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可可 程樂慶 謝宗遠
一、材料與方法
(一)試驗材料
供試小麥品種選用周麥26,供試肥料選用46%尿素、12%過磷酸鈣、60%氯化鉀。
(二)試驗方法
試驗方法采用大區對比試驗方法,不設重復。設處理1(深耕、耕深25 cm)和處理2(旋耕、耕深15 cm)。試驗在不施農家肥的基礎上進行,小區面積667 m2,各處理施肥量一致,即每667 m2施純N12 kg、P2O5 6 kg、K2O 5 kg。兩處理間設30 cm埂,防止竄水竄肥,周圍設2 m保護行。
(三)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安排在夏邑縣太平鎮陳廟口村李新民責任田、郭店鄉關樓村關文淵責任田和王集鄉韓廟村張自新責任田內,其中,關文淵責任田前茬為玉米,每667 m2產量550 kg,土壤為淤土,地力水平高,常年旋耕。耕層土壤養分含量為:有機質21.805 g/kg、全氮1.158 g/kg、
有效磷20.3 mg/kg、速效鉀161 mg/kg。2019年10月14日施肥整地,10月15日播種,每667 m2播種量1 kg。2月28日追肥,3月2日進行化學除草,5月2日防治病蟲害,6月9日收獲。李新民責任田前茬為玉米,每667 m2產量500 kg,土壤為兩合土,地力水平中等,常年旋耕。耕層土壤養分含量為:有機質16.081 g/kg、全氮1.076 g/kg、有效磷11.0 mg/kg、速效鉀98 mg/kg。2019年10月17日施肥整地,10月18日播種,每667 m2播種量13 kg。2020年2月29日追肥,2月22日化學除草,4月26日防治病蟲害,6月9日收獲。張自新責任田前茬為玉米,每667 m2產量450 kg,土壤為兩合土,地力水平低,常年旋耕。耕層土壤養分含量為:有機質10.25 g/kg、全氮0.81 g/kg、
有效磷12.65 mg/kg、速效鉀82 mg/kg。2019年10月16日施肥整地,10月16日播種,每667 m2播種量13 kg。2020年2月26日追肥,2月28日進行化學除草,4月29日防治病蟲害,6月8日收獲。
(四)田間調查與考種
越冬期和拔節期分別調查群體動態變化,灌漿期調查畝穗數和穗粒數。收獲前每責任田拔取1 m雙行小麥帶回室內進行株高、穗長、莖粗等測定,收獲時避開田間采樣點,收取2個1 m2曬干脫粒計產。
二、結果與分析
(一)對小麥生長發育的影響
冬前調查,關文淵責任田深耕比旋耕單株次生根多2條,單株大分蘗多0.3個,單株分蘗多0.4個,群體多4.7萬;李新民責任田深耕比旋耕單株次生根多1條,單株大分蘗多0.2個,單株分蘗多0.4個,群體多5.7萬;張自新責任田深耕比旋耕單株次生根多1條,單株大分蘗多0.2個,單株分蘗多0.3個,群體多4.2萬。春季調查,關文淵責任田深耕比旋耕單株次生根多3條,單株大分蘗多0.4個,單株分蘗多0.7個,群體多10.4萬;李新民責任田深耕比旋耕單株次生根多3條,單株大分蘗多0.3個,單株分蘗多0.7個,群體多8.5萬;張自新責任田深耕比旋耕單株次生根多2條,單株大分蘗多0.4個,單株分蘗多0.4個,群體多6.6萬。總之,深耕小麥群體生長發育均好于旋耕。
(二)不同耕作深度對小麥產量的影響
關文淵責任田深耕比旋耕株高高0.5 cm、莖粗增加0.04 cm、穗長增加0.85 cm、穗粒數增加2.2、畝穗數增加0.2萬、千粒質量降低0.6 g。深耕平均每667 m2產量509.2 kg,旋耕平均每667 m2產量476.8 kg,深耕與旋耕相比平均每667 m2增產32.4 kg,增產率達6.8%;李新民責任田深耕比旋耕株高高4.1 cm,莖粗增加0.01 cm,穗長增加0.37 cm,穗粒數增加1.4,畝穗數增加0.9萬,千粒質量增加0.1 g,深耕平均每667 m2產量485.2 kg,旋耕平均每667 m2產量453.2 kg,深耕比旋耕平均每667 m2增產32.0 kg,增產率達7.1%;張自新責任田深耕比旋耕株高高1.1 cm,莖粗增加0.02 cm,穗長增加0.24 cm,穗粒數增加0.8,畝穗數增加1.2萬,千粒質量增加1.3 g,深耕平均每667 m2產量469.3 kg,旋耕平均每667 m2產量430.4 kg,深耕比旋耕平均每667 m2增產38.9 kg,增產率達9.0%。3個試驗平均增產率達7.63%。以上結果表明,小麥深耕較旋耕增產效果顯著,且抗旱性明顯增強。由此可見,深耕能促進次生根生長發育,擴大根系吸收營養范圍,從而促進小麥群個體健壯生長,吸收水肥能力強,肥效發揮充分,分蘗成穗率高,結實性好,產量高。
總之,深耕能疏松土壤下層,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提高土壤深層含水量和養分含量,起到促進根系發育、提高小麥抗逆能力和增加小麥產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