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好
華東師范大學松江實驗中學出現了一批“學生校長”,他們巡邏教室、校園,還能旁聽行政會,觀摩班會課等。這源于該校舉辦的一項學科闖關活動,而獎勵之一就是體驗做“一天校長”。活動中,有43名學生獲此獎勵。(2020年11月08日《新京報》)
校長是學校教育行政的管理者,校長的權威來自于行政定位,更來自于自身的專業能力。教育管理有其特殊性,管理的對象不僅有教師,更有學生,不能僅僅依靠校長一個人,而應建立完善的現代教育治理體系,引進民主管理的“活水”,讓教師與學生參與其中,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共同構建全新的教育秩序,推進學校管理的精細化與科學化。
“學生校長”的創新性實踐,就是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真正參與學校的管理,這既是對學生的激勵,也是全員治校的重要體現。讓學生做“校長”,通過巡邏教室、校園,旁聽行政會、觀摩班會課等形式,引導學生宏觀地審視學校的管理,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對于改進與優化學校的管理機制具有促進作用。但從操作層面來看,“學生校長”有一定的局限,其側重于對學生的獎勵,似與獎狀、獎品無異,并不能真正推動學校治理方式全面改進、學校管理措施全面優化;從活動方式來看,有的采取的是跟崗觀摩的形式,“學生校長”自主性、能動性的作用發揮得有限,參與學校管理的動力與機制不足,并非真正意義的民主治校。
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有熱情、有能力、有智慧、有想法的學生參與其中,提出合理建議,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以改進管理方式,優化管理機制。“學生校長”作為學校民主自治的重要形式,應將關注點放在“治理”而非“激勵”上,如若僅起激勵作用而沒有培養治理能力,就可能流于形式主義。
北京十一學校李希貴校長在學校開展了“與校長共進午餐”活動,每個學生都可以申請與校長共進午餐,若被選中,則可以與校長暢談對學校管理的合理化建議,暢談自己的心理體驗與感受,談話內容不限。學生與校長面對面,共同用餐,體現的是校長與學生真正的平等,倡導的是民主平等的治校理念。有了這樣的活動,校長能夠聽到學生的心聲,學生也能參與學校治理。這才是學校管理的有效之舉,才是民主治校的無聲體現。
讓學生做“校長”,既是學校管理的需要,也是學生成長的需要。民主治校不能流于形式,而應讓學生真正參與學校管理,最終實現構建現代教育管理秩序的目標。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