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碧霞 程麗 梁紅玉 李容
高州市人民醫院腫瘤內科,廣東省高州市 525200
癌性疼痛是腫瘤患者最常見的臨床癥狀之一,尤其是晚期腫瘤患者,會出現連續性的不同程度的疼痛癥狀,不僅對患者的身心造成極大的折磨,還會引發多種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循證護理是以臨床實踐為基礎,通過查閱相關文獻,進行嚴謹的篩選,獲取最佳的實踐經驗,結合患者個體情況制定出適合患者的最佳護理方案,最有可能達到預防并發癥、滿足患者及醫護人員的預期目標[2]。為探討循證護理在癌痛中的應用價值,筆者選取100例患者進行了護理干預觀察,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高州市人民醫院腫瘤內二區收治的腫瘤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患者符合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宮頸癌、乳腺癌的相關診斷標準[3],預計生存時間>6個月;(2)疼痛數字評分(NRS)[4]>4分;(3)患者簽署干預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并發癥;(2)意識不清,無法進行有效溝通;(3)干預結束后剔除6個月內出院或死亡的患者。采取隨機數字法將納入研究的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研究組患者男32例、女18例;年齡41~70歲,平均(58.31±5.26)歲;病程3~6年,平均(4.22±0.27)年;其中肺癌患者6例、肝癌患者13例、食管癌患者5例、胃癌患者14例、宮頸癌患者5例、乳腺癌患者7例。對照組患者男31例、女19例;年齡40~72歲,平均(57.12±5.01)歲;病程3~7年,平均(4.57±0.31)年;其中肺癌患者7例、肝癌患者12例、食管癌患者4例、胃癌患者15例、宮頸癌患者6例、乳腺癌患者6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干預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如基礎護理、健康指導、用藥護理、病情觀察等。連續干預6個月。
1.2.2 研究組 在常規護理的基礎給予循證護理干預。(1)提出循證問題。腫瘤患者極易產生不同程度的負性情緒,負性情緒可降低患者機體抵抗力、加快病程發展、降低生活質量;負性情緒與癌痛相互促進,形成惡性循環。針對診治情況,設法為患者采用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以緩解癌痛、改善負性情緒、提高生活質量。(2)循證支持。通過檢索數據庫(維普、知網、萬方等)中相關文獻資料、閱讀文獻,查找證據。經查詢發現,對腫瘤患者進行心理干預有利于讓其保持放松心態,降低癌痛應激反應,改善負性情緒及軀體化癥狀;給予按摩、熱刺激可促進患者特定部位的血液循環,減少運動中樞疼痛區域的發射沖動、緩解癌痛。(3)循證應用。①評估患者個人狀況。護理人員積極了解每例患者的基本情況(年齡、文化程度、家庭情況、職業等)及其心理狀況,如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質等,根據患者診斷掌握疼痛發生的因素,采用NRS評分對患者疼痛程度進行評估。②制定護理干預方案。根據患者個人狀況,結合文獻資料、臨床經驗,制定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方案。A病房管理。確保病房的通風、溫濕度適宜及有充足陽光;在病房播放患者喜歡的音樂,緩解患者的不安與焦慮,提升患者的身心舒適度。B負性情緒疏導。腫瘤患者普遍存在懼怕、焦慮、抑郁等癥狀,對其護理時應具有足夠的耐心、細心,認真考慮患者及家屬的訴求并盡量給予滿足;指導家屬寬慰患者,盡量讓其釋放不良心理情緒。C止痛護理。嚴格按照醫囑給予患者鎮痛藥物,督促患者按時、按量用藥,仔細觀察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通過中醫按摩、冷熱敷、足浴及推拿等方式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D轉移注意力。根據患者的生活習慣及興趣愛好,讓患者收聽舒緩音樂、觀看幽默視頻等;每日定時指導患者進行閉目、深呼吸訓練,引導患者回憶美好的生活經歷,讓患者身心放松、分散疼痛注意力;若患者身體條件允許,可幫助患者進行適量的戶外活動,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態、減輕疼痛癥狀。E并發癥護理。部分腫瘤患者因疼痛出現惡心、嘔吐等癥狀,要叮囑家屬為患者提供清淡飲食,每日適量攝入粗纖維、高蛋白食物預防便秘;對出現便秘的患者,可給予開塞露塞肛或讓患者口服乳果糖并順時針按摩腹部,同時要求患者訓練固定排便時間、多進食粗纖維食物,或在患者餐后給予其腹部按摩。連續干預6個月。
1.3 觀察指標
1.3.1 疼痛評分 采用NRS評分法[4]評估患者疼痛的嚴重程度,1~3分表示輕度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10分表示重度疼痛。
1.3.2 負性情緒 采用SAS量表[5]、HAMD量表[6]評估患者的負性情緒。SAS總分50~59分表示輕度焦慮,60~69分表示中度焦慮,>69分表示重度焦慮;HAMD總分<7分表示正常,7~16分表示輕度抑郁,17~24分表示中度抑郁,>24分表示重度抑郁。
1.3.3 生活質量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分[7]評估患者生活活動能力,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活動能力越強。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同組干預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NRS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NR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6個月后,研究組患者的NR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NRS評分比較 (n,x±s)
2.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SAS、HAMD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AS、HAMD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6個月后,研究組患者的SAS、HAMD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SAS、HAMD評分比較 (n,x±s)
2.3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ADL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AD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6個月后,研究組患者的ADL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ADL評分比較 (n,x±s)
癌性疼痛主要是由于腫瘤細胞對患者的臟器、骨骼、神經根、神經叢等造成實質性壓迫或侵犯而引發的一種臨床癥狀,可導致患者機體發生一系列病理性改變,出現負性情緒、誘發手術并發癥等,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及生活質量。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發展,改善患者生存質量已成為腫瘤患者醫療護理的重心。循證護理主要以臨床實踐需求或問題為基礎,以文獻資料為證據,并對其可靠性、有效性及廣泛性進行批判性評價再進行選擇,將其應用于臨床護理可有效提高護理質量,最大限度滿足患者及家屬的各種合理需求[8-9]。循證護理干預可給予腫瘤疼痛患者最大程度的支持、協助及鼓勵,提高患者控制疼痛技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10]。
在本研究中,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干預,研究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循證護理干預。筆者通過整理腫瘤患者疼痛的相關護理問題,搜集、查閱目前國內外先進的相關的護理干預資料,針對患者心理狀態、疼痛因素等進行綜合評估,提出了針對性的癌痛患者病房管理、負性情緒疏導、止痛護理、轉移注意力、并發癥護理等護理干預方案并加以實施。結果顯示,護理干預6個月后,研究組患者的NRS、SAS、HAMD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ADL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循證護理干預可有效緩解腫瘤患者癌痛的嚴重程度,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