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倉 海曈 羅曉斌 韓玉佩



摘 要:采用美國A.N.strahler提出的地貌幾何定量數學模型分級方法,對彭陽縣安家川流域內侵蝕溝道進行分級,并量算出每個溝道相應的地貌形態特征值,在此基礎上結合該流域治理現狀提出相應侵蝕溝道的治理模式,以期為同類地區侵蝕溝道治理提供借鑒。
關鍵詞:侵蝕溝道;分級;形態特征;安家川流域
中圖分類號 S157.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6-0126-03
彭陽縣處于黃河上中游,流域內地形復雜,地貌破碎,溝壑縱橫,水土流失極為嚴重。通過對安家川流域侵蝕溝道進行分級分類研究,總結溝道治理模式,對彭陽縣生態治理以及減少入黃泥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安家川流域位于彭陽縣最北面(106°12′~106°40′E、35°54′~36°17′N),屬黃土高原丘陵及溝壑區第二副區,流域面積672km2。流域涉及羅洼、小岔、馮莊3鄉共26個行政村,2018年底總人口2.5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5萬人。海拔1632~1930m,屬溫帶半干旱地區,為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類型,多年平均降水量為382mm,多年平均氣溫7.2℃,最冷與最熱處的平均氣溫在2.9~8.5℃,絕大部分地區在6~8.5℃;≥0℃年積溫為2900~3600℃,持續時間230~260d,其中≥10℃的年積溫在2200~2750℃,持續時間140~170d,無霜期120~160d,滿足一般作物的熱量要求。全年總輻射量為127.6kcal/cm2,日照總時數2518h,多年平均風速2.7m/s,最大凍土層深度1.5m。干旱少雨是當地最主要的氣候特征。流域內地形復雜,地貌破碎,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
1.2 侵蝕溝道分級方法 采用美國A.N.strahler提出的地貌幾何定量數學模型分級方法,利用1∶10000地形圖,按照全國第一次水利普查的要求對面積在500hm2以上、長度≧500m的溝道進行分析研究。用CAD在1∶10000地形圖上量算的方法進行溝道分級,第一級溝道為最小不可分支的支溝道;第二級溝道是由2個Ⅰ級溝道匯合組成的溝道;第三級溝道是由2個Ⅱ級溝道匯合組成的溝道。以此類推,直到把溝道劃分完。安家川流域溝道分級詳見圖1及表1。
1.3 溝道分類狀況 利用流域地形圖對已經分級的溝道進行實地調查和量算,調查流域的治理情況和社會經濟狀況,在圖上量出每個溝道的長度、溝道流域面積、溝豁面積、溝豁密度、溝道相對高差等,然后計算出每個溝道相應的地貌形態特征值[1](地面割裂度、開析度、主支溝系數等)。
1.3.1 按侵蝕溝道的割裂狀況分類 溝道的割裂狀況用地面割裂度來反映。在一定的區域內,地面割裂度越高,說明溝豁面積大,溝谷面積越小,地形越破碎,水土流失面積越大,開發利用也越難,更需要加強配套治理措施。地面割裂度計算公式:
[G(%)=(A/S)×100] (1)
式中:[G]為地面割裂度(%);[A]為溝豁面積(km2);[S]為流域面積(km2)。
根據公式計算出[G]的平均值[G]和標準差[δ]n-1,然后計算出高于平均值1個標準差為一級,低于平均值1個標準差為一級,中間值為一級,將溝道劃分為強度割裂型([G]>[G]+[δ]n-1)、中度割裂型([G]=[G][±][δ]n-1)、弱度割裂型([G]<[G]-[δ]n-1)。計算結果見表2。
1.3.2 按侵蝕溝道的開析狀況分類 溝道的開析狀況反映溝道的開張程度。溝道的開析度越大,溝豁越開闊,溝坡就越平緩,溝道開發利用潛力大。溝道開析度計算公式:
[K=DH=1000ALH] (2)
式中:[K]為溝道開析度;[D]為溝道平均寬度(m);[H]為溝道平均相對高差(m);[A]為溝豁面積(km2);[L]為溝道全長(km)。
根據公式計算出[K]的平均值[K]和標準差[δ]n-1,然后計算出高于平均值1個標準差為一級,低于平均值1個標準差為一級,中間值為一級,將溝道劃分為開析型([K]>[K]+[δ]n-1)、半開析型([K]=[K][±][δ]n-)、深切型([K]<[K]-[δ]n-1)。計算結果見表3。
1.3.3 按侵蝕溝道的主支溝狀況分類 溝道的主支溝狀況反映了溝道的支溝發育程度,也反映了流域溝道切割的程度,對溝道治理的作用很大。主支溝系數計算公式:
[R=L0/L] (3)
式中:[R]為主支溝系數;[L0]為主溝道長(m);[L]為溝道全長(m)。
根據公式計算出[R]的平均值[R]和標準差[δ]n-1,然后計算出高于平均值1個標準差為一級,低于平均值1個標準差為一級,中間值為一級,將溝道劃分為主溝型([R]>[R]+[δ]n-1)、半主溝型([R]=[R][±][δ]n-1)、支溝型([R]<[R]-[δ]n-1)[2]。計算結果見表4。
2 結果與分析
通過利用1∶10000地形圖對≧500m的溝道進行實地調查和量算,量出每個溝道的長度、溝道流域面積、溝豁面積、溝豁密度、溝道相對高差等,計算出每個溝道相應的地貌形態特征值,結果詳見表5。由表5可知,安家川流域侵蝕溝道分為4級,根據不同的溝道分級及特性、溝道形態特征值及類型采取相應的治理模式。
2.1 Ⅰ級溝道 Ⅰ級溝道共126條,平均溝道長1935m,平均寬度1532.69m,高差183.47m,比降9.48%,溝道面積7847.49hm2,占流域面積的21%,屬于開析型、弱度割裂、支溝型,地形比較平緩,應該以坡面治理為主進行治理為宜。實行封禁治理和退耕還林(草)相結合,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配套。荒山應易林則林、易封則封,山頂采用植物圍欄和工程圍欄相結合封山禁牧,山坡采用“88542”水平溝工程整地(沿等高線開挖寬80cm、深80cm的水平溝,活土保留,死土拍實外埂,埂高50cm、埂頂寬40cm、將保留的活土與溝內側上方表土鏟下拍碎,填入水平溝,做成反坡梯田,平整田面寬度達到2m),田面栽植紅梅杏、山桃、沙棘等耐旱的灌木林和經濟林,田埂穴種檸條;坡耕地應易退則退、易改則改,把坡度<15°的坡耕地修成水平梯田,20°>坡度>15°的坡耕地修成隔坡梯田,坡度>20°的坡耕地退耕還林(草)。溝道布設頂底對應平齊的土谷坊,防止溝底沖刷,抬高溝底,減緩溝床,使水流速度減緩。Ⅰ級溝道以上形成山頂封禁戴帽子、山坡工程系帶子(水平梯田工程和水平溝整地工程)、溝道谷坊攔泥固土的治理模式,形成就地攔蓄、減緩水流沖刷的第一道防線。
2.2 Ⅱ級溝道 Ⅱ級溝道共20條,平均溝道長4604.00m,平均寬度489.69m,高差70.25m,比降1.53%,溝道面積1442.88hm2,占流域面積的32%,屬于開析型、弱度割裂、支溝型,地形比較平緩,在治理坡面的同時考慮溝道治理,應以坡面治理和中小型淤地壩相結合治理為宜。坡面采用“88542”水平溝工程整地和穴狀整地(60cm×60cm魚鱗坑),栽植刺槐、山桃等耐旱的喬灌混交樹種,主溝道布設一定比例的中小型淤地壩,攔擋Ⅱ級以上溝道泥沙,使中小型淤地壩形成一定規模的淤地面積。增加基本農田,發展農業生產,壩路結合,便利山區道路交通,改善當地生產生活條件,鞏固退耕還林(草)成果,達到退耕而不減產。初步形成壩系布局,攔泥保土,穩定溝坡,制止溝岸擴張、溝底下切,減輕溝道侵蝕,形成溝道治理的第2道防線。
2.3 Ⅲ級溝道 Ⅲ級溝道共6條,平均溝道長5054.85m,平均寬度299.47m,高差48.00m,比降0.95%,溝道面積562.96hm2,占流域面積的62%,屬于半開析型、中度割裂、半主溝型,地形比較陡,溝道比較平緩,坡面治理難度大。要注重溝道治理,在溝頭布設溝頭防護,遏制溝頭延伸。結合上游Ⅱ級溝道,劃分成6條小流域壩系,布設中型淤地壩和控制性骨干壩,參考當地毗鄰的小流域壩系配置布設,中型淤地壩單壩控制面積一般為0.8~2.0km2,骨干壩單壩控制面積一般為3~8.0km2,骨干壩均采用“三大件”。遏制溝頭延伸,做到“滯洪排清”,抬高侵蝕面,確保泥沙不出溝。形成以骨干壩為框架、中小型淤地壩為單元的小流域壩系,達到上游泥沙不出溝的第3道防線。
2.4 Ⅳ級溝道 Ⅳ級溝道共2條,平均溝道長21934.55m,平均寬度422.31m,高差190.00m,比降0.87%,溝道面積1592.72hm2,占流域面積的86.02%,屬于深切型、強度割裂、主溝型,地形比較破碎、比較陡,溝道較平緩,治理難度大,開發治理難。在溝道兩岸平坦地勢栽植柳樹、楊樹、刺槐等喬木林,適宜在主溝道有條件的地方修建控制性骨干壩或小型水庫,滯洪蓄水,合理使用水資源,使整個流域層層設防,即攔擋入黃泥沙,又可以作為彭陽縣北部片區應急水源,形成安家川流域溝道治理的最后一道防線。整個流域形成“山頂封禁戴帽子,山坡工程系帶子,溝道庫壩穿靴子”的治理模式,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吳淑芳,吳普特,宋維秀,等.坡面調控措施下的水沙輸出過程及減流減沙效應研究[J].水利學報,2010,41(7):870-875.
[2]張松柏.慶陽市董志塬水土保持對策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2):67-72.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