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鵬
(中鐵十九局集團第五工程有限公司,遼寧大連 116100)
新建“石家莊—濟南”客運專線,正線起止里程為改DK79+555.99(含)—改DK90+387.08,全長10.831 km,其中改DK79+555.99(含)—改DK83+882.54 為辛集東特大橋313#墩(含)—濟方臺,共計134 個承臺和墩臺身。改DK83+882.54—改DK90+387.08 為區間路基,其中改DK84+402.8 為靳家莊框構中橋、改DK86+000.2 為侯家村框構中橋、改DK87+243.3 為駱家村框構中橋和17 個框架箱涵,結構物多、體積大。控制承臺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溫度,以減少大體積混凝土在溫度應力作用下產生的裂縫,指導實際施工。
在大體積混凝土施工前必須進行溫度計算,以免混凝土出現裂縫,增加混凝土的抗拉力,改善約束條件。事先采取一定的措施,使溫度差降低,保證大體積混凝土擁有良好的施工質量。因溫差產生的拉應力要小于同期混凝土抗拉強度的標準值,因此需要對混凝土的溫度進行控制,提高建筑的安全系數。首先計算混凝土內部的最高溫度,才能更準確地計算溫差,測量混凝土內部的最高溫度可以在澆筑后的3~7 d,按式(1)計算。

式中,T0是混凝土澆筑溫度,℃;W 是水泥用量,kg/m3;F是粉煤灰量,kg/m3;Q 是水泥水化熱,通過試驗28 d 水化熱為350×103J/kg;c 是混凝土的比熱容,取0.98×103J/kg·℃;ρ 是混泥土密度,取2400 kg/m3;ξ 是不同厚度的澆筑塊散熱系數(表1)。

表1 不同厚度的澆筑塊散熱系數
本標段橋梁承臺高度為2.0 m、2.2 m、3.0 m、3.5 m。C40 混凝土的水泥用量294 kg/m3,粉煤灰用量76 kg/m3,ξ 按表1 選取,根據式(1)計算混凝土內部最高溫度。
當承臺高度為2.0 m、2.2 m 時,混凝土內部最高溫度45.52 ℃,當承臺高度3.0 m 時,混凝土內部最高溫度56.46 ℃,當承臺高度3.5 m 時,混凝土內部最高溫度63.96 ℃。
混凝土表層溫度按式(2)計算。

式中,Tq是施工期大氣平均溫度,取20 ℃;h'是混凝土虛厚度,m;H 是混凝土計算厚度,m。具體參數見表2。
當承臺高度為2.0 m 時,混凝土表層溫度36.95 ℃;當承臺高度為2.2 m時,混凝土表層溫度35.77 ℃,當承臺高度為3.0 m 時,混凝土表層溫度為45.76 ℃;當承臺高度為3.0 m 時,混凝土表層溫度52.04 ℃。
混凝土溫差=Tmax-T表,經計算,上述不同承臺厚度溫差均<20 ℃。
采用預埋測溫探頭進行測溫。本工程承臺厚度200~350 cm,屬大體積混凝土,極易產生溫度裂縫,在大體積混凝土內預留測溫孔,測溫孔采用直徑40 mm,壁厚3 mm 的鋼管。共設3 組,每組預埋1 根測溫探頭于混凝土內,1 組埋設在承臺中心處,底端高于承臺底50 cm;2 組埋設在承臺橫向中軸線上,距承臺邊線150 cm,底端高于承臺底100 cm;3 組埋設在承臺縱向中軸線上,距承臺邊線150 cm,底端高于承臺底150 cm。測溫管平面布置見圖1。預埋管均垂直于混凝土平面,與承臺鋼筋綁扎牢固,且伸至承臺底部,上部外露20 cm。

表2 不同厚度計算參數 m
砂、石料避免陽光曝曬,現場混凝土輸送管道經淋水散熱,采用地下水降低拌合水的溫度,以及采取其他控制混凝土入模溫度的降溫措施。
(1)優先考慮選用水化熱低,初凝時間長的水泥,并控制水泥用量,滿足最大膠體用量限值≤450 kg/m3,最小膠體用量限值≥320 kg/m3。
(2)粗骨料選用級配良好的碎石,含泥量≤1%,石子在使用前需經過清洗。砂選用經過篩選中粗砂,含泥量≤2%,以降低水泥用量。
(3)根據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的要求選用合適的外加劑[2]。為了延緩溫升峰值的出現時間,降低單位混凝土水泥用量,可以同時摻加高效緩凝減水劑、粉煤灰,即“雙摻技術”。
(4)選擇材料后要進行適配和計算,同時確定合理的配合比,為了滿足施工要求的工藝特性,以及承臺設計所規定的強度,要適當減少水泥用量,摻入一定比例的粉煤灰、高效減水劑、緩凝劑來降低水泥水化熱。
為了使施工方案更具正確性,在確定混凝土配合比之后,要在固定的施工條件下檢算施工階段大體積混凝土澆筑的溫度,通過計算結果制定詳細的養護措施、冷卻措施、溫度監測方法,確定各項溫度指標。
承臺施工時,事先在混凝土中預埋水管,通過管中的循環冷水流動降低混凝土內部產生的水化熱。用Φ40 mm×4 mm 的鋼管作為冷卻管,在2 m、2.5 m 內布置一層冷卻管,3 m 以上的承臺布置兩層。在拐彎處要安裝彎頭,用絲扣套筒連接水管接頭。施工前,要對水管系統進行通水試壓,保證管路不漏水。認真檢查每個接頭,避免在鋼筋綁扎與混凝土澆筑之后損害管路,使供水具有連續性。冷卻水管路回形布置,與四周邊緣的距離為100 cm,水平管之間的距離保持100 cm。如果承臺高度為2.2 m,可以在垂直方向上布置一層水管。水管網沿豎向布置在承臺中央,最外層水管距離混凝土最近邊100 cm,進、出水管均各自獨立,露出承臺頂面20 cm,采用1 臺水泵獨立灌水,適當控制進水速度與循環速度,并及時記錄測溫數據。在每層循環水管被混凝土覆蓋之后,或者在混凝土澆筑之后,可以在冷卻水管中通水。在水循環中,使混凝土內部的溫度降低。同時,使混凝土內部的溫度達到所要求的限度,將循環冷卻水進、出水的溫差控制在≥5 ℃。為了能夠更加全面的利用混凝土的自身溫度,可以用測溫數據控制水循環的速度。混凝土自身的溫度具有四周溫度低、中部溫度高的特點,所以在循環中會進行自動調溫,發揮更好的調控效果[3]。

圖1 測溫點平面布置
(1)分層澆注施工。選擇分層連續澆注施工技術,嚴格控制層厚30 cm。同時,根據混凝土層面散熱特性進行振搗作業,保證混凝土澆注質量。次層混凝土的澆注要在前層混凝土初凝之前,避免發生層間冷縫,每層混凝土都要振搗,使其達到密實的效果。搗固采用插入式振動棒,操作時振動棒應直上直下,快入慢出,重疊交叉;每一振搗點振搗20~30 s 為宜,以混凝土表面不再顯著下沉、不再出現氣泡,表面泛出灰漿為準。振搗混凝土時,振動棒要求搗入下一層混凝土,一般插入深度為40~45 cm,保證插入下層混凝土內5~10 cm,層層要搭扣,以消除兩層之間的接縫,使上下層混凝土之間更好地結合。混凝土應連續澆筑,在下層混凝土初凝前振搗上層混凝土。振動棒不得碰撞鋼筋及承臺預埋件,不得碰撞邊側模,距離邊側模10 cm,以防模板變形。
(2)混凝土澆筑方式。為了保證混凝土的分層施工及鋼筋和冷卻管不受擾動,混凝土澆筑時需采用混凝土溜槽進行施工,施工時保證每個承臺的溜槽數量不少于3 個,保證整個作業面內的混凝土厚度均勻。混凝土振搗時,嚴禁用振動棒拖拉的方式來進行混凝土的攤鋪。
(3)加強養護。混凝土澆注完畢后,側模外覆蓋草簾保溫;抹面收漿后,表面上加蓋土工布進行保溫保濕養護,防止混凝土表面干裂,延緩降溫速率。
在終凝后開始澆水(一般為12 h 后),覆蓋灑水養護,承臺頂全部范圍內必須嚴密覆蓋土工布并澆水,每隔2 h 澆水一次,中午氣溫較高時每隔1 h 澆水一次。根據測溫結果調節冷卻管通水量的大小,當混凝土中心與混凝土表面溫差過大時,可將冷卻管出口的溫水覆蓋混凝土表面,提高混凝土表面溫度,減少混凝土體內外溫度差。拆模后,承臺四周采用澆水養生,使混凝土處于濕潤狀態,或者盡早回填基坑土方。承臺養護時間不得少于14 d。
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是一項復雜而又系統的工程項目,在維護、施工、設計、材料這些方面都要加以注意。要使用成熟的施工技術,并結合先進的技術進行設計,將切實可行的技術融入到實踐操作中,對其實行有效的控制措施,并達到經濟節約的目的。為了提升大面積混凝土施工的質量,要對材料人員進行科學合理的組織與安排,對操作工藝加以改進,完善施工操作過程,規范施工項目,并對工程進行適時的養護,有效降低損害程度,防止大體積混凝土出現溫度裂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