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娟 田濤 劉海麗
摘要 返鄉創業青年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弱勢群體”,其對于社會工作專業服務的獲得感更多體現在主體性發揮而非傳統救助。基于“差序格局”與“社會建設理論”,梳理青年返鄉行為的兩個解釋框架——面向內生性動力機制和結構性鼓勵機制后,通過農村社會工作服務的介入,圍繞主體認同、文化融入、資產盤活、環境營造等內容,以金融增能之視角完成服務對象的“自助”能力培育,鏈接資源幫助返鄉創業青年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來應對創業過程中的金融風險,實現從“弱主動性”的“充權”走向“強主動性”的“自助”。
關鍵詞 返鄉創業;農村社會工作;充權;自助
Abstract Young people who return home to start a business are not a “vulnerable group”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Their sense of acquisition of professional services for social work is more reflected in their subjectivity rather than traditional assistance. Based on the “differential pattern”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theory”, combing out the two interpretation frameworks of youths homecoming behavior-after facing the endogenous motivation mechanism and structural encouragement mechanism, through the intervention of rural social work services, centering on subject identity and culture Integration, asset revitalization, environment creation, etc., to complete the “self-help” ability cultivation of service targe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empowerment, link resources to help return home entrepreneur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subjective initiative to deal with financial risks in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and realize “weak initiative” “empowerment” moves toward “strong initiative” “self-help”.
Key words Returning home to start a business;Rural social work;Empowerment;Self-help
便捷的交通在“大工廠時代”和“大工地時代”到來時顯示出了它的重要性:轉移了大量的勞動力進城務工。然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促使我國經濟產業結構發生轉變,尤其是進城務工并有一定的文化教育經歷、能熟練運用網絡媒介的“新生代農民工”成為遭受城市經濟發展變化的首要群體;加之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治理、關注“三農”問題等政策上的扶持以及“雙創理念”的倡導,吸引了大量農村青年返鄉創業。從“互聯網+”時代到“區塊鏈+”時代,大數據的興起和農村電子商務等產銷平臺的興盛,為返鄉青年打造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就(創)業背景。2018年11 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出臺了《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總體方案》,“示范區”包括湘南與湘西2個部分,其中懷化市位于湘西部分,該方案提出,在2035年示范區全面建成之時,引進150家以上的世界500強企業,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基于一系列政策支持和發展戰略的落地,以湖南懷化市為例:有關部門高度重視農村青年返鄉創業工作,通過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全民創業的意見》(懷發〔2014〕4號)、《關于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帶動就業的意見》(懷發〔2015〕13號)、《關于推進就業創業工作的實施意見(懷政發〔2017〕12號)等支持就業創業的扶持政策,打造“互聯網+就業創業+精準扶貧服務”等就業創業信息平臺、創建“一體”(指懷化市“創蟻”眾創空間)“兩翼”(指武陵山大學生創客社區和返鄉農民工創業園)返鄉創業基地,并培育了一系列返鄉創業典型,著力破解農民工返鄉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真正實現將昔日的“輸出勞動力”轉變為“帶回生產力”。某種意義上來說,農村青年返鄉創業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推動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步驟。
顯然,本土人才的返鄉創業成了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然而,在地方政府與各部門通力合作之下,懷化市“返鄉”人數并不樂觀。從2018年懷化市重點鄉鎮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情況來看,年末與年初轉移就業人數并未降低,且還出現了1.2%的人數增長。雖然在某種意義上體現出進城務工人員未受大規模失業的大環境影響,但從長遠發展來看并不利于本土人才培養和發展鄉土經濟;從《懷化統計年鑒》可知,2016年開始,第三產業從業人員超過第一產業,這意味著更多的從業人員不再堅守鄉村資產;這種趨勢不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實施,不利于推進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及的“重建鄉土文化、留住鄉愁”之美麗鄉村建設理念。因此,探討在形勢大好的政策和社會環境雙重支持的背景下、如何進一步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返鄉,以及如何處理好“后返鄉”階段的矛盾和規避風險變得十分必要。
該研究采用個案研究法進行分析。在選擇研究個案時,為了個案相對具有代表性,在地區篩選時考慮中部地區的城市,同時將區位、交通、返鄉創業平臺、社區資產和政策支持力度等作為主要篩選標準。筆者通過田野調查法,問卷調查法、參與式觀察法與深度訪談法,對于中部地區部分市區返鄉創業基本情況、創業方式、創業項目及社會服務情況進行了深入了解。根據懷化市“互聯網+就業創業”公共服務平臺數據,截至2018年12月,懷化市勞動力人口總數為309.47萬,占總人口數的58.61%;其中農村勞動力人口占勞動力人口總數的81.13%,青年勞動力占總勞動力人口總數的66.79%。在此基礎上結合個案選擇標準,該研究選擇了地處“連片特困地區”之武陵山片區與“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交通位置優越、農村社會工作服務已經進駐并發育良好的湖南省懷化市作為研究區域,這樣的個案條件有利于直觀數量統計和個案研究過程中的策略干預。
1 文獻回顧與解釋框架
1.1 青年返鄉創業現狀研究
從微觀的角度上來說,農村青年返鄉創業的動機主要表現為對自身及其家庭的關注。常見的個體關注要點包括自我情感需求、個體工作態度、戀愛婚姻關系、親子利益等;與此同時,返鄉創業者自身擁有的創業意愿、想法以及基本成型的創業的能力也成為促進返鄉創業的因素,包括由于不同的人生階段對待生活環境和生活節奏態度的改變[1-3]。從宏觀上而言,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變化同樣影響著農村青年返鄉創業的選擇;另一方面,經濟產業結構的轉變,加之在我國特有的城鄉二元結構的分割影響下,農村青年成為遭受經濟發展變化的首要群體,以此被迫選擇返鄉創業;同時,由于受到故土情懷的影響、對鄉村社會的追求以及城市生活的冷漠等多重因素的產生成為農村青年返鄉創業的另一拉力[4]。
返鄉創業的農村青年大多數從事非農產業,但與農業有著天然的聯系。在結合地理優勢及挖掘鄉村特色的實際情況下,基于“互聯網+”、電子商務等的互動平臺,通過圍繞“農、林、牧、漁”開發特色農產品、手工藝品等開展服務業,達到憑借消費帶動市場需求的目的成為多數創業者的選擇[5-6];但由于現階段農村電商等創業形式依舊處于初始期,表現出了政策法規不足、電商整體水平不高、創業規模較小、農村返鄉青年自身素質較低等的問題[7-8];同時,在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以及在城市社會和鄉村社會雙重排斥下被迫返鄉的農村青年,返鄉后生活的不適應引發對鄉村社會認同與歸屬感淡化和多年城市生活積累的相對剝奪感,使得農村返鄉青年的集體行動風險以及游民化的程度有所增加[9]。
在國內現階段,社會工作憑借其專業的價值理念以及手法成為助推農村青年返鄉創業的突破口。已有的社會工作實踐主要圍繞農產品產—深加工—銷的產業鏈、特色產品開發保育、農村生計謀劃、素質技能培訓、個體內部賦權等進行研究。具體表現為社會工作服務扮演資源鏈接者、政策倡導者、服務者等多個角色[10-11],發揮其完善政策支持、拓寬創業路徑、完善培訓體系、制定個性化服務、激發個人潛能等多方面的作用,支持創業項目申報、資金獲取和技術升級等環節,在增能賦權視角下開展個案服務和能力提升為目標的小組工作[12-13]。
毋庸置疑,青年返鄉創業之浪潮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將形成一定的規模,已返鄉的創業人員也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作出了一定的貢獻:2012年以來,懷化市共開展創業培訓1 500多期,培訓學員6.8萬,其中返鄉農民工約4.7萬,許多學員開辦企業當老板,帶動農村產業連片發展、解決當地勞動力就業安置問題、緩解了“三留守”問題……某種意義上對于農村“空心”化的緩解起到了積極作用。與此同時,也不得不面對返鄉創業浪潮中的“激進”“冒進”和“斷章取義”的失誤:配套的政策體系目前還未能滿足青年返鄉創業的浪潮也是青年返鄉創業過程中的困境;在此張力之下產生政策法規不足、電商整體水平不高、創業規模較小、農村返鄉青年自身素質較低等問題。推進農村青年返鄉創業的成效,一方面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形成良好的行業規范,促進人才、技能、平臺的建設;另一方面也需要重視返鄉青年的價值觀重塑,規避灰惡化、游民化風險的產生。基于此,現實困境促使本研究在關注“返鄉創業”這一行為的解釋框架之后,進一步思考以何種方式能更從根本上滿足“后返鄉創業”需求。
1.2 “內生性動力-結構性鼓勵”——“返鄉”行動的解釋框架
青年返鄉的行為背后,無非出于“主動”或是出于“被動”兩種原因,但兩種原因又相互交織和貫穿,難以辨別。因此該研究提出“內生性動力”和“結構性鼓勵”之原因,試圖對青年返鄉這一行動做出理論解釋。
1.2.1 人情社會——內生性動力機制促進青年返鄉創業。促使青年返鄉創業的內生性動力體現為其主動產生的系列行為。人是社會人,在社會互動中有生理和安全的需求,更有歸屬感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這使得進城務工人員在一定的階段后,會加強對其身份歸屬的思考,刺激了返鄉意圖。加之當下生活、教育壓力對于代際情感傳遞的摧殘,人們對于親情缺失、對于故土的陌生也喚起青年返鄉的欲望。返鄉青年雖然在城市生活,能掌握城市運行的基本規律、使用城市生存的生活工具,但他們對于幸福的觀念仍受傳統社會固有規范的制約。他們并沒有被城市社會所代表的現代性完全規訓,在他們的身體里還積累著未被充分祛除的鄉土性積淀,這主要通過鄉土習慣在個體實踐中所發揮的路徑依賴作用而得以體現[14]。也正如古人詩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所感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國情懷”和“落葉歸根”的思想已經根深蒂固并且悄然傳承。
加之中國農村是“熟人社會”,在差序格局下的中國農村充滿著“人情味兒”。青年返鄉的誘因有“熟人好辦事”“我不幫你幫誰”“都自己家人幫一幫就過去了”以及“我的為人你還信不過嗎”等。熟人社會的“人情味兒”催化了返鄉這一行為,雖然這一行為亦是理性的博弈的結果;但因“人情味兒”產生的返鄉后的安全感,卻是返鄉青年的重要保障:在土生土長的地方創業,大家會相互幫襯,不會被騙,自己人做事信得過,節約了很多人力物力成本。
1.2.2 社會建設——結構性動力機制支持青年返鄉創業。“民生為重,百姓至上”是社會建設與社會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社會建設要在社會領域或社會發展領域不斷建立和完善各種能夠合理配置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的社會結構,并相應地形成各種能夠良性調節社會關系的社會組織和社會力量[15]。我國近些年一直將民生建設放入重中之重。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依舊將農村農業發展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方向,報告中提出“拓展農民就業增收渠道。支持農民就近就業創業,擴大以工代賑規模,讓返鄉農民工能打工、有收入”,讓老百姓能夠平等地共享社會治理的偉大成果,亦推進了對于返鄉創業的結構性保障。
青年返鄉浪潮并非偶然,產業轉型引發的“大工地”和“大工廠”時代將大量的勞動力轉移向城市,創造了大量的經濟價值。畢竟我國是農業大國,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的實施下,新農村建設成果日益突出。農村的發展依靠的是本土人才和本土資產,因此,國家從政策上鼓勵人才返鄉、從財政上提供返鄉創業的經濟保障,“打工經濟”已經轉換為“創業經濟”,經濟形勢的沖擊、生存壓力的逼迫和鄉村振興政策背景的鼓勵構成了青年返鄉的結構性動力機制。在鼓勵多元主體參與社會基層治理的背景下,作為進城務工的“他者”,當經濟沖擊和城市變遷到來,進城務工人員并未充分發揮其參與城市治理的作用,反而在各地落戶制度、購房制度以及教育制度的執行下,加速成為返鄉動力。
2 社會工作服務的介入基礎
盡管返鄉創業青年得到了本土的“召喚”和政策資金的支持,但從操作層面上來說,懷化市的返鄉創業效果不太理想。政策落實的進度跟不上返鄉青年的創業熱情,懷化市各部門聯合通過發放創業擔保貸款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給予了大力扶持,但受擔保基金、貼息資金以及貸款條件的限制,尤其是大多數返鄉農民工無法提供反擔保,使得他們難以獲得銀行貸款;返鄉青年普遍受教育程度和知識水平的限制,營銷觀念相對落后,思維方式比較傳統,缺乏高瞻遠矚的眼光,企業的發展后勁明顯不足;加之懷化山區較多、貧困人口多、農村基礎設施差,返鄉創業的過程中還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完善公共設施,無形中也增加了創業附加成本。但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在政策、資金、環境和培訓等方面的保障已經筋疲力盡,無精力也無能力更有針對性、有持續性地提供具體服務;因此社會服務的介入顯得必需且必然。
2.1 農村社會工作服務:立足本土資產
農村社會治理是我黨在新時代建設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戰略構想,民間組織在農村社區治理工作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可以整合、促進農村社會穩定發展,使得村民積極參與社區事務,推動政府的政策執行[16]。社會工作有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和社區工作等三大臨床服務方法,有社會工作行政、社會工作評估、社會工作研究和社會政策等間接服務方法;社會工作將返鄉創業青年看作是一個與自己有平等價值的人,是有潛力改變且有能動性的個體,社會工作者充分相信返鄉創業青年自身所具有的優勢,將他們視為合作伙伴,以直接和間接等多種辦法促進其“能力”充分釋放。
青年返鄉創業的重要載體在于“鄉村”,雖然更多的從業主體并非直接從事第一產業,但是數據顯示從事第三產業的很大一部分人群是通過互聯網農村電子商務平臺來銷售農產品。因此,重視本土資產是農村社會工作獨有的“親和力”,具有一定經驗的農村社會工作的實踐主要圍繞農產品產—深加工—銷的產業鏈、特色產品開發保育、農村生計謀劃、素質技能培訓、個體內部賦權等進行研究;從系統化的角度出發,從多元化的社會支持政策入手,發揮其合作與補充的作用。農村社會工作對于緩解當下返鄉創業大潮涌起與政策法規尚未健全之間的矛盾有著得天獨厚的專業優勢,也是鄉村振興戰略有效落地、建設美麗鄉村的必要推手。
49卷6期 伍 娟等 充權轉向自助:青年返鄉創業中的社會工作服務
2.2 金融社會工作服務:培力案主自助
金融社會工作的出現也是社會工作發展到一定階段、適應社會發展現狀的必然產物。社會工作的初衷是完成社會救助、創造社會福祉;傳統的觀點認為遭遇貧窮、疾病等弱勢群體與金融理財等相去甚遠。然而,社會工作服務更重要的是要授人以漁,因此要使窮人擺脫貧困,僅僅依靠收入補貼是不夠的,而建立穩定的資產賬戶并促其實施長期儲蓄、抵御波動的收入風險才是消除貧困、獲得長遠發展的有效途徑。在金融賦能的目標下,金融教育、金融咨詢、金融訓練、金融治療和資產建設等構成了金融社會工作的實踐手法[17]。
返鄉創業青年在某種意義上并非金融社會工作所要服務的“弱勢貧困群體”,但不可否認在創業的過程中,返鄉青年也是“無知無助”的狀態;雖然返鄉青年一般都是“二代農民工”,他們掌握一定的互聯網知識,受過一定水平的文化教育。但正因如此,他們更加需要普惠性的金融知識以應對創業過程中的金融風險,尤其是在創業瓶頸與轉折期的金融抗挫能力以及自我修復能力,是穩健走向“自助”的有效服務策略。
3 社會工作服務介入路徑:從充權走向自助
社會工作的實務領域對于使用“賦權”或是“充權”尚存在著一定的爭議,有學者認為“賦權”一詞的使用過程中服務對象地位更加弱勢,處于被動狀態,對于權能的獲得也是一種被動接受的方式;而“充權”一詞的使用過程中,服務對象地位更加平等,該詞的含義更加主張“接受或者接受何種程度權能”的選擇權在服務對象手里;事實上,在實務過程中這二者的體會與區別可以忽略不計。反之,在眾多的社會工作實踐里,對于如何用社會工作專業方法服務青年“返鄉創業”這一行徑,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最初的社會工作者主動的“助人”理念應該如何走向返鄉創業青年主動的“自助”態勢。
“自助”態勢下的社會工作服務,是以服務對象主觀體驗為主導的社會工作服務過程。“自助”能力更多地關注和體現在社會工作者的介入完成并撤出后,返鄉創業青年如何發揮主觀能動性,如何在良好的政策和社會互動環境中進入“后返鄉”時代。
3.1 直接服務培育青年“自助”能力
3.1.1 促進創業政策全面落地。社會工作作為社會運轉中的“潤滑劑”,其主要體現在上層管理建設與基層具體實施這一環節當中。一方面,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實地的接觸了解到鄉鎮基層的實際情況及需求,并將其轉化為具體的政策建議,而檢測社會政策有效性的標準之一就是是否滿足創業青年的需求。另一方面,社會工作者又可以成為服務提供者,促進政策的落地實施,尤其懷化市近些年出臺較多支持返鄉創業的政策,配套政策落地對接才能真正發揮其效用。所以在目前的創業青年(大多為第二代農民工)大多數接受了較多文化技能教育、能快速接受新技術和順利使用大數據的情況下,信息、網絡等科技技術成為第二代農民工的一大優勢。因此社會工作者能夠通過行動研究成為鄉村的代言人,以推動政策發展的建議,發揮出政策“倡導者”的角色推動地方政府有效盤活文件,通過解讀政策、組織材料和幫助申請惠農項目,喚起外出務工青年返鄉創業,激發出持續的創業動力。
3.1.2 發掘盤活“本土資產”。支持青年返鄉創業要立足于本土資產,社會工作服務主要遵循因地制宜的準則,促進返鄉創業青年善于發掘、盤活當地鄉村的社區資產,首抓特色優勢,借助山區“綠色與生態”特色,形成“一村一品”的鄉村產業生產氛圍,“品”可以是一種實物產品,也可以是一種文化產品[18]。通過定位當地的飲食風味,合理利用生態環境等的自然資源以及通過挖掘地方特色的文化,包括服飾、語言、手工藝品、歷史傳說等,打造出一張屬于當地的特色名片,例如懷化麻陽冰糖橙、芷江鴨、新晃年肉、黔陽黃桃等;同時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創業園、創客空間等互助網絡,以產帶銷促進鄉村振興內外力量的融合。
3.1.3 培養返鄉青年主體自信。返鄉創業的現實路徑離不開當地文化土壤,把握鄉村特有的傳統習俗、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等文化內容對促進鄉村的凝聚力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同時受到傳統文化和鄉愁情結的影響下,社會工作者通過依托懷化市的人文景觀等文化脈絡,加入現代化的元素,將傳統的宗祠、地方志、節日儀式等文化根基以當下受眾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重新推廣開來,營造出懷化市特有的文化氛圍,例如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地方時令文化等。在這樣一種本土文化的環境下開展對返鄉青年的教育,讓他們能夠追本溯源,了解及熟知當地文化的內涵,從而產生對自己鄉村的歸屬感,進一步提高對鄉村及鄉村社區文化的接納和認同。
3.1.4 增強網絡智能等文化實力。社會工作秉承的“助人自助”的理念不僅僅是簡單地強調促進問題的解決,而更多的是期望通過引導發展的過程,提高返鄉創業青年自身解決問題的技能,進而能夠持續且獨立的應對各項機遇和挑戰。通過對懷化市文化特色文化的定位以此加強對返鄉創業青年的培訓,引入網絡等線上和線下的資源,讓返鄉創業青年接觸到新的智能化的知識和操作方式,掌握基本的設備購入、平臺搭建、互助網絡維護、產品宣傳營銷、軟文推送、互聯網相關法律法規等知識技能;讓人工智能技術造福鄉村,成為鄉村文化經濟轉型升級的動力,成為激發鄉村文化技能表現活力的一大法寶。
3.2 間接服務改善“自助”創業環境
3.2.1 營造良性互動的鄉土情誼。中國農村是熟人社會,熟人以及“熟人社會”是人類原始本能的具體體現,是人類社會的正常現象,只存在發展完善,不存在消失[19]。互幫互助的鄰里關系自古以來就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城市化的發展,鄰里人情的互助交往似乎不再親密和熟悉。但盡管如此,由于鄰里在地理位置上的優勢,人們對鄰里的關注并沒有忽視。因此社會工作者通過搭建互助小組,如使返鄉創業項目與留守老人、留守小孩有效結對子,以創業的收益資助弱勢,促進返鄉創業青年的貢獻幸福感提升、增強創業的存在感。另外,引導創年青年自發組建生產小組和幫扶小組等,小組成員彼此分享創業經驗和成果,互幫互助形成穩定的互助鏈,以此促進農村社區融合與交流,創建出睦鄰友好的鄰里氛圍。在這樣一種氛圍下不僅有助于提高人們的幸福感、增強鄉村的“家國情懷”,營造穩固的創業環境、使整個鄉村受益,更能夠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
3.2.2 鏈接資源建立金融風險應對能力。青年返鄉創業容易走進冒進誤區,不加選擇和比較的創業項目容易面臨風險,創業項目的風險評估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創業項目的可行性、成本的計算、收益的再投入等分析,是返鄉青年必須掌握的技能。從“自助”的角度來說,社會工作者的介入服務不是幫助其規避風險,而是要教會其如何自己去識別風險并且做出科學的規避計劃。誠然,社會工作者不是萬能,其所扮演角色也未必能完成這一任務;但社會工作者的一大重要角色是鏈接資源,職業理財師、風險評估專家等都是可以幫助返鄉青年建立金融風險應對能力的良好資源。
4 結語
社會工作服務的介入對返鄉創業青年來說,并非一勞永逸;服務成效體現最終需要返鄉青年有較強的“主觀能動意識”,通過社會工作服務,把能力獲得從“接受”轉變為“主動創造”。從作為主動返鄉的“主體”來說,社會工作服務的介入是錦上添花——促使返鄉青年獲得并接受更多能力;對于在城市結構性原因推動下被動返鄉的“他者”來說,社會工作服務是雪中送炭——掌握創新創業技能、獲得項目選擇和金融知識,在“后返鄉創業”過程中主動體現創新創業能力、應對金融沖擊才是“自助”之彼岸。
參考文獻
[1]王靜.共青團組織促進務工返鄉青年創業工作的思考[J].青少年研究(山東省團校學報),2009(4):25-28.
[2]邱生榮,范水生,陳文盛.返鄉青年職業轉換與適應研究:以休閑農業經營者為例[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5(2):90-96.
[3]劉天元.回得去的故鄉:“新縣城青年”擇業行為與偏好的再認識[J].中國青年研究,2019(2):106-112,119.
[4]張朝華.農民工返鄉的理性分析與現實思考[J].蘭州學刊,2009(9):83-87.
[5]韓俊,崔傳義.我國農民工回鄉創業面臨的困難及對策[J].經濟縱橫,2008(11):3-8.
[6]蔡蜀亞.電商進村青年返鄉 拉動消費激活市場——貴州黎平縣電商產業調研[J].中國經貿導刊,2017(24):49-52.
[7]王西.吉林省返鄉青年農民工創業研究[J].現代交際,2014(10):1-3.
[8]豆小紅.返鄉青年互聯網創業問題及“政能量”支持:以湖南為例[J].中國青年研究,2017(5):91-96.
[9]徐曉軍,歐利.論返鄉青年農民工的游民化風[J].理論與改革,2009(2):68-71.
[10]李文祥,高錫林.社會工作介入與農村社會管理轉型[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55(1):95-100.
[11]王瑞倩.社會工作視角下的返鄉農民工創業問題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
[12]徐選國,楊絮.農村社區發展、社會工作介入與整合性治理——兼論我國農村社會工作的范式轉向[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1(5):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