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 燕,閆 芳,蘇金虎,趙麗玲,楊 潔,許曉紅
(1.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四三醫院,甘肅 武威 733000;2.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四四醫院,甘肅 酒泉 735000)
由于小兒對環境危險缺乏預判能力,所以燒傷為常見意外事故。由小兒燒傷而引起的非致命傷害在全球排名第五,在國內排名第三[1]。小兒燒傷不僅要花費巨額的醫療費用,而且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和心理痛苦。因此,預防小兒燒傷、降低兒童死亡率已成為全社會及醫務人員的責任。本文對431例燒傷患兒的各種因素進行了歸納分析,報道如下。
2015年至2019年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四三醫院收治了甘肅省河西某地區燒傷患者744例,本研究收集了12歲以下燒傷患兒431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263例,女性168例,男∶女為1.6∶1。
利用本院病案編目系統,按照國際疾病分類(ICD)-10法,診斷選擇“燒傷”,檢索出符合條件的病例,再利用病歷質控系統逐份查看,重點提取燒傷患兒的年齡分布、季度分布、致傷原因、家庭環境、受傷場所、治療轉歸等情況進行資料的收集。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率[n(%)]表示,比較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小兒燒傷全年每個月均有發生,但以4月至6月份最多,占32.3%,見表1。

表1 小兒燒傷的時間分布(N=431)
在431例患兒中,小兒燒傷以2~4歲最多,共310例,占71.9%(310/431),其中2歲患兒占40.8%(176/431),3歲患兒占21.1%(91/431);在致傷原因中,以熱液燙傷為主,占87.5%(377/431),見表2。

表2 小兒燒傷的年齡及致傷因素分布(n)
在431例患兒中,小兒燒傷發生地點主要在家中,占97.2%,少部分發生在幼兒園、學校或戶外;小兒燒傷時的監護人大部分為祖(外祖)父母,占53.4%;小兒燒傷者主要來自農村家庭,占84.0%,見表3。

表3 小兒燒傷發生地點及監護人和家庭環境分布
在431例患兒中,小兒燒傷后48小時內入院共384例,出現并發癥3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8.1%;48小時~7天入院31例,出現并發癥28例,并發癥發生率為90.3%;7天以上入院16例,出現并發癥15例,并發癥發生率為93.8%;小兒燒傷后入院時間越早,并發癥發生率越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小兒燒傷后不同入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結果[n(%)]
在431例患兒中,小兒燒傷后立即用冷水沖淋23例,未出現創面感染;小兒燒傷后未作處理而就診282例,出現創面感染15例,占5.3%;小兒燒傷后自行處理(涂燒傷膏或牙膏、蛋清、醬油等生活制劑)126例,出現創面感染16例,占12.7%;在小兒燒傷入院前正確處理創面,創面感染發生率較低,經Fisher檢驗,P=0.015,見表5。

表5 小兒燒傷入院前不同創面處理法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結果[n(%)]
3.1.1小兒燒傷的時間段分布分析
本資料顯示,該地區患兒燒傷多發生在每年的4月至6月份,占32.3%,7月至9月份次之,占28.0%,與田俊英等[2]報道的6月至8月份燒傷最多稍有差別。可見地域不同,小兒燒傷的高發時間段也不同。小兒燒傷的流行病學特點在不同國家及同一國家的不同地區均存在差別[3]。本資料顯示,小兒燒傷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這兩個時間段屬于該地區春耕秋收最繁忙的時間,家長對幼兒疏于照顧,導致幼兒燒傷多發;其他時間段中的大部分時間,農村外出務工的家長基本回家,因此發生小兒燒傷較少。另外,燒傷患兒大部分來自農村家庭,可能與監護人的安全意識不強有關。
3.1.2小兒燒傷的年齡及致傷因素分析
本資料顯示,小兒燒傷以2~4歲病例最多,占71.9%,尤其以2~3歲為甚,這個時期的幼兒好奇心強、活潑好動,身體動作不夠協調,走、跑、跳不穩,缺乏自我保護意識,自控能力差,如家長照顧不周,很容易造成意外傷害,而且男患兒明顯多于女患兒,男∶女為1.6∶1,其與男童性格好動、調皮有關。
本研究顯示,熱液是造成小兒燒傷最主要的原因,占87.5%,其主要包括開水、飯湯、熱牛奶、熱油等,與Shah等[4]報道的幼兒燒傷最常見的原因是燙傷或接觸熱食物引起的熱灼傷一致。隨著小兒年齡的增長,雖然其安全意識有所增強,小兒燒傷發生率減少,但是燒傷原因多樣化、復雜化,如打火機爆炸、汽油燒傷、蠟燭著火、火藥燒傷、電弧燒傷等,因此應不斷地對兒童進行安全教育。
3.1.3小兒燒傷后入院時間及創面處理方法分析
本資料顯示,小兒燒傷后出現并發癥與入院時間和早期創面處理方法有一定的關系。小兒燒傷后入院時間越早,并發癥發生率越低(P<0.05);入院前正確處理創面,并發癥發生率較低(P=0.015)。然而,部分患兒監護人缺乏燒傷急救知識,小兒燒傷后未能及時就診,出現發熱、創面感染、全身炎癥反應等并發癥時才選擇入院治療,導致院前救治率不高,與有關研究一致[5]。患兒入院前僅有極少數家長用冷水沖淋創面,而且沖淋時間不足;還有部分家長用“土偏方”涂抹創面,造成創面感染,對患兒形成二次傷害,增加了救治的難度。因此,應高度重視小兒燒傷院前急救,提高家長對燒傷的認知水平,盡可能保護創面、正規清創可減少污染,防治感染,減輕傷情的發展,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3.2.1加強預防小兒燒傷的宣傳教育
本資料中,大部分患兒屬于留守兒童,父母不在身邊,老人照顧孩子精力有限,對危險因素預判不準確,容易導致小兒意外的發生。農村很多家庭冬天還采用“鍋連炕”的取暖及做飯方式,容易發生小兒火爐燒傷及飯湯燙傷事件。所以要廣泛關注農村留守兒童,使衛生宣教工作不斷向農村延伸,開設衛生科普墻報,針對季節特點,做好燒傷防控知識更新,確保小兒得到安全、有效的保護[6]。同時,應提高家長對燒傷預防、早期處理等方面的認知水平,如小兒被熱液燙傷后,應立即使用自來水對創面進行沖淋,這是最早的自我冷療措施,早期正確的冷療可以迅速減輕患兒的痛苦,避免創面進一步加深,改善患兒預后[7]。
3.2.2提高教育機構防范小兒燒傷的能力
本資料顯示,有12例患兒是在幼兒園或學校因開水及飯湯導致的燙傷。因此,幼兒園及學校應定期邀請專業人員進入校園,對保育人員進行燒傷防范及燒傷后應急處置等方面的培訓,并做好小兒的管理教育工作,尤其是剛入園的低齡幼兒,應加強對其進行生活安全常識宣教,使其不斷提高識別危險和自我保護的能力。
綜上所述,小兒燒傷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意外傷害,本研究及相關報道表明其發生有一定的規律性,應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從而降低小兒燒傷的發生率。首先,應提高安全意識,利用宣傳工具進行高頻率、高覆蓋面的有關燒傷預防及救治基本醫學常識的宣傳教育,提升大眾對相關知識的知曉程度。及早培養兒童增強自我保護意識,使其遠離危險因素。其次,對家長和保育人員進行燒傷預防及燒傷后應急處置的宣傳教育,特別是小兒燒傷的預防和燒傷創面的醫學急救常識[8]。使其增強預判危險因素的能力,充分認識燒傷所造成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