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敏
摘 要:無為市荸薺種植具有悠久的歷史,面積大、產量高,經濟效益高于一般農作物。近年來,無為市立足資源優勢,充分利用地理條件,大力發展荸薺產業,帶領農民致富奔小康。該文介紹了荸薺育苗及高產栽培技術,以供參考。
關鍵詞:荸薺;育苗;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6-0052-02
荸薺又名馬蹄,為多年生淺水性宿根草本植物,是碳水化合物含量很高的一種水生蔬菜。其地下球莖供食用,富含淀粉和微量元素,肉質脆嫩,清香味甜,炒、焯、燒、炸食、生食均可[1]。無為市栽培荸薺歷史悠久,栽培面積達1866km2以上。筆者在生產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荸薺育苗及栽培技術,現介紹如下:
1 選擇適宜田塊
1.1 栽培水田選擇 荸薺喜濕、喜溫、喜光、不耐寒,適宜在排灌方便、耕作層疏松、底土層堅實的壤土或沙壤土水田中生長。耕作層深度在20~25cm,利于球莖生長發育,又不會導致球莖鉆入土壤過深,球莖個體發育大小整齊一致,有利于挖掘收獲。若耕作層土壤黏性過重,則不利于球莖膨大和挖掘收獲;若耕作層土壤腐殖質過多,球莖含糖量降低,口感較差。
1.2 整地施基肥 “小滿”節氣前后,大田進行深耕細耙整平,一般耕耙3~4次,使田土成糊狀,最后1次耕耙時施基肥。荸薺較耐肥,要求施足長效、速效搭配的基肥,一般施有機肥1200~1500kg/hm2,復合肥750~1200kg/hm2,磷酸二氫鉀30~45kg/hm2。
2 培育壯苗
苗的質量優劣直接影響到移栽后活棵期的生長狀況、抵抗自然災害和病蟲害的能力以及球莖的個數和重量。因此,培育矮健、粗壯的壯苗是豐產優產的基礎。
2.1 嚴格選種 將植株生長整齊、分蘗分株性強、無倒伏、無病蟲害的田塊定為留種田。選種逐個挑選,種薺要帶2~3個芽嘴,僅一個芽嘴的是公荸薺,不宜做種薺。選擇頂芽側芽齊全,完整無爛傷,表皮深褐色,品性好,單個球莖重18g以上。大田用種量300kg/hm2左右,大約1100個左右種薺。
2.2 藥劑浸泡殺菌 一般在清明至谷雨時節開始育苗。因早春氣溫較低,出苗慢,應在定植前30~45d催芽育苗。播種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泡18~24h,殺死表面病菌。栽植時浸根12h的方法,防種薺帶病效果明顯。
2.3 假植促根、育壯苗
2.3.1 催芽 催芽時,將種薺芽朝上,排列在稻草上,疊放3~4層,上鋪1層薄薄的稻草,每天澆水保持濕潤。氣溫在12℃以上時,7~10d即開始萌芽。當芽長到3~4cm,幼根開始發生時,即可進行排種。還可以在地面鋪上10cm左右的1層細土,將種薺芽朝上排列在細土上,然后用細土將種薺掩埋;上面再排列1層細土,同樣用細土掩埋好。每天早晚各淋1次水,保持溫暖濕潤的狀態,如果溫度較低,可以在上面覆蓋1層薄膜保溫,但要避免溫度過高導致燒苗。3~5d以后,種薺開始發芽;10~15d以后,當芽長到3~4cm時,即可將幼苗移栽到育苗田中進行排種。
2.3.2 秧田準備 荸薺苗田的選擇,要選擇無工業污染、靠近水源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疏松、背風向陽的水田。如果播種荸薺較多,還應將秧田選擇在交通較為便捷的道路旁邊,便于后期移栽。將苗田深耕、耙細、整平,四周留好畦溝并筑好圍埂,整個田整成一團融泥。由于這一時期荸薺生長的營養主要來自荸薺球莖本身,秧田一般不需要施肥,只需要做好水分管控工作。
2.3.3 排種育苗 將催好芽的球莖依次排入苗田,并將球莖按入泥中1~2cm,以土壤掩埋整個球莖而露出種芽為佳。株行距為6cm,要求芽頭向上、高低一致,排列整齊。田間保持淺水層1~2cm,這種狀態最適合荸薺種苗的分蘗。15~20d以后,苗高10cm左右、有5~6根葉狀莖時即可進行移栽。
2.3.4 假植足根 假植是促進荸薺發根的有效手段。其做法如下:在排種后20~25d,將葉狀莖長到20~25cm的球莖移植于荸薺秧田內,按行距20~25cm、株距15~20cm栽入種球,將短縮莖上發根處連同種薺一并插入秧田中。移苗同時剔除弱苗、瘦苗、病苗。假植初期應遮陰,防止秧苗徒長,以培育壯苗。
2.3.5 水肥管理 育苗期溫度不穩定,灌淺水可提高土溫來促發分株。一般在移苗前灌水深度為1~2cm;移苗后,隨著苗的長大,氣溫也逐漸升高,灌水深度掌握在2~3cm,最深不超過4cm。苗期追肥宜輕施勤施,移苗后約15d左右,應該施足底肥,一般荸薺的底肥以有機肥為佳。注意要撒施,不能集中施在根的附近,以免燒傷幼苗根部。當苗高10cm左右時澆稀釋的糞水1次,隨即澆水洗去苗上的肥水,以避免傷苗;每隔5d澆1次共澆4次,30d后單株分蘗數增加,根系發達,苗高達35~40cm,葉狀莖粗0.5cm以上。有3~4叢,即可起苗定植[2]。
3 定植
定植時間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此時秧苗高度已達到35~40cm。定植前將秧苗小心挖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浸泡18~24h,同時剔除病苗和弱苗。栽植帶球莖的秧田以球莖入土中7cm深,根系搭著泥為適。栽植不帶球莖的分株苗時,先將根株埋齊,然后插入土中,深12~15cm。栽植密度,株行距40cm×50cm,每穴栽1株,栽植45000~48000株/hm2。應注意的是,定植后3~5d如見浮起或枯黃應及時補苗。
4 大田管理
4.1 除草 從定植到封行需中耕除草2次。第1次人工拔除田間雜草定植后10~20d進行,7月下旬至8月上旬進行第2次除草,若發現秧苗過密,可間除瘦弱苗,以利于田間通風透光;除草過程中應小心謹慎,避免損壞秧苗。后期匍匐莖和分株較多,不再除草,以防踩傷。
4.2 管水 一般在栽植時,田間應灌淺水;定植成活后,逐漸加深灌水。在分株和分蘗期間灌水深1.5~3cm,荸薺定植后的5—6月保持2~3cm深的淺水位,7—9月加深水位至5~10cm,10月上中旬可保持2~3cm深的淺水位,10月下旬以后不再給水田灌水,且在地下球莖膨大后要放干田水。秋分到寒露,球莖成熟后,于采收前14d排水,如春季采收,則冬季田間仍需保持濕潤,以免土壤開裂。
4.3 追肥 荸薺生長期需氮肥較少,磷肥較多,一般應結合中耕除草追肥2~3次。幼苗期從活棵長新根時到抽生分蘗、分株前,追肥1次,一般施尿素150~225kg/hm2,以促進荸薺早期分蘗分株;處暑前后結合除草進行第2次追肥,施三元復合肥375kg/hm2;第3次追肥很關鍵,在白露前后,追施尿素150~225kg/hm2、鉀肥25kg,以促進結薺和進球莖長大,提高產量[3]。每次追肥時,放淺田水,使肥土吸入中,而后灌水至原來深度。
5 病蟲害防治
荸薺主要病蟲害有桿枯病(俗稱荸薺瘟)、枯萎病、白禾螟等。荸薺病蟲害的防治辦法主要應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必要條件下,可以使用一些低毒高效的化學藥劑。
5.1 稈枯病 稈枯病主要在5月育苗期間和8—10月大田生長期發生。防治措施如下:一是實行3年以上輪作,最好是水旱輪作;二是選用無病球莖作種,育苗前對種球浸泡消毒;三是及時清潔田園,銷毀病殘體;四是在旺盛生長期,及時拔除病苗和過密弱苗;五是在8月中旬至10月上旬,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25%嘧菌酯懸浮劑800倍液等噴霧防治。預防病害,每隔7~10d噴施1次,連噴2~3次;若發病初期3~5d噴1次,連續3~4次。用藥時間和次數,應根據當年天氣、發病期或植株生長階段確定。雨后及時補噴,10月底停止噴藥[4]。
5.2 枯萎病 枯萎病又名荸薺瘟,在荸薺整個生長發育期均可發生,尤其是成年植株受害嚴重。防治措施如下:經常巡田,發現病株后及時封鎖病區,并將病株清除、銷毀;選用無病球莖作種,育苗前對種球浸泡消毒;從6月中旬開始,可選用18.7%丙環·嘧菌酯800倍液噴灑或9%吡唑醚菌酯微囊懸浮劑500倍液噴灑。
5.3 白禾螟 白禾螟一般于6月中旬開始發生。防治措施如下:3月上旬以前盡早清理田間殘茬和耕翻土壤;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與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方法防治。可采用殺蟲燈、昆蟲性誘劑誘殺。白禾螟發生初期,可選用25%殺蟲雙水劑600倍液,或80%吡蟲·殺蟲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殺螟丹可溶性粉劑8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等交替噴霧防治[5]。
6 采收
球莖成熟后,地上部枯死,從霜降開始到第2年清明,為荸薺采收期。提前15d排干田水,保持土壤軟爛,便于挖取。由于球莖主要集中在9~20cm耕作層中,采收時可先挖掉8~9cm上層土,再挖下層土,用手仔細捏出荸薺球莖。一般采用人工挖取,挖取時要盡可能降低球莖損傷,以現挖現賣為好。一般田塊球莖產量在22500~24000kg/hm2,高產田可達到30000~33000kg/hm2,純收入在45000元/hm2以上。
參考文獻
[1]趙有為.中國水生蔬菜[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
[2]蒙平,陳麗娟,杭玲,等.荸薺高產栽培與利用[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
[3]詹成.荸薺高產栽培技術[J].上海蔬菜,2011(5):36-37.
[4]賴小芳,余山紅,陳偉強,等.荸薺稈枯病的發生危害及防治措施[J].長江蔬菜,2021(1):53-55.
[5]戴桂榮,馮慧光,龔瑾.長江流域荸薺高產栽培技術[J].科學種養,2020(12):33-34.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