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廣
2020這魔幻的一年過去了,總的來說,股民賺錢少、基民賺翻了。這得益于機構聚焦行業頭部,從而抱團取暖獲得整體性業績,也就是大家戲稱的“股災式上漲”:大部分股票下跌,行業龍頭“各種茅”備受資金青睞。2021年這種勢頭會延續嗎?我們從年初以來機構資金南下(大陸資金投資香港市場)和北上(資金從香港進入大陸)的分歧可見一斑。
年初以來,有幾個現象值得注意:公募基金首發規模創造2000億元的紀錄(比例認購低至6%),北上資金放緩,而南下資金持續攀升。南下資金日凈流入超過200億元,累計兩周流入已經接近2000億元。與之相反,北上資金則持續萎縮,1月22日呈現出凈流入為負數。機構資金南渡北歸,顯示出當前市場的一些跡象。
首先,A股抱團的策略已經有所松動,凈賣出的為白酒等;而有趣的是,南下資金跑到港股那去抱團騰訊、中國移動,等等。說明機構抱團的策略繼續延續,只不過是在港股市場。確實,有很多基金經理已經意識到,繼續抱團A股,既不能延續去年的可喜業績,也存在一哄而散的短期下跌可能。與其如此,不如早一步減少頭寸,去購買估值比較便宜的港股。這種態勢,會形成新發基金策略的分化。不過考慮到新發基金的規模比較大,建倉期也不會太快,所以策略分化的效果是緩慢的。但是必須注意這個趨勢,如果延續去年抱“各種茅”,今年的業績會注定比較平庸。
其次,港股有機會,但港股波動性較A股大,而且港股是向各國投資者開放的。有券商說,南下資金謀求“定價權”,這個就較為可笑了。定價要根據估值和成長性來看,目前南下資金在港股占比不超過8%,就算繼續加速流入,也就在10%水平,謀求定價權這個說法并不成立。畢竟這部分資金是短期效果資金,與境外做了幾十年的各種基金相比,還是稚嫩了些。爭取的所謂定價權,不過是抱團取暖策略自己炒高而已,一旦后續資金跟不上或者遇上贖回,多頭搶奪式的“主動”定價權就變成空頭逃跑式的“被動”定價權。這種故事在2008年的QDII出海就出現過,當時高調募集的某QDII基金一年時間就跌到三毛二。但機構也確實沒有辦法,研究員不足、港股交易模式有差異,只好繼續抱團。這一點,外國機構投資者看在眼里,也一定高興在心里。
回到A股,由于去年業績斐然,新發基金規模屢創新高,市場的熱度還會維持一個季度到兩個季度,這期間策略會先逐步分化,然后業績分化程度加劇,之后不耐心的投資人和拿到一些收益的投資人開始有點動搖,到了年中會引發一種不安的情緒。宏觀上,如果疫苗有效,全球除中國外的貨幣寬松政策會開始收緊,權益類資產的投資熱度會有所降低,指數上升就開始乏力了;如果疫苗無效,疫情反復,這也不是什么好事。疫苗有效沒效,股市終歸要看不同賽道上的企業表現。從整體趨勢來看,光伏、宅經濟、游戲、新能源、云計算、工業大麻仍然有好企業可以繼續發掘,而白酒就沒有太大的投資價值,只剩下博弈層面的機會了。
在疫情的籠罩下,2021年股市將繼續魔幻,不過這次不是基金一同嗨起,而是出現嚴重分化甚至極化的魔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