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其兵 劉海浪 陳偉 李珍富 任仰濤 常東偉 楊永樂 衛萬娟 鄭雅月 張凡 金彥剛 夏中華



摘 要:為探明不同栽插密度對兩系雜交中秈稻新品種C兩優113農藝性狀、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于2020年在江蘇省宿遷市塘湖良種場江蘇瑞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淮北試驗站進行了單因素試驗。結果表明:不同栽插密度對C兩優113的生育進程、株高影響不顯著,高峰苗隨栽插密度的增加呈先減少后增加的趨勢,而成穗率呈先增加后減少趨勢;不同栽插密度對C兩優113產量構成要素的影響差異顯著,栽插密度為30cm×15cm(22.2萬穴/hm2)時,C兩優113產量三要素協調,產量最高。
關鍵詞:雜交中秈;C兩優113;栽插密度
中圖分類號 S51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6-0031-02
水稻是我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種植面積、總產、單產均居糧食作物首位[1]。我國雜交水稻常年種植面積1500萬hm2,占全國水稻總面積的50%以上。全國水稻平均單產6400kg/hm2,其中雜交水稻單產7500kg/hm2,為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江蘇是水稻種植大省,常年種植面積達220萬hm2,其中雜交水稻面積30萬hm2左右,研究相關品種高產、穩產栽培技術對于穩定發展江蘇省水稻生產具有重要意義。合理的種植密度是水稻獲得優質高產的重要前提,栽插密度因品種類型、地理條件、土壤肥力和種植形式等不同而有所差異。
C兩優113是江蘇瑞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育成的兩系雜交中秈水稻新品種,2018年11月通過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蘇審稻20180003)。該品種株型較緊湊,分蘗力較強,群體整齊度好,穗型較大,葉色淡綠,后期熟相好。2015—2016年參加江蘇省區試,2年平均產量10408.5kg/hm2,較對照Ⅱ優084增產6.4%;2017年生產試驗,平均產量9751.5kg/hm2,較對照Ⅱ優084增產8.2%。抗性鑒定顯示,該品種中抗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感紋枯病。根據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2015年檢測,米質理化指標:整精米率63.4%,長寬比3.0,堊白粒率40%,堊白度5.2%,膠稠度75mm,直鏈淀粉含量15%。筆者通過設置不同栽插密度,研究栽插密度對C兩優113農藝性狀、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旨在探索該品種適宜的栽插密度,為其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概況 試驗地位于江蘇瑞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淮北試驗站(118°22′E、34°20′N),海拔26m。試驗地平坦、均勻,肥力中等偏上,土質為黏土,溝渠配套,排灌方便。前茬作物為小麥。試驗材料為兩系雜交中秈水稻新品種C兩優113,
1.2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3個處理,分別為處理A:30cm×20cm(16.7萬穴/hm2);處理B:30cm×15cm(22.2萬穴/hm2);處理C:30cm×10cm(33.3萬穴/hm2)。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次,處理間走道寬30cm,重復間走道寬50cm,小區面積13.34m2(6.67m×2m)。
1.3 栽培管理 5月30日播種,采用濕潤育秧,6月20日移栽。施純氮225kg/hm2,60%作底肥,40%作追肥;氮、磷、鉀用量比例為1∶0.5∶0.5。淺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促蘗,夠苗及時擱田,孕穗期至抽穗期保持田面有淺水,灌漿期干干濕濕。秧田期施藥防治稻飛虱以及預防南方黑條矮縮病;大田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紋枯病、白葉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病蟲害。
1.4 調查內容 試驗期間調查高峰苗、始穗期、齊穗期,成熟期、有效穗、 株高、每穗總粒數、每穗實粒數、千粒重和小區實產。
1.5 數據處理 采用Excel和DPS數據處理系統進行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栽插密度對C兩優113生育期的影響 由表1可知,不同栽插密度對C兩優113的生育進程幾乎沒有影響,生育期均為134d;各處理的播期、移栽期、成熟期一致,分別在5月30日、6月20日和10月10日;A處理的始穗期和齊穗期均比B處理和C處理早1d。
2.2 不同栽插密度對C兩優113農藝性狀的影響 由表2可知,不同栽插密度對C兩優113的高峰苗和成穗率存在顯著性影響;隨著栽插密度的增加,高峰苗先減少后增加,成穗率先增加后減少。B處理的高峰苗數最低,但成穗率最高,說明C兩優113在30cm×15cm的栽插密度下形成的無效分蘗最少。不同栽插密度對株高影響不顯著,各處理株高基本一致。
2.3 不同栽插密度對C兩優113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 由表3可知,B處理的每穗總粒數、實粒數和千粒重均顯著高于其他2個處理,分別為160.2粒、138.1粒、28.2g。處理A、B、C的理論產量分別為9994.8、10631.8、10187.8kg/hm2。其中以處理B理論產量最高,處理A理論最低,處理B理論產量分別較處理A和處理C高6.0%和4.2%。
2.4 不同栽插密度對C兩優113產量的影響 由表4可知,不同栽插密度對C兩優113產量存在顯著性影響;隨著栽插密度的增加,產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其中處理B產量最高,較處理A、C分別增產573.3﹑301.05kg/hm2,增幅分別為6.8%﹑3.5%,差異達顯著水平。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3種栽插密度對C兩優113的生育期沒有影響,對產量及其構成要素存在顯著性影響。栽插密度為30cm×15cm(22.2萬穴/hm2)時,C兩優113的高峰苗和有效穗與其他2個處理相比雖不是最多,但成穗率、每穗總粒數、每穗實粒數和千粒重均顯著高于其他2個處理,因此理論產量和實收產量也顯著高于其他2個處理。由此可見,C兩優113的適宜栽插密度為30cm×15cm(22.2萬穴/hm2),該密度下C兩優113的群體、穗粒結構較為協調,實現了最佳產量。
合理密植能夠充分協調穗、粒結構,促進個體與群體的發展,改善田間結構,有效提高水稻產量。楊艷斌等[2]對荃優259進行了密度試驗,總結出其適宜栽插密度為25.05萬穴/hm2;陳元洲等[3]研究了鹽粳15的適宜栽插密度,認為鹽粳15最佳栽插密度為27萬穴/hm2;張珍等[4]研究表明秋優336的最佳機插密度為21萬穴/hm2。
參考文獻
[1]尹成杰.糧安天下:全球糧食危機與中國糧食安全[J].杭州通訊(下半月),2009,02:60.
[2]楊艷斌,孫琛,鄭智.中稻新品種荃優259密度栽培試驗總結[J].農業科技通訊,2019(2):70.
[3]陳元洲,司真真,張亞,等.水稻新品種鹽粳15號輕簡栽培高產模式探討[J].農業科技通訊,2019(6):159-160.
[4]張珍,季青.水稻新品種“秋優336”不同機插密度比較試驗初報[J].上海農業科技,2018(2):71.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