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雯 袁夢
【摘要】 ?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發展新階段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已經成為傳媒業的主攻方向。文章以“十三五”以來我國主流媒體主題新聞報道的發展現狀為切入點,總結現階段主流媒體主題新聞報道的主要特色與策劃機制,并就其不足之處提出具體建議,以期給主流媒體主題新聞報道事業的創效發展提供啟示。
【關 ?鍵 ?詞】媒體深度融合;主流媒體;主題新聞報道
【作者單位】趙雯,西安工程大學;袁夢,西安工程大學。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04.020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發展新階段,社會各界應立足新形勢與新需求,開啟發展新征程。2020年12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并明確指出建設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主流媒體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引領示范,理應在當前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的趨勢下做深做透主題新聞報道,并以此為抓手強化媒體權威品牌建設,提升輿論影響力,促進長效發展。
據統計,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高達9.4億,占全球網民數量的20%左右。龐大的網民體量和蔚為大觀的互聯網輿論生態迫切需要主流媒體及時研判網絡輿論傳播規律,提高網絡輿論引導效果,以助力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建設。主題報道聚焦特定議題,對目標受眾進行大規模、建制化的傳播,具有高效的輿論引導力和專業權威性,一直是主流媒體的核心業務。近年來,隨著新興技術賦能和新媒體賦權趨勢的強化,主流媒體的主題報道策略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此背景下,文章結合大量實踐案例,就主流媒體的主題報道特征與機制展開深入研究,以期為優化媒體結構,規范傳播秩序,提升報道效果,建設現代傳媒體系提供有益啟示。
一、主流媒體主題新聞報道的主要特征
從2014年8月《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的“推動”“融合”到2020年6月《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的“加快推進”“深度融合”,我國的媒體融合已進入深水期,一大批新型主流媒體的誕生和發展促使主題新聞報道呈現與以往全然不同的發展特征。
1.多元性:內容豐富,形態多樣
內容是決定主題報道的核心。近年來,主流媒體不斷豐富主題新聞報道的內容與形態,以求貼近受眾、促進新聞報道影響力的提升。從內容層面看,無論是中央級主流媒體還是地方級主流媒體,均注重從多角度、小切口來豐富主題報道內容。有立足重大事件、活動精心策劃的主題報道[1],如2019年初,《解放日報》推出“我和我的祖國·講述”“歷史上的今天”兩大主題報道新欄目,通過一批備受關注的耄耋老人講述人生經歷展現新中國的發展歷程和崢嶸歲月,利用人物不同的、豐富的人生故事引起受眾共鳴,從而實現價值共鳴;也有立足社會現實、民生百態,直達受眾的主題報道,如河南大象融媒體集團下屬的河南廣播電視臺民生頻道推出的《小莉幫忙》欄目,主要報道基層民眾的生活百態,內容主要定位于民生新聞,由于真實客觀、案例豐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從形態層面看,隨著新興技術賦能和新媒體賦權,各主流媒體的主流報道內容形態日益多元,既有傳統的圖文報道,也有音視頻報道和H5等互動體驗型融媒體產品。如2019年國慶期間,《人民日報》攜手騰訊視頻推出的《56個民族服裝任你選!快秀出你的愛國Style》、新華社新媒體中心攜手快手和北京服裝學院推出的《我的最美“打卡照”》等,都直觀地體現了主流媒體主題報道的多元化、有溫度、有深度。
2.融合式:移動優先,媒體聯動
近兩年,隨著媒體融合進程不斷加快,新興技術應用程度不斷提升,尤其是5G、人工智能、AR/VR等技術的融合應用,主流媒體的主題新聞報道形式不斷創新,移動優先、媒體聯動成為常態。以人民網為例,2019年9月,人民網推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型全媒體”專題報道,并設置了“70年70問”的全媒體交互板塊,在線上與線下平臺多層次呈現,為提升主流媒體主題新聞報道的社會影響力和輿論號召力奠定基礎。除中央級主流媒體外,各地方主流媒體也紛紛發力,如湖南廣播電視臺廣播傳媒中心與《人民日報》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騰訊新聞等全國70家廣播電臺聯合制作的大型融媒體系列報道《我家住在解放路》,一經推出便受到全國廣泛關注,報道累計觸達4228.25萬人,覆蓋6.04億用戶。該系列報道以廣播媒體為原點,有效融合了主流媒體、黨媒平臺、社交媒體、網絡媒體、移動社交媒體等載體,以圖文、音視頻、線上互動傳播等多種形態展現。同時,開發“打卡解放路”線上互動產品,滿足了受眾隨時隨地獲取新聞信息的現實需求。
3.交互性:精品頻現,全民參與
受眾是主流媒體主題報道的目標對象,也是新聞信息傳播體系的最后一環。近年來,隨著受眾需求多元化及個性化發展,主流媒體的主題報道不斷創新內容,打造了一系列精品力作,促進了受眾互動體驗的提升。一是全景直播,打造實時互動空間。如2019年和2020年的兩會期間,《人民日報》利用5G直播、VR全景拍攝全方位呈現兩會動態,為受眾提供了全方位、寬領域、互動式的新聞體驗。在地方主流媒體層面,2019年6月,湖南廣播電視臺策劃舉辦了大型直播活動“連接紅土地”,由湖南衛視、湖南經視、湖南都市頻道、芒果TV、湖南人民廣播電臺等同步直播,社會反響強烈。二是評論互動,點贊轉發。“十三五”期間,《人民日報》、央視新聞、新華社每日電訊等短視頻賬號頻繁出現在抖音、快手等移動短視頻平臺上,組織策劃了多場主題新聞報道,形成了規模龐大的“圈層傳播”現象,點贊轉發量頻破千萬。其中,《人民日報》的抖音賬號作為該平臺首個粉絲破億賬號,主題報道內容好、切口小、語態低,足見其專業權威性和輿論引導力。
二、主流媒體主題新聞報道的策劃機制
一直以來,策劃作為新聞報道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媒體形象和樹立專業權威的關鍵所在。在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新時代,無論是中央級主流媒體還是地方級主流媒體,都應立足現實,發揮自身優勢,以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深度融合為依托,從報道角度、報道溫度、報道維度、報道力度提升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契合新時代的新要求。
1.重大題材找角度
重大題材一直是主流媒體主題新聞報道彰顯實力、打造品牌、引導輿論的關鍵。主流媒體應以新鮮視角、多元風格和不同形式做好重大題材的主題新聞報道。“十三五”以來,主流媒體在重大題材主題新聞報道策劃中主要從兩個方面找角度。一方面是以小切口展現大主題,呈現不同的報道角度。2019年9月,《人民日報》推出了18期國慶特刊,每期4個版面,集中展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以來中國社會經濟取得的傲人成就。同時,開展“我與新中國”的征文活動,將主題新聞報道的角度轉變為個人、家庭和祖國共同成長的經歷,既營造了故事性氛圍,促進受眾的情感共鳴,又彰顯了社會現實關懷。《中國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也相應推出專刊、專欄和大型專題片,以各族人民的真實故事為敘述視角,彰顯了主題報道的深度與厚度。另一方面是以新技術拓寬新聞角度,如利用大數據分析報道呈現多元定位,更符合廣大受眾的現實需求。在201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專題報道中,人民網聯合騰訊推出H5產品“我和我的年代照”,利用人臉識別技術讓受眾看到不同年代的自己;新華社策劃了“60萬米高空看中國”系列報道首創衛星新聞報道;央視新聞利用“5G+8K+VR”技術70小時不間斷直播節目《日出東方》,這些報道為廣大受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震撼體驗。
2.民生題材升溫度
“十三五”以來,為突出報道人物或事跡的先進性,主流媒體策劃了大量關于民生題材的報道,契合百姓生活,利用生動的細節提升主題報道的溫度。近年來,親民題材的主題報道策劃漸成趨勢,由于渲染力強、真實度高、社會影響力大,頻現“爆款”報道。如2019年8月,《人民日報》策劃系列報道“牢記囑托奔跑追夢——收到總書記回信之后”,其中,《團結互助是對黨最好的感恩》深度展現了托乎提汗·庫爾班老人一家幫扶群眾、助人脫貧的先進事跡。該報道以基層群眾為采訪對象,講述個人和家庭的真實故事,不僅提升了報道溫度,還傳遞了社會真善美和正能量。2019年兩會期間,人民日報客戶端推出的微視頻報道《中國24小時》上線幾天時間全網播放量超過1.5億次,并譯介成多種語言對外傳播。同時,與抖音、微博等社交平臺舉辦網絡征集活動,累計閱讀量破百億。由于區域新聞資源翔實,地方級主流媒體在民生題材方面的主流新聞報道策劃更具優勢。如《小莉幫忙》《四川觀察》等,著重開發民生題材,提升新聞報道溫度,從而實現品牌和口碑的集聚目標。
3.常規性題材設維度
常規性主題報道是主流媒體的必修課,每年都會策劃施行,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因此,更要拓展報道維度,使主題新聞報道更多面、更立體,為受眾展現不同以往的視角和內容,以體現新聞的新意。201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中國報業協會、寧夏黨委宣傳部開展了“全國主流媒體寧夏行”活動,重點策劃了60年間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生態保護、鄉村發展、創新建設、扶貧扶弱、文化旅游等多個維度的積極探索和創新實踐,展示了改革開放以來基層人民群眾良好的精神面貌。同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廣西日報》策劃了“壯美新廣西,奮進新時代”等多個重大報道,從不同層面展現了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以來經濟、農業、工業的發展現狀,為受眾直觀感受社會的發展變化提供了多元豐富、立體、客觀的新聞報道內容。除內容創新外,不少主流媒體還借助形態創新,將富有直觀變化規律的新聞內容予以可視化呈現。如2018年12月,“南方+”策劃了《數說廣東改革開放40年》主題報道,以長圖形式將數據對比后的直觀變化予以呈現;《安徽日報》策劃推出“40年改革獲得感”專題報道,以地區、行業、企業、家庭等不同維度的報道內容突出經濟發展成果,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4.特殊性題材重力度
特殊性主題報道題材指針對某些特定內容進行的主題宣傳報道。近年來,眾多主流媒體加大力度,紛紛策劃特殊性題材的主題新聞報道,凸顯了自身的專業權威。首先,新聞報道融合新興技術,提升了創新力和傳播力。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專題報道中,央視各大主流媒體紛紛發力策劃專題專欄,如“央視頻”客戶端24小時全網直播雷神山、火神山醫院的建設過程,上千萬網友在線觀看與互動,“2000萬云監工”的名號由此而來;中國移動湖北分公司以5G技術為新華社、《人民日報》、新浪微博等15家主流媒體和大型網絡平臺提供24小時實景直播服務,短短幾天內在線觀看人數便突破1億人次,為主流媒體主題新聞報道的形態創新和傳播影響力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以多元渠道增強報道力度。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報道過程中,全國多家主流媒體不僅在線下、官網、電視、廣播平臺推送報道內容,還通過抖音、快手、今日頭條等社交網絡平臺強化報道效果,將一線最新進展予以場景化展現,不僅保證了新聞報道的即時性和客觀性,還實現了“線上+線下”渠道融合與多級傳播矩陣的高效聯動。如紅星新聞對武漢火神山醫院建設采用航拍報道形式,以23秒的短視頻報道給受眾展現了“中國速度”,短片推出僅半個月播放總量便突破4000萬次。
三、主流媒體主題新聞報道的發展啟示
就近幾年主流媒體主題新聞報道的發展歷程來看,盡管成果鮮明,效益顯著,但依然存在不足。一是媒體融合速度緩慢,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主題新聞報道“四力”的提升。業內人士認為,部分地方主流媒體在具體實踐中仍以單純的媒體“相加”代替“相融”,并未實現“融為一體”,導致部分主題新聞報道缺乏實效性,報道活力匱乏[2]。二是過度依賴新技術,主題報道內涵不足。在新興技術的迭代升級下,“互聯網+”“智能+”“5G+”等媒體業態層出不窮,為主題新聞報道的新聞生產效率提升提供了強力保障。然而,部分主流媒體過于依賴新興技術,忽略了對主題報道新聞內容的堅守與創新,導致在傳播過程中逐漸喪失內容優勢。三是主題新聞報道存在同質化現象。“十三五”以來,縣級融媒體中心發展成為傳媒業的一項重要任務,但部分融媒體只為響應國家號召,過于追求短期融合速度,缺乏長遠的融合規劃和科學布局,導致出現資源浪費、同質化競爭激烈等現象。此外,相比于東部沿海地區,中西部地區的主流媒體的主題新聞報道整體影響力較低,處于競爭劣勢,這也與資金、人才投入和平臺建設等緊密相關,是今后需要調整的現實問題之一。
“十四五”時期,我國主流媒體的主題新聞報道應集中發力,走可持續性、創新化發展道路。一是全面推進深度融合,切實提升主題新聞報道的“四力”。經過6年多的前期積累和創新實踐,我國媒體融合已步入“深水區”,未來應進一步探索與之相匹配的發展機制,以媒體深度融合為新的發力點,實現新舊媒體的融合。二是遵循“內容為王,技術為先”的發展規律。新時代,主流媒體的主題新聞報道應堅持“內容為王”的核心原則,充分利用技術創新打造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的優質新聞產品;注重開放平臺的建設與合作,為主題新聞報道全渠道宣傳、全媒體傳播提供可能性,從而提升內容黏性,實現品牌化發展目標[3]。三是進一步精確報道定位,實現資源效益的最大化。如建立自上而下、橫貫東西的全媒體報道體系,并根據區域新聞資源和渠道優勢精確定位受眾,避免同質化內容出現。中央和地方相關部門應建立健全監督審核機制,確保主題新聞報道內容的原創價值,為社會治理和經濟文化繁榮助力。四是國家和地方相關部門應加強頂層設計,以差異化發展機制平衡區域間主流媒體資金、人才等資源的扶持力度,縮小不同區域主流媒體的發展差異,促進主題新聞報道的整體發展,實現媒體融合的新質變目標。
|參考文獻|
[1] 謝鴻鶴,王晗,鄧雪. 全媒體時代地方主流媒體主題報道得失談[J].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0(6):53-55.
[2] 王彥琦,張海. 四位一體,融創合一:我國媒體融合正式邁入3. 0時代[J]. 出版廣角,2020(23):70-72.
[3] 劉顏,胡姮. 主流媒體提升報道影響力的路徑與思考——以融媒體作品《2019對話1949:時代變了初心未變》為例[J]. 新聞與寫作,2020(11):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