益,對勞動力的吸引力不強,特別降低了年輕人、高素質農民人才返鄉創業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我國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公共服務水平還需改善,文化娛樂產業幾乎處于空白狀態,農村污染問題日益嚴峻,生活舒適度遠遠低于城市,甚至難以滿足家庭的正常支出,這也是很多人不愿意選擇農民作為職業、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原因之一。
2.參訓農民年齡結構偏大,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在河南省2016—2019年參加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育的學員中,46歲及以上的農民占培育總數的59.29%,是參加高素質農民培育的主要人群。而41~45歲、36~40歲和35歲及以下的青壯年農民僅分別占13.42%、10.49%和16.78%。總體來看,較全國平均水平約高5歲,年齡結構偏大。而受限于年齡結構偏大的問題,參訓農民接受最新科學技術知識的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培育效果。從學歷角度分析,初中文化農民是參加高素質農民培育的主要人群,占比達63.21%,而小學和未上學農民仍大有人在,達4.28%,發展現代農業的能力不足。與此同時,在農村成長的農民大多小農意識濃厚、思想保守、滿足現狀,對學習、教育不夠重視。
3.政策扶持的針對重點還有改善空間。目前,國家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主要對象,出臺了大量土地流轉、產業扶持、金融保險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達到了吸引經濟資源的目的,也取得了突出成效。但作為主要勞動力的普通農民,并不能輕松享受到扶持政策帶來的優惠。同時,在認定管理工作中的相對滯后,以及部分地區缺乏專門政策,限制了農民在貸款、保險等方面享受到扶持政策。
三、動力分析
(一)國家政策紅利前所未有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河南省圍繞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制定多項措施促進鄉村建設、農業發展,為高素質農民的培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十三五”以來,河南省大力扶持農民返鄉創業,降低創業擔保貸款門檻,累計為返鄉農民工發放創業擔保貸款301.55億元。河南省還精選大量返鄉創業項目、開辟綠色通道,積極引導組建農民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農村經濟人和農業職業經理人。
(二)河南省農業產業優勢突出
河南作為農業大省、中國的糧倉,保持耕地面積約0.08億hm2,多年來糧食總產量穩定在500億kg以上,2019年達到669.5億kg,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此外,河南省的花生、芝麻、蔬菜、食用菌以及肉類、禽蛋、奶產量均居全國前列。同時,河南省也是農產品加工和農業品牌大省,農產品加工業連續多年穩居河南省第一支柱產業。2020年底,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3.8:1,這個比值到2025年力爭達到4.5:1。
(三)深挖勞動資源潛力的需要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省內人口數量居全國前列,勞動者數量豐富,農業勞動資源潛力巨大。但受限于教育資源缺乏,河南省農村勞動者的勞動能力,相較于我國部分地區還不夠高,相較于發達國家更是差距明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一支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知識的人才隊伍扎根農村。因此,抓好對高素質農民的培育,加強現有勞動資源的知識學習程度,成為河南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所在。
四、有關建議
(一)增強農民的職業吸引力
增強農民職業吸引力的最直接手段就是增加這個職業的平均收入水平。加快引導土地經營權流轉是一種有效方式,有利于將土地資源從分散的小農戶手中集中起來,最大程度地發揮資源的效能。開展制度規模經營,則有利于促進我國農業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資金密集型產業發展,并能有效提高高素質農民培育的精準性和準確度。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離不開農產品加工業的進一步成長。
作為農產品重要的銷售方向,農產品加工產業消化了大量的農業勞動成果,為促進農民收入穩定增長提供了支撐。應進一步借助時代機遇,進一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大力打造涵蓋農業生產、產品加工和經營流通的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為農業生產解除后顧之憂。另外,由政府出資,適當減少農民在教育、醫療、通訊、交通等方面的支出,有效增強大家對農民這個職業的認同感,提高農民職業的吸引力。
(二)吸引人才回流農村
因為農村勞動力整體老齡化嚴重、受教育程度不高,所以在參加高素質農民培育的農民中,大部分人年齡大、學歷低。因此,應采取的措施是引導城市年輕才俊返鄉創業、鼓勵擁有農業技術知識的人才回到農村,加入農業生產,成為高素質農民。首先,應著力打造優良農村居住環境和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最大程度地減少城市發展虹吸效應,為返鄉青年創造優良的生活環境。同時,健全農村基礎設施網絡建設,不僅加強村內、村間道路建設,還支持打造農村物流網絡,為青年創業制造適宜條件。其次,在打造硬件的同時,還要充分利用各類新聞媒體和新興傳媒手段,大力宣傳高素質農民培育的深遠意義和重要作用,營造全社會廣泛關心和支持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的良好輿論氛圍。大力宣傳高素質農民在發展現代農業、引領創新創業、帶領群眾致富等方面的典型事跡,提高社會影響力,引導傳統農民向高素質農民轉變,吸引人才回到農村,使現代農業發展后繼有人。再次,在吸引人才返鄉時,還應注意開源節流。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農村老齡化的現狀不會改變。在全國基本實現脫貧后,難免會出現個別貧困現象。將老年勞動力和貧困、無產業勞動力集中起來,加強專業技能和服務技能培訓,增強獲取收入的本領,提升勞動力效能。同時,在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中,對象不應只包括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還應包括來自城市且有志于加入農業生產的人才。
(三)進一步加強政策扶持
有關部門應大膽探索建立相互銜接配套的高素質農民扶持政策體系,積極推動資源要素向高素質農民聚集。各地應制定并實施農業產業發展政策,盡可能支持高素質農民這一生產經營主體,已建成的各類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應優先提供符合條件的高素質農民使用。建議設立更高層次的免費學歷教育,高素質農民在土地承包流轉時應給予相應的補貼,并設立獎補措施,為高素質農民創新的技術成果、產品專利申報提供費用減免等便利條件。在創新創業激勵政策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減少、慎用直接獎勵補貼方法,采取有效措施將有限的資源配置到最高效的政策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