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倪浩
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19日進入第二天的日程,當天設置的十余場分論壇集中討論新冠疫情中的行業變革與未來發展。其中與疫情關系最為緊密的醫療、物流和人工智能產業得到參會嘉賓的集中討論。
互聯網醫療得到蓬勃發展
疫情的發生,讓醫療與互聯網技術更加緊密地融合在一起。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司長毛群安在19日的“未來醫療新生態”分論壇上表示,新冠疫情沖擊線下醫療時,互聯網+醫療的線上模式為疫情期間民眾的就醫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持。截至目前,全國互聯網醫院已有1000家左右。
“新冠疫情對互聯網+醫療進行了一次大檢閱,并使得互聯網+醫療的價值得到極大體現。”好大夫創始人兼CEO王航發言時表示,“很多患者第一次進行了線上問診,使得互聯網+醫療在疫情期間得到迅速普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院長孫琨表示,未來醫療生態一定會發生重大變革,醫生越來越忙,病癥越來越多。互聯網醫療一定要從醫療轉向健康,要運用互聯網技術進行早篩,未來互聯網醫院或者互聯網+醫療要變成互聯網+健康。
中國有300萬醫生,如何讓他們融入到互聯網+醫療的大潮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院長董家鴻在論壇上表示,必須制定行業標準和規范,保證醫療的品質和安全。另外要對醫生進行培訓,適應互聯網時代。
分論壇結束后,孫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目前來看,全中國的醫療行業的生態都會朝向互聯網推進,但不容忽視的事實是,中國互聯網普及率即便相當可觀,也很難說中國的醫療+互聯網在全球領先。“發達國家進展非常快,我們必須積極推進互聯網技術與醫療服務的結合。”
疫情改變了中歐物流運輸格局
新冠疫情導致的供應鏈矛盾造成全球海上運力緊張,集裝箱一度“一箱難求”。因此,中歐班列的重要性已經被更多的國家和企業所認識,中歐之間貿易流通的格局正在發生變化。
跨歐亞運輸國際協調理事會秘書長根納季·貝諾夫在“應對疫情沖擊加速貿易流通”分論壇上表示,2020年疫情對全球集裝箱貿易與流通造成極大沖擊。但是令人意外的是,今年第一季度亞歐之間的鐵路貿易持續增長,增速達到70%,高于2017年的發展增速。他表示,“五年前,從中國到歐洲的貨物只有6000個集裝箱左右,2020年一下子攀升到了60萬個集裝箱的規模。我們希望這個數字未來能夠增長到100萬。”
作為世界最大貨柜航運公司,馬士基集團2020年5月介入中歐班列業務,啟動了首個鐵路貨運服務,線路從西安連接土耳其伊茲密特。馬士基(中國)總裁彥辭表示,中國是歐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國,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歐班列發揮作用明顯,口罩等衛生防疫用品貨運量上升,在抗疫工作中,中歐班列出列量至關重要。他表示,中國在國內建設了非常高效的交通運輸設施,同時把物流成本和費用都降下來了,中歐班列一定會不斷發展壯大。
后疫情時代人工智能加速落地
新冠疫情讓人工智能的發展以及普及的速度遠超出預期,人工智能正在各個應用場景加速落地。
在“后疫情時代的人工智能”論壇上,科大訊飛高級副總裁杜蘭表示,疫情導致人與人之間無法直接接觸和交流,人力所不能及的時候,人工智能開始大顯身手。“外防輸入一直是中國疫情防控的重點,機場、海關的工作人員,乃至是社區工作者,都拿著人工智能翻譯機和國外入境人員進行溝通,了解情況,把疫情風險降到最低。”
百度首席技術官王海峰表示,疫情暴發后,許多用戶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無意識地應用到了非常多的人工智能。不管是在網上進行信息搜索,還是地圖導航,其背后都是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撐,人工智能已越來越多滲透到各個行業。
圖靈獎得主惠特菲爾德·迪菲表示,人工智能在世界上的研發已經超過了65年,而若再進行65年同樣的研發,屆時人類社會憑借人工智能所取得的科技進步將更加迅速。
杜蘭在論壇期間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人工智能和5G的結合,將成為未來十年社會高速發展的發動機。特別是5G和人工智能之間有非常緊密的聯系。杜蘭認為,“整個5G時代會進入萬物連接階段,這種連接會自下而上地產生各種各樣海量的數據,而這些數據可以反哺人工智能進行學習,不斷使人工智能靠數據得到更快更優的發展。”▲
環球時報202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