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卓
最近,中科院自動化所的一篇博士論文的致謝部分在網上引發關注。該文作者回顧了自己一路走出小山坳,盡管經歷艱難困苦但仍奮力與命運抗爭,通過堅忍不拔的努力,最終實現人生轉折的故事,激發了網友的情感共鳴。值得注意的是,在論文致謝及之后的回應中,博士不僅傳遞著他的拼搏精神,還多次提到其受益于國家、政府、學校、社會以及老師親朋的幫助。
近些年,一些網絡媒體不斷炒作所謂“寒門難出貴子”“小鎮做題家”等社會話題,批評我們的教育系統和教育制度已經喪失了實質上的教育公平,來自貧困地區的學生不僅越來越難以考上大學,就算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也會因為缺乏閱歷、資源乃至社會資本而無法實現真正的階層流動。這種輿論導向在網絡中引發了一定程度的消極情緒,不少人對依靠教育和個人努力實現人生目標感到懷疑,甚至給自己貼上所謂“985廢物”“博士自救群”等的負面標簽。
然而,自動化所這位博士的求學經歷與人生感悟,以及曾做過7年農民工的華科大“勵志哥”等“寒門貴子”的經歷,再次向我們展示了,個人努力和頑強拼搏不僅能帶給人砥礪前行的精神動力,也仍然是個體改變命運的決定因素,通過教育達成向上流動和自我實現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從某種程度上說,教育公平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優越性的重要表現形式,教育問題也長期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巨大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城鄉流動的制度性障礙被打破,大量人口外出打工獲取家庭擴大再生產所需的經濟資本。但與此同時,城鄉教育不均衡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優質教育資源過度集中于城市、留守兒童現象以及貧困家庭子女就學難等問題持續拉大城鄉教育差距,阻礙了城鄉教育公平的實現。為此,國家出臺了多種教育幫扶和城鄉教育均衡化發展的政策意見,例如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義務教育階段的“兩免一補”、特崗教師補充計劃乃至大學的生源地貸款、學生助學金等措施,都在不同階段從不同方面為寒門子弟的讀書求學之路提供幫助和保障。
誠然,要實現絕對的城鄉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需要付出巨大的財政和制度運作成本。然而我們仍然能夠也需要堅持相對的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尤其是確定個人努力在個人自身發展和自我實現中的決定性作用,這就要求我們辯證地看待城鄉關系中的教育均衡問題。推動城鄉教育公平的本質應當是在堅持教育選拔標準公平、透明且普適性的前提下,尊重和保證鄉村教育的主體性和自主性。城鄉教育均衡不僅僅是教育系統的內部問題,也與城鄉結構密切相關,這些結構性因素是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在相當程度上也需要通過發展來解決。就教育公平而言,關鍵不是要城鄉完全一體,而是保持城鄉教育基本的結構均衡,尤其要維護農村子弟的比較優勢,例如勤奮努力、吃苦耐勞等個體性品質。因此,更重要的教育公平是個體是否還有可能基于自身努力通過教育系統來實現階層躍遷,而不是一味追求城鄉教育結構絕對的同質化。
通過辦好有主體性和自主性的鄉村教育,發揮個體勤奮努力的比較優勢,寒門子弟依舊能依靠個人努力和頑強不屈的精神改變命運。中國社會仍然保持著比較暢通的向上流動渠道,這對一個超大型國家而言相當不易。可以期待的是,隨著2050年我國實現現代化發展目標,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逐步完善,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公平能為我們帶來更多的想象空間。▲
(作者是武漢大學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學者)
環球時報202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