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衛芝,張艷玉,焦盈盈
(聊城市人民醫院婦產科,山東 聊城 252000)
快速康復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技術是由國外引進,依據不同研究重組為新型理念[1],以高效的管理方案減少患者應激反應、加快康復、預防不良反應。國外一些國家尤為推廣該技術,其可改善患者術后康復速度,因此,很多疾病的臨床治療形式有明顯變化。目前該項技術已在臨床眾多科室如肝膽、胃腸外科、胸外科等中得到廣泛的應用[2-3]。本研究選取 2016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本院收治的40 例腹腔鏡子宮全切患者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旨在探討在腹腔鏡子宮全切圍手術期中快速康復外科技術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40 例腹腔鏡子宮全切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圍手術期干預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20 例。對照組年齡45~60歲,平均(47.6±3.1)歲。研究組年齡46~65歲,平均(46.8±3.7)歲。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均確診為子宮良性疾病;無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無既往腹部手術史;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且具有完整的臨床資料。排除標準:依從性不高者;精神性疾病者;語言障礙、意識障礙者;無法完成治療,中途退出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圍手術期常規干預模式,患者給予口服聚乙二醇電解質散清潔腸道,禁食12 h,禁水4 h,采用靜吸全麻,術后留置尿管24~48 h,通氣后方可進食,進食前液體補充能量,無其他要求。如患者疼痛感較強可給予右美托咪定聯合舒芬太尼進行術后鎮痛。
研究組患者給予快速康復外科技術。①術前:手術前醫務人員向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治療方法、子宮功能、需注意的問題,改善患者對環境與手術形式的恐懼感,告知康復各階段可能的時間、康復建議。口服聚乙二醇電解質散清潔腸道。術前30 min~1 h 預防性使用抗生素。②術中:合理使用麻醉藥物,減少麻醉藥物的過多沉積,術中限制性補液,維持患者血壓的穩定,提供保溫毯,維持患者體溫平穩,及時監測,用溫水沖洗腹腔;術中常規留置尿管,腹腔引流管的留置要根據手術情況和術中出血量等決定。③術后:術后24 h內可追加1~2次抗生素,根據患者術后恢復情況進行判斷,術后采用鎮痛泵止痛,輔助鎮痛可選擇對消化功能影響小的止疼藥,避免使用阿片類鎮痛藥物;鼓勵患者早期進食與下床活動,術后2 h可飲水,清醒后可進流質飲食,通氣后進半流質飲食,1 d 后逐漸恢復正常飲食。并根據患者情況采用氣壓治療預防下肢靜脈血栓。
1.4 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監測指標,包括術后第1次進食時間、活動時間、排氣時間、治療費用、住院時間。②對比兩組患者圍手術期并發癥,如肺部感染、出血、尿路感染。③對比兩組患者圍手術期心理狀態,采用Zung 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兩組患者圍手術期心理狀態進行評價,患者分數越高表明焦慮與抑郁情緒越嚴重。④采用本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對比兩組患者的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3個等級。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監測指標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患者術后第1次進食時間、下床活動時間、排氣時間、治療費用與住院時間均明顯較低(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并發癥比較 研究組無肺部感染,出血與尿路感染各1例;對照組肺部感染2例,出血3例,尿路感染4 例,研究組圍手術期并發癥發生率為10.00%,低于對照組的45.00%(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監測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監測指標比較()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t值P值住院時間(d)4.51±1.11 6.25±1.04 5.116<0.05例數20 20術后第1次進食時間(h)6.47±0.79 9.46±2.14 5.862<0.05下床活動時間(h)18.59±3.55 26.74±2.22 8.705<0.05排氣時間(h)14.89±3.07 22.63±3.70 7.200<0.05治療費用(元)5 791.25±214.51 6 741.24±178.64 15.200<0.05

表2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并發癥比較[n(%)]
2.3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心理狀態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SAS 與SD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兩組患者SAS與SDS 評分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心理狀態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心理狀態比較(,分)
SDS 39.67±1.66 45.23±2.80 7.639<0.05組別研究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20 20 SAS 52.84±3.51 51.27±2.21 1.693>0.05 SDS 53.68±2.22 52.39±2.17 1.858>0.05 SAS 38.96±2.15 45.28±2.21 9.167<0.05
2.4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總滿意度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7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快速康復外科技術是一種新的外科理念,是指為加快圍手術期患者術后恢復,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縮短住院時間而采取的一系列的綜合措施[4-5],實質是將圍手術期各種常規治療措施通過目前的現有手段和方法進行重新組合與優化,主要包括微創技術,快速通道麻醉,最佳鎮痛技術及強有力的術后干預等,通過一系列措施的綜合應用最終為患者提供優質的服務,使患者獲得較好的預后和最少的損傷[6-7]。
患者采用腹腔鏡子宮全切術對改善疾病有積極的作用,但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以及為了促進患者更好的恢復,還應在患者圍手術期給予科學有效的干預。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各臨床檢測指標均明顯較低,并發癥發生率也明顯較低,滿意度得到明顯提高,心理狀態評分也得到明顯改善,表明快速康復外科技術在腹腔鏡子宮全切圍手術期患者中效果顯著,對于患者恢復具有積極的意義。分析原因為快速康復外科技術融入圍手術期各應激原,手術前為患者講解相關疾病知識,增強康復信心,緩解焦慮、抑郁情緒[8]。同時,介紹手術康復時間、注意事項,給患者提供心理支持[9]。手術時和手術后通過保溫計劃降低體溫、減少應激原、防止感染[10]。手術后,利用靜脈可控鎮痛泵緩解疼痛,使患者早日下床活動、進食,加快胃腸蠕動、恢復肺功能、穩定電解質[11-12]。
綜上所述,快速康復外科技術在腹腔鏡子宮全切圍手術期中的應用能促進患者預后,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改善負性情緒狀態,并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為后續相關研究提供一定的實踐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