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鈺
(丹東市第一醫院介入科,遼寧 丹東 118000)
原發性肝癌(PHC)在臨床中較為常見,屬于惡性腫瘤,主要包括肝內膽管細胞癌、肝細胞肝癌、肝細胞肝癌以及肝內膽管細胞癌混合型。臨床癥狀以肝區疼痛、肝大、惡心、嘔吐等為主,使肝功能嚴重受損,甚至造成肝性腦病、繼發性感染等,具有較高致死率,嚴重影響患者健康,威脅其生命。原發性肝癌確診時多數患者已經失去手術治療指征,因此,臨床多采用肝動脈介入灌注化療/栓塞術進行治療,治療效果顯著[1]。淋巴細胞是淋巴器官產生的細胞,是機體免疫應答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能反應患者身體免疫情況。相關研究表明[2],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比值與腫瘤患者預后密切相關,能反應患者預后情況。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肝動脈介入灌注化療/栓塞術前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對原發性肝癌患者預后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本院收治的 68 例 PHC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 37 例,女 31 例;年齡26~69 歲,平均(46.83±4.46)歲。根據2017 年《肝癌的診斷治療指南》判斷,患者均符合原發性肝癌診斷標準,存在肝區疼痛、腹脹、腹部包塊等臨床癥狀,影像學檢查結果提示病變部位、大小等。
1.2 方法 手術前3 d,于患者清晨空腹狀態下采集靜脈血液進行分析,計算NLR,將2.5作為分界點,分為高NLR組(n=33)和低NLR 組(n=35)。肝動脈介入灌注化療/栓塞術治療結束后對患者進行隨訪,每月1 次,隨訪時間1~24 個月,平均(11.86±4.57)個月,隨訪渠道包括電話、微信、上門隨訪3種方式。
1.3 觀察指標 ①分析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肝功能Child分級、假包膜形成、BCLC分期、血供、TACE次數等,以此分析患者臨床資料與NLR的關系。②比較兩組患者生存時間。生存時間包括總生存時間及無進展生存時間,其中,總生存時間是指患者分組后到其死亡,無進展生存時間為患者初次治療到影像學檢查結果顯示腫瘤進展的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兩組年齡、性別、肝功能Child分級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兩組生存時間比較 肝動脈介入灌注化療/栓塞術前,低NLR 組總生存時間長于高NLR 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低NLR 組無進展生存時間長于高NLR 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兩組生存時間比較(,月)Table 2 Comparison of survival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months)

表2 兩組生存時間比較(,月)Table 2 Comparison of survival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months)
組別低NLR組高NLR組t值P值無進展生存時間20.84±6.62 7.54±4.26 9.786 0.000例數35 33總生存時間25.67±7.53 15.43±6.18 6.109 0.000
PHC 是指肝細胞或肝內膽管細胞發生癌變所產生的惡性腫瘤,是臨床常見惡性腫瘤之一。PHC 屬于消化系統癌癥,死亡率僅次于胃癌、食管癌,嚴重威脅患者生命[3-4]。PHC發病原因與患者肝病史密切相關,其中慢性肝炎是導致PHC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早期癥狀與肝炎基本一致,因此,多被患者忽視,等確診時部分患者已失去手術治療指征,即不能切除病灶肝部,嚴重影響患者預后效果[5-6]。
TACE 是失去手術切除肝癌的首選方式,在臨床上應用廣泛,但為了達到預期預后效果,需要進行相關指標檢測[7]。有研究表明[8],腫瘤發病、發展、預后等情況與患者機體炎癥、免疫指標有關。炎癥免疫指標是影響PHC患者的指標之一,對患者行TACE 術后恢復、復發、轉移等具有較大影響作用,其中以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的比值是較為常見的反應患者免疫炎癥情況的指標之一,在血常規檢查中使用廣泛。
相關研究表明[9-10],NLR 值較高患者在行TACE 術后預后效果較差。其原因與患者機體炎癥免疫反應有關,在腫瘤發生、進展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免疫炎癥指標中以中性粒細胞較為常見,其參與腫瘤發生的過程,與腫瘤發展密切相關。部分在未發生感染情況下的患者,中性粒細胞水平升高,與腫瘤癥狀密切相關,腫瘤所分泌的粒細胞會刺激相應因子,從而造成相應指標升高,外周血液中所含的中性粒細胞水平也會升高。同時,中性粒細胞是血管內皮因子(VEGF)的主要來源,VEGF 過度表達會促進腫瘤細胞生長,在此過程中,淋巴細胞刺激患者機體免疫系統,以消滅腫瘤細胞,但淋巴細胞數量減少會導致免疫能力下降,從而促使腫瘤不斷生長,患者預后效果較差[11]。因此,患者NLR水平升高使其機體對腫瘤細胞的免疫應答水平減弱,破壞應答平衡,對癌細胞生長具有促進作用。由此可見,NLR值是提示患者預后的重要指標之一[12]。本研究結果表明,患者預后情況的指標與其年齡、性別等臨床資料無較大關系,將NLR 作為判斷TACE 術后患者預后效果的指標具有較高準確性。以此為前提進行分析,低NLR組總生存時間長于高NLR組,說明低NLR組行TACE術,其預后效果更佳;低NLR 組無進展生存時間長于高NLR組,說明患者NLR水平低其腫瘤生長更慢,更利于病情穩定。
綜上所述,PHC 患者接受TACE 術治療前,檢測患者NLR水平,可將其作為判斷患者預后效果的重要指標,若患者的NLR 值越低則說明其預后效果越好。同時,檢測NLR 值操作簡單、費用低廉,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