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油田近年來充分利用井場空閑土地大規模推廣太陽能光伏發電,已建成井場光伏電站70座。圖為3月16日,該油田采油二廠員工在馬35井巡檢。范友林 攝
2020年12月23日,南水北調東線江蘇段啟動調水,長江、邵伯湖、高寶湖、金湖等江河湖泊的水源通過京杭大運河源源不斷北上。調水區域覆蓋江蘇油田大部分油區,為保障水質安全,江蘇油田所有原油運輸船隊全部停航。
江蘇油田主力油區位于江淮生態大走廊,有81公里長江岸線。運河沿岸的入江水道、寶應湖、高郵湖、邵伯湖為重要的水源涵養區,也分布著江蘇油田幾百口油井水。
“無論從講政治的高度,還是從自身生存發展的角度,都要認識到江淮生態環境保護的極端重要性,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上來,統一到集團公司的部署要求上來,強化生態紅線意識、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精心呵護水鄉生態,讓‘綠’的底色更靚,在‘江淮三百里生態風光圈’里作出江蘇油田的貢獻。”江蘇油田主要負責人說。
2018年4月2日,作為中國石化10家綠色企業行動計劃承諾企業之一,江蘇油田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石化綠色企業行動計劃”發布會,并向社會鄭重承諾:江蘇油田將以保護好周邊環境為企業生存的前提,一如既往地堅持綠色發展和清潔生產的理念,源頭減排,管控風險,更好地履行中央企業經濟責任、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
承諾就是責任。從此,水鄉石油人扛起了這份責任,用行動書寫了生態優先、“共抓大保護”江蘇油田人的答卷。
2020年6月下旬,江淮地區普降暴雨,江蘇油田幾百口油水井泡在洪水中。滔滔洪水穿過油區,進入大運河匯入長江,江蘇油田防汛應急預案和采油設施面臨著考驗。
然而,從上游的高集油田到下游的黃玨油區,長達近百里的入江水道上,水中采油平臺安然無恙,油田生產正常進行。每次巡井回來,員工將手套、棉紗、鐵絲等廢棄物都裝進隨身攜帶的塑料編織袋,確保不讓一滴油落入水中。地方環保部門定時監測,油區水體沒有受到任何污染,沒有發現一團生產用廢舊棉紗。
新華社、中新社等媒體記者在高集油田湖區采訪后感慨道,即使是洪汛期間,這里的油區依然這么美。現代快報還把這片油井與生態共生的水域作為采風基地,并在高6-1采油平臺掛牌。
下游碼頭莊油區,位于高郵湖西北濕地,是“江淮三百里生態風光圈”的核心區域。“這里有野雞、野兔、野鴨、白鷺等很多動物,還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都在這里安家。”油區采油工驕傲地對記者說。
江蘇油田安全環保部副總經理夏春萍告訴記者,江蘇油田嚴守生態紅線,嚴格把關建設項目環評方案,堅決不觸碰雷區和紅線,從源頭上消除環保風險。他們構建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環保責任體系,落實油田、二級單位、基層單位三級環境風險承包責任制,對長輸管線運行數據實施動態監控,確保洪澇季節生產萬無一失。依托信息化優勢,搭建大監督平臺,建立全方位、全過程、全天候、全覆蓋的環保監控體系,確保油區生產環保“無漏洞”。
像呵護眼睛一樣,呵護油區的自然生態,維護當地政府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定期發布油區環保負面清單。為了這里的水清草綠,江蘇油田不計代價,不計成本,不惜壯士斷腕。
2015年,當地政府提出“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在南水北調工程東線輸水廊道沿線1公里范圍內,規劃建設1800平方公里的生態大走廊,實施“清水”“清廢”“清企”行動,確保南水北調東線源頭“清水北上”和淮河入江水道“清水南下”,保障京津冀與雄安新區穩定安全的水源供給。
江蘇油田原油外銷主要樞紐聯盟莊就在生態大走廊之內。聯盟莊碼頭承擔江蘇油田1/3的原油外銷量,一旦停產對油田生產勢必帶來嚴重影響。油田快速立項,投資近4000萬元,上馬管輸項目,建成真武油田至揚州石化27公里輸油管道,關停使用20多年的聯盟莊碼頭,消除生命水道污染風險。
2018年,當得知崔莊碼頭被劃為入江水道二級保護區后,江蘇油田成立碼頭搬遷領導小組,關停已經生產24年的功勛碼頭,搶建一條2.2公里的輸油管線,保證崔莊油區生產不停、外銷不斷。又用半年時間,在生態保護區外新建了原油外輸碼頭。
對江蘇油田來說,這兩個碼頭的關停,無疑抉擇痛苦。2014年低油價以來,屬于復雜小斷塊油田的江蘇油田,生產經營跌入低谷。但對環保投入,他們一分都沒少。
2020年11月25日,高郵沙埝至江都永安集輸工程投產,沙埝原油外輸碼頭從此結束了油船外運的歷史。這又是江蘇油田優化生態、自我斷臂的非凡之舉。這條集輸管道全長17公里,串聯了沙埝、永安、曹莊、真武等油區,將原油直銷到揚州石化。管道跨越12條河流、2條省道、橫跨多條縣道,臨近多處魚塘,施工難度大、安全風險高,油田建設者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歷時5個月,費盡千辛萬苦,如期建成投產。
江蘇油區處于水網地帶,原油運輸一半左右靠航道,每年南水北調東線江蘇段調水期間,都給江蘇油田原油外銷造成很大困難。為保證航道停航后油區生產后路暢通,只能采取車運方式外銷。“盡管生產成本高一些,但為了水質安全,值!”油田市場開發部負責人說。
2020年12月31日,氣溫降至零下10攝氏度,江蘇油區滴水成冰,而秦7井等5口井井場卻是機聲隆隆,白霧般的蒸汽彌漫在井場,從井口循環出來的泥漿,熱氣騰騰,經過泥漿罐稀釋、絮凝、分離等步驟,分離出巖屑和水,此時,早已等待在井場的卡車、罐車開始忙碌起來,固體巖屑裝上卡車,廢泥漿液體裝滿罐車,很快便駛離在熱火朝天的井場。
油田生產離不開鉆井,鉆井生產離不開泥漿,泥漿被稱作“鉆井血液”。然而,這種含有多種化學成分的泥漿,如果滲入地下,對土壤會有一定的影響。
在2020年持續深化綠色企業創建中,江蘇油田領導要求把“共抓長江大保護”責任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圍繞升級鉆井泥漿處理工藝展開科研攻關,最大限度地保護當地生態環境。
他們樹立循環經濟理念,引進了鉆井泥漿無害化處理工藝技術。2020年9月,江蘇油田泥漿不落地技術引進項目組成立并展開運行。鉆井泥漿不再進入地面的泥漿池,而是進入井場的泥漿罐,經過處理后,干濕分離,每天有專門的卡車、罐車穿梭于井場之間。固體泥漿巖屑被送到定點的處理廠,制成生產用磚,用于鋪路或砌墻。泥漿水進入罐車被送到采油廠污水處理站,經過無害化處理后,回注地下,彌補采油生產造成的能量虧空。
項目負責人李偉告訴記者,當天除秦7井外,還有4口井正在生產,有五六臺罐車、四五臺卡車保證泥漿不落地項目運行。“按江蘇油田每年打井100口計算,每年需要泥漿處理費1000萬元左右。這筆費用的投入,換來了油區的碧水藍天。”李偉說。

江蘇油田目前全面推行泥漿不落地項目,擔負起“共抓長江大保護”責任。圖為2020年11月5日,該公司員工在泥漿不落地項目現場調試設備。范友林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