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 王惠芬 唐秋鴻 鄭斌


摘 要:該文總結了村鎮銀行的研究現狀,以無為徽銀村鎮銀行為例,借鑒布爾迪厄實踐邏輯理論,對村鎮銀行社會化金融體系構建進行了實踐邏輯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村鎮銀行;社會化金融體系;資本
中圖分類號 F83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6-0001-04
1 村鎮銀行研究現狀
村鎮銀行是指經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依據有關法律、法規批準,由境內外金融機構、企業法人、境內自然人出資,在農村地區設立的主要為當地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的銀行業金融機構[1]。村鎮銀行作為一種新型的金融機構,雖然其總量和資產總額總體規模發展較快,符合當初的建設預期。但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村鎮銀行的發展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作為服務“三農”的重要金融創新產品,研究其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境至關重要。為此,近年來諸多學者從村鎮銀行發展的制約因素、金融產品創新等方面進行了分析研究,并給出了相應的措施與思考。
1.1 村鎮銀行發展的制約因素研究 雖然近年來村鎮銀行無論是數量還是資產總額都在不斷增加,但作為新生事物,其發展仍存在一些制約因素,得到了學者的關注和研究。具體如表1所示[2-5]。
1.2 村鎮銀行的金融產品研究 村鎮銀行支農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金融產品設計能否符合農村經濟主體的實際需求。學者的相關研究如表2所示[6-9]。
綜合上述研究,雖然已有許多學者從多方面對村鎮銀行進行了大量研究,研究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制約因素、金融產品等方面,但這些研究大都是分散的,多數只停留在問題的表層,而往往忽略了村鎮銀行服務“三農”的動態實踐邏輯及其背后的運作機制,即村鎮銀行在服務“三農”的過程中,如何能夠有效地構建社會化金融體系,高效地激活農村的經濟體量以及建立起自身的符號資本,這些都與支農整個過程中村民的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密不可分。因此,本文擬引入布爾迪厄實踐理論,并結合無為徽銀村鎮銀行扶貧的田野實驗,探究村鎮銀行構建社會化金融體系的具體實施路徑,以期為村鎮銀行進行社會化金融轉型提供思路。
2 布爾迪厄實踐理論
作為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社會理論家之一,布爾迪厄的社會實踐觀是將社會看作是實踐者、場域、資本、習性構成的有機生命體。其中,資本的形式包括: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符號資本。
社會資本是同某個團體內部的會員制相聯系的,它從集體性擁有資本的角度為每個內部會員提供支持。而特定行動者占有社會資本的數量依賴于行動者可以有效運用的關系網絡的規模大小,也依賴于和他有聯系的每個人的權力所占有的(經濟的、文化的、符號的)資本數量的多少[10]。文化資本主要指借助不同的教育行動傳遞的文化物品,但實際上其包含了各種各樣的資源,比如非正式的人際交往技巧、習慣、態度、語言風格、教育素質、品位和生活方式等。符號資本是建立在知識和認可實踐邏輯基礎上的聲名、特權、榮譽或神圣性的累積程度[11]。基于這一概念,符號資本可被理解為一種受到社會認可的,能夠生產、再生產和長期積累的榮譽、聲名、精神、特殊性或神圣性等以符號化方式存在的稀缺性資源。符號資本是無形的且具有象征性的,能夠增強信譽和可信度的影響力[12]。
國內已有一些學者將這一理論根據不同情境進行了相應的調整,進一步對中國社會的新聞場、福利場、科學場、文學場和體育場等領域進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因此,筆者在探究村鎮銀行社會化金融體系構建的實施路徑中引入布爾迪厄實踐邏輯理論,加之筆者在無為徽銀村鎮銀行的調研經歷,探析村鎮銀行不論是進行金融產品的創新、制度的改革或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品牌的建立等,其背后的運作機制除了積累銀行的符號資本、經濟資本外,也改變了村民的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并最終引導村民的習性發生改變,進而村民與村鎮銀行的糾纏交互進一步加強。這一實踐邏輯過程對村鎮銀行構建社會化金融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3 村鎮銀行社會化金融體系構建的實踐邏輯分析
2010年8月8日,為進一步豐富安徽地方金融體系、助力縣域經濟發展,經安徽省銀監局批準設立無為徽銀村鎮銀行(以下簡稱無為銀行)。無為銀行成立后實施的很多策略、業務活動、金融創新產品等都與村鎮的共同物質生產、經濟生活、金融活動及文化習性的各個維度高度交織在一起,構建起了銀鎮混合體下的社會化金融。
3.1 創建自主品牌,積累符號資本 由于村鎮銀行是農村金融體系的“新兵”,其品牌效應和知名度并不能與一些老牌的商業銀行相比,吸引客戶進行儲蓄業務的競爭力并不強,因此村鎮銀行要增強企業的品牌意識,注重品牌宣傳,使得村鎮銀行的招牌能夠深入農村地區,得到客戶的信任進行儲蓄,進而增加銀行的資本金和流動資金,增強銀行防范風險的能力。因此,無為銀行采取了增設網點的措施,通過與村書記、干部進行交流合作,深入了解農戶的基本情況,并在村書記的帶領下,進行農戶的走訪,了解民情,最終選擇村莊里擁有人緣或地緣優勢的地點設置ATM服務點,比如經濟資本多的小賣部、糧油店;人流量大的村級醫療服務處;德高望重、信譽口碑比較好的村書記家;村民聚留聚散點的休閑娛樂場所等。這種做法除了減少對客戶的管理成本外,其背后的運作機制是充分利用這些人長期在村莊里積累的符號資本,相比于初進村設立的村鎮銀行,村民更愿意相信長期在村里為他們生活提供便利的人。因此,通過與村莊里符號資本強的人進行合作,對他們進行培訓,再由他們引導村民學會在村里存取款,解決進城的不方便等困難,通過長期的不斷布點服務,村民會逐漸了解、信賴村鎮銀行,建立與村鎮銀行的密切聯系。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可以及時快速地向客戶傳遞銀行業務發展的最新消息,因此網絡傳播效應也成了提升品牌知名度的有效途徑。無為銀行“微貸通”微信公眾號的開通,不僅拓寬了無為銀行微貸營銷宣傳渠道,而且提升了微貸產品“微小寶”品牌知名度,塑造了無為銀行更具影響力的品牌形象,一旦村民有需求可以直接微信申請貸款,既快速又便捷。這種宣傳和服務方式能夠不斷影響并滲透到客戶的生活中,使村鎮銀行與村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提升村鎮銀行在村民心中的聲名、地位、信譽和可信力,有效積累了其自身的符號資本。
3.2 創新金融產品,積累經濟資本 村鎮銀行在“支農”的過程中,應積極配合當地政府參與新農村建設規劃,根據當地的特色經濟研發相應的金融產品,發揮政府支農資金與信貸資金的杠桿作用,撬動社會資金參與新農村建設,比如政府捐助的資金或者來自政府的軟貸款都可以作為村鎮銀行的廉價資金,推進村鎮銀行的發展,因此積極開發符合用戶特點的信貸產品對村鎮銀行的發展至關重要。無為銀行根據無為縣農業、養殖業等生產周期來設計授信時長,靈活安排放貸還貸節奏,比如,“呱呱叫”系列農產品,主要為從事種植、養殖業的農戶服務,涵蓋水稻、棚菜、小麥、生豬、螃蟹等多個產品;“農資貸”“農機貸”;“微小寶”小微貸款系列產品,服務個體商戶、小微型企業等,由于信貸業務集中于農業生產領域容易由農業的不穩定性產生系統性風險。因此無為銀行還增設了消費貸款、教育貸款、農村保險等品種,通過多樣化經營分散風險,比如“嘀嘀貸”“網咖貸”,可用于購車、旅游、裝修、婚慶、教育等消費的融易貸,創業富民貸款等。這些金融產品的創新與客戶的生活息息相關,會進一步加強村鎮銀行與客戶的密切聯系,增強村鎮銀行資金的流動性,不斷積累經濟資本。
3.3 創建創業培訓基地,積累文化資本 村鎮銀行員工素質的高低以及村民的文化水平,對支農的效率和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例如無為銀行為了進一步夯實員工的理論基礎,會定期舉辦農業保險貸款業務培訓會議、統計分析專題培訓等活動,從而使員工積累了自身的文化資本,有效提升了村鎮銀行的工作效率及業務水平,對日后開展各項工作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而針對村鎮上的拆遷用戶,無為銀行對其進行主動授信,按照需求給予其發放貸款,同時請專家為其講解傳授知識,提供發展方向和相關技能等,這些工作有效地提高了村鎮銀行服務對象的文化資本。
為了解決村民經營替代性生計缺乏相應技能等問題,無為銀行建設了蒲公英學院,對職業農民、農村干部、退伍軍人、大學生進行常態化培訓,引進專家,建立培訓試點基地,對村民進行因材施教,包括創辦的“三農服務文化節”“蟹王爭霸賽”“蕪湖市書法名家送春聯下鄉”等活動,這些活動的實質都是無為銀行在借助不同的教育行動向村民傳遞文化物品,積累他們的文化資本,包括擁有的各種各樣的資源,比如非正式的人際交往技巧、習慣、態度、語言風格、教育素質、品位和生活方式等。這些文化資本的擁有會引導村民更好的發展產業,從而創造更多的經濟資本,為自己贏得社會地位,不斷提升在村里的符號資本,進而形成新的習性。
3.4 開展機制創新,積累社會資本 由于大部分的村鎮居民自身信譽度較低,無法獲得發展所需求的貸款,嚴重影響了村鎮銀行資金的流動性,阻礙了其在村鎮地區長期發展的可能。因此,無為銀行設置了一種“擔保自組”的借款方式,使村民利用自己的親緣、地緣等關系實行互保,即街坊鄰居、親戚朋友等。其后的機制是利用村民自身的社會資本,并進一步構建新的社會關系網絡,重新進行資源在各個關系網絡節點的整合。
2016無為銀行年制定了”1+N”發展戰略,其目標是將無為銀行打造成為綜合性服務平臺,與村民的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創建更好的農村金融生態圈。因此,無為銀行不斷地增加了便民服務站的功能,如開發農產品輸出、勞動力輸出、醫療服務等。為了整合村鎮及周邊農戶優質的農產品資源通過電商平臺輸入城市,無為銀行與電商達成試合作,將便民服務站作為農村電子商務的信息、物流節點,在支持農業生產的同時讓優質的農產品優價輸出,真正實現增產增收,而相關銷售款項都通過便民服務站進行結算,使得便民服務站成為村莊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電商的引入為村民增加了新的社會關系網絡,通過產品的不斷輸出,村民會得到更多商家的了解和信賴,從而建立起更多的社會聯系,即從網絡關系中獲得自身的社會資本,進而更加積極地投資生產經營活動。
4 村鎮銀行構建社會化金融體系的對策建議
4.1 樹立品牌形象,積累符號資本 村鎮銀行作為后起之秀,不論從資金實力還是客戶數量都無法與老牌的商業銀行相比,但作為“草根”銀行,其承擔著服務“三農”的重要責任,其工作的重心是幫助當地農村進行經濟建設,不論是發放貸款的制度、還是金融產品的創新都應首先充分滿足縣域內農戶、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這也是村鎮銀行存在的價值。因此,村鎮銀行首先應樹立自身獨特的品牌形象,例如親自走訪農戶,對貧困戶進行慰問;建立便民服務站,將農產品輸出、勞動力輸出、醫療服務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服務加入,這些不僅可以得到村民的信任,還能夠與村民建立長期聯系,從而得到村民的認可,不斷積累自身的榮譽、聲名、精神、特殊性或神圣性,進一步增強村鎮銀行的信譽和可信度,形成自身的符號資本。
4.2 創新金融產品,廣泛吸收貸款,積累經濟資本 農戶作為農村生產經營的主體力量,其貸款意愿和額度對于村鎮銀行的貸款業務乃至各項事業發展有著根本性影響[13]。為了刺激村鎮的經濟體量增長,村鎮銀行應根據當地的特色經濟研發相應的金融產品,積極開發符合用戶特點的信貸產品。例如,無為銀行的“呱呱叫”系列農產品,“農資貸”“農機貸”“微小寶”“嘀嘀貸”“網咖貸”等,都可以促進村民貸款,增加村鎮銀行的經濟資本。
4.3 創建創業培訓基地,積累員工及村民的文化資本 由于村鎮居民相對城區文化水平較低,對于銀行開展的很多金融業務都處于未知狀態,為了有效地促進村鎮地區的經濟發展,需要對工作人員及村民進行培訓。例如,舉辦農業保險貸款業務培訓會議、統計分析專題培訓等活動對員工進行培訓;設立蒲公英學院,對職業農民、農村干部、退伍軍人、大學生進行常態化培訓;引進專家,建立培訓試點基地,對村民進行因材施教;創辦“三農服務文化節”“蟹王爭霸賽”“蕪湖市書法名家送春聯下鄉”等活動對村民進行文化熏陶。通過不同的教育行動向村民傳遞文化物品,積累他們的文化資本,包括非正式的人際交往技巧、習慣、態度、語言風格、教育素質、品位和生活方式等,這些文化資本的擁有會引導村民更好的發展產業,從而創造更多的經濟資本,為自己贏得社會地位,不斷提升在村里的符號資本。
4.4 創新機制,積累村民的社會資本 村鎮銀行可以設立“擔保自組”的借款方式,充分利用村民自己的親緣、地緣等社會網絡關系實行互保,促進各網絡節點資源的有效流動,而經濟的運轉也會帶動社會網絡關系的重構,即積累新的社會資本;電商與村鎮銀行合作,保證優質的農產品資源通過電商平臺輸入城市,打破了電商“最后一公里”的壁壘,使得村民有機會進入新的社會網絡關系中,從而更加積極地從事相關的生產經營活動,甚至進行生產轉型。
參考文獻
[1]銀監發.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印發《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定》的通知[EB/OL].[2007-01-22].http://www.gov.cn/zhengce/2016-05/24/content_5076294.htm.
[2]彭建剛,王惠,何婧.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新型農村金融機構[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2(3):41-46.
[3]趙志剛,巴曙松.我國村鎮銀行的發展困境與政策建議[J].新金融,2011(1):40-44.
[4]劉姣華.普惠金融背景下的村鎮銀行發展研究——基于孝感市村鎮銀行的實證分析[J].農業經濟,2014(1):88-90.
[5]魏建國,羅黎.我國村鎮銀行的還款激勵機制創新研究[J].農村經濟,2015(1):65-68.
[6]劉鳳軍,張屾.芻論金融產品創新與銀行營銷模式變革[J].中國軟科學,2008(2):65-75.
[7]薛繼增.金融產品創新對銀行信貸運行的影響[J].上海金融,2010(6):89-92.
[8]金峰.我國村鎮銀行金融產品的現狀、問題及優化[J].企業經濟,2012(10):295-295.
[9]金曉彤.新常態背景下我國村鎮銀行信貸產品創新:模式建構與實施[J].經濟管理,2016(3):12-19.
[10]布爾迪厄,包亞明.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爾迪厄訪談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1]BOURDIEU P,JOHNSON R.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M].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
[12]王屯,閆廣芬.符號資本在大學社會評價中的作用探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31(3):22-28.
[13]張松燦.農戶村鎮銀行貸款意愿實證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3,34(6):49-54.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