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璐,楊雪峰,安 瑤,魏家凱,黃文娣,趙玉娟
(西安市兒童醫院新生兒科,陜西 西安 710003)
由于新生兒胃腸道機械屏障不成熟、微生態屏障尚未完全建立、免疫屏障發育不成熟等因素,使新生兒胃腸道容易受到損傷。敗血癥是新生兒期常見的嚴重疾病之一,且易合并胃腸黏膜屏障功能損傷,而胃腸道損傷是發生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誘因之一。因此,研究新生兒敗血癥合并胃腸道功能障礙患兒的實驗室指標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文對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與新生兒敗血癥患兒合并胃腸道屏障功能受損的關聯進行了研究,旨在為新生兒敗血癥患兒合并胃腸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損的早期診治提供指導。
選擇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西安市兒童醫院新生兒科收住院的敗血癥患兒為研究對象。按照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新生兒學組2003年制定的新生兒敗血癥的診斷標準[1],納入病例組共97例,均為足月兒,年齡為2小時~26天。選取同期在本院體檢的健康足月新生兒30例為對照組,年齡為4小時~28天。以上所有研究對象均征得其家人同意,并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經西安市兒童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根據2012年歐洲重癥監護醫學會[2]提出的標準,將腹脹、腹痛、消化道出血、喂養不耐受和腸鳴音5項臨床消化道癥狀及體征作為胃腸道功能障礙的診斷依據,結合對新生兒無法判斷有無腹痛,把腹脹、消化道出血、喂養不耐受和腸鳴音4項作為胃腸道功能障礙的評估標準,將病例組分為無胃腸道功能障礙組27例和胃腸道功能障礙組70例。
對照組新生兒在體檢當天清晨、病例組患兒在入院后24h內采靜脈血3mL,注入干燥試管,離心分離血清后,使用JY-DLT腸道屏障功能生化指標分析系統酶法檢測血清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北京中生金域診斷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并評估其胃腸道功能,正常參考區間值:D-乳酸為0~15mg/L;二胺氧化酶為0~10IU/L。

病例組足月新生兒的性別、胎齡、出生體重、采樣日齡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病例組與對照組的一般資料的比較結果
病例組敗血癥患兒的D-乳酸水平和二胺氧化酶活性均顯著高于對照組,但兩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病例組與對照組的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水平的比較結果
病例組中主要是合并胃腸道功能障礙的敗血癥患兒D-乳酸水平和二胺氧化酶活性均升高,而無胃腸道功能障礙的敗血癥患兒D-乳酸水平和二胺氧化酶活性均基本處于正常水平。在病例組中,胃腸道功能障礙組與無胃腸道功能障礙組敗血癥患兒的D-乳酸水平和二胺氧化酶活性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胃腸道功能障礙組與胃腸道功能障礙組敗血癥患兒的D-乳酸和二胺氧化水平的比較結果
胃腸道是人體內最大的細菌和毒素庫。由于新生兒胃腸道屏障功能發育不成熟,胃腸道容易因感染受到損傷。新生兒敗血癥是新生兒期的常見感染性疾病,具有發病率高、發展迅速、治療難度大、病死率高等特點。新生兒敗血癥中的大量炎癥介質會嚴重破壞胃腸道黏膜的機械屏障和免疫屏障,導致腸道細菌移位,引起腸源性感染。同時,大量的細菌及其代謝產物進入機體活化免疫細胞,使體內的促炎因子和趨化蛋白量增多,放大了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進而導致MODS的發生。目前臨床的監測手段仍不能很好地預防新生兒敗血癥發展為MODS。
D-乳酸是腸道內固有菌群細菌發酵的代謝產物,由于人體內沒有將其快速代謝分解的酶系統,正常情況下其極少存在于正常人體血液循環中。當腸黏膜屏障遭到破壞時,腸黏膜通透性增加,由細菌產生的大量D-乳酸就可通過受損的腸黏膜進入血液循環。許多關于急性腸道缺血的動物實驗研究發現,短時間的腸道缺血即會出現血液循環中較高的D-乳酸水平;隨著缺血時間的延長,腸屏障損傷程度加重,D-乳酸水平持續升高,因此血液中D-乳酸水平可作為腸黏膜損害及其通透性改變的早期監測指標[3-5]。本研究發現,病例組中合并胃腸道功能障礙組的D-乳酸水平明顯升高,而無胃腸道功能障礙組的D-乳酸水平大致在正常范圍內,胃腸道功能障礙組與無胃腸道功能障礙組的D-乳酸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D-乳酸水平能反映敗血癥是否對新生兒造成胃腸功能障礙,并說明D-乳酸水平與胃腸道黏膜屏障功能損害程度密切關聯,并且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有關。敗血癥引起的組織低灌注可能是腸道黏膜屏障功能損傷的原因之一,同時嚴重的炎癥反應導致了大量炎癥介質的產生,這些炎癥介質會增加腸道毛細血管通透性,導致組織水腫,破壞腸道的機械屏障功能,并進一步加重了腸道血流的低灌注,而多種炎癥介質的相互作用也更進一步加重了腸道黏膜組織的損傷。
二胺氧化酶主要存在于人類腸絨毛細胞的頂端,是具有高度活性的細胞內酶,因此其活性能反映小腸黏膜的結構功能狀態[6-9]。血清中二胺氧化酶活性與腸黏膜結構改變相關,主要反映腸黏膜內皮損傷與修復情況,是評價患者腸黏膜狀態的關鍵指標之一。Gou等[10]對外科危重腸屏障功能障礙患者進行研究發現,其二胺氧化酶活性較非腸屏障功能障礙患者高,且死亡患者的二胺氧化酶活性較幸存患者更高。本研究發現,病例組與對照組的二胺氧化酶活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胃腸道功能障礙組與無胃腸道功能障礙組的二胺氧化酶活性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嚴重的全身感染將導致胃腸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損。但由于二胺氧化酶受標本溶血等因素的影響[11],二胺氧化酶活性與胃腸道黏膜屏障功能損傷程度評判相關性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綜上,胃腸道是新生兒敗血癥的早期最易受累的器官之一,也是導致MODS的樞紐器官。通過對新生兒敗血癥患兒D-乳酸水平和二胺氧化酶活性的監測,有助于早期評判其胃腸道黏膜屏障功能是否受損及嚴重程度,并給予及時的相關治療干預,以減少MODS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