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旭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風濕免疫科,洛陽市 471000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為風濕免疫科常見病,進行性發展可引起患者關節功能障礙,治療不及時會導致關節畸形甚至殘疾。治療RA患者的一線藥物甲氨蝶呤可抑制DNA增殖復制,誘導T細胞分化凋亡,調控機體炎癥因子水平,抑制骨質的溶解與吸收,從而緩解RA患者的癥狀[1]。但甲氨蝶呤治療周期長、見效慢,易導致患者治療依從性降低,而且長時間用藥會導致患者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部分患者出現耐藥[2]。艾拉莫德為近年投入臨床應用的新型抗風濕藥物,具有顯效快、療程短、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等優點。為探討甲氨蝶呤聯合艾拉莫德治療RA患者的臨床效果,本研究選取120例患者進行了治療觀察,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就診的RA活動期患者12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RA診斷標準[3];(2)伴有5個及以上的關節觸痛及腫脹;(3)1年內未使用抗風濕藥物或免疫抑制劑治療;(4)自愿參與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手術或外傷恢復期患者;(2)臟器功能嚴重不全患者;(3)被確診為其他自身免疫疾病(如自身免疫性心瓣膜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等)患者;(4)對甲氨蝶呤、艾拉莫德或同類藥物過敏患者;(5)妊娠及哺乳期患者。采用隨機數字法將納入研究的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60例。對照組患者男35例、女25例;年齡(45.91±11.08)歲,病程(5.52±4.47)年。觀察組患者男27例、女33例;年齡(44.89±12.11)歲,病程(6.13±3.87)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口服甲氨蝶呤片(上藥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644)治療,10 mg/次,每周1次;同時輔以止痛、補充鈣劑、抑酸護胃等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治療的基礎上,口服艾拉莫德片(先聲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0084)治療,25 mg/次,2次/d。連續治療6個月。
1.3 觀察指標
1.3.1 臨床療效 治療6個月后,根據RA診療指南[4]中的藥物療效評定標準判定。顯效:生活能自理,癥狀改善明顯;有效:生活能部分自理,癥狀部分改善;無效:生活難以自理,癥狀未改善甚至加重。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3.2 炎癥因子水平 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分別采兩組患者的空腹靜脈血,分離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環氧合酶2(COX-2)水平。
1.3.3 骨代謝指標水平 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分別采兩組患者的空腹靜脈血,分離血清,采用ELISA檢測25羥維生素D[25(OH)D]水平,采用電子發光免疫法檢測骨鈣素N端中分子(N-MID)、總Ⅰ型膠原氨基端延長肽(TPⅠNP)、β-膠原降解產物(β-CTX)水平。
1.3.4 不良反應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同組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6個月,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6.7%)顯著高于對照組(8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TNF-α、IL-6、M-CSF及COX-2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6個月后,兩組患者的TNF-α、IL-6、M-CSF及COX-2水平均顯著降低,觀察組患者的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n,x±s)

續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骨代謝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25(OH)D、N-MID、TPⅠNP、β-CTX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6個月后,兩組患者的25(OH)D、N-MID、TPⅠNP水平均顯著升高,β-CTX水平均顯著降低;觀察組患者的25(OH)D、N-MID、TPⅠNP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β-CTX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骨代謝指標水平比較 (n,x±s)

續表3
2.4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n(%)]
類風濕關節炎(RA)是一類常見的自身免疫病,目前發病機理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認為可能與患者機體免疫功能障礙導致免疫炎癥因子的分泌失調有關[5-7]。過量產生炎癥因子將導致患者的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功能亢進,效應細胞、抗體、免疫相關酶類異常增多,逐漸導致組織功能喪失最終造成關節畸形[8]。甲氨蝶呤目前仍為治療RA患者的一線藥物,但由于療程長易導致患者耐藥,因此學界提倡聯合用藥以提高療效、縮短療程[9]。文獻[10]報道,近年來投入臨床應用的新型RA治療藥物艾拉莫德可選擇性抑制白介素-17信號通路活性,并能以成纖維樣滑膜細胞作為主要靶細胞,其與傳統治療藥物結合治療RA患者,臨床治療效果顯著。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6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甲氨蝶呤聯合艾拉莫德治療能顯著提高RA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與杜娟[11]報道的結果相似;治療6個月后,兩組患者的TNF-α、IL-6、M-CSF及COX-2水平均顯著降低,觀察組患者的水平低于對照組,提示甲氨蝶呤聯合艾拉莫德治療能有效降低RA患者的炎癥因子水平[12]。
漸進性骨侵蝕是RA患者出現一系列臨床表現的根本原因,骨代謝標志物可在疾病早期反映出患者機體骨吸收與骨形成的異常變化[13-14]。本研究結果顯示,規范治療6個月后,兩組患者的25(OH)D、N-MID、TPⅠNP水平均顯著升高,觀察組患者的25(OH)D、N-MID、TPⅠNP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β-CTX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甲氨蝶呤聯合艾拉莫德治療能更有效地改善RA患者的骨代謝狀況[15]。艾拉莫德可減少溶骨相關酶及mRNA含量、抑制破骨細胞形成,從而發揮骨保護作用,緩解RA患者的臨床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