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國濤,李鴻娟
(山東省樂陵市中醫院,山東 德州 253600)
呃逆是臨床很多疾病的常見并發癥,其自身大多數均是由于單側或雙側膈肌及其他呼吸肌陣發性痙攣收縮所引起,經常會伴有吸氣聲門關閉,引起短促特殊聲響,這樣長期不自主收縮也被稱為頑固性呃逆[1]。該病產生大多數均與中樞神經系統的呼吸肌控制密切相關,特別易繼發于腦血管疾病,此外,胃腸道疾病、周圍神經病等也會引發這樣的情況,但尤以腦血管疾病所致為最多。腦血管疾病引起頑固性呃逆較常見,治療過程中單一方法應用效果有限,因此,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具有一定效果[2]。本研究旨在分析和探討相關方法的具體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腦血管疾病引起頑固性呃逆患者90 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5 例。觀察組年齡34~67 歲,平均(47.5±3.2)歲;疾病類型:腦干梗死17例,腦出血20例,腦挫裂傷合并出血8例。對照組年齡35~67歲,平均(47.9±3.1)歲;疾病類型:腦干梗死15 例,腦出血21 例,腦挫裂傷合并出血9 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受試者均滿足相關診斷標準要求;持續時間>48 h;不存在嚴重心腎器官等器官或系統重大疾病;意識正常且不存在嚴重精神障礙等問題。排除標準:不符合以上標準受試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甲氧氯普胺治療,每天10 mg,肌肉注射,連續治療2 周。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應用中醫治療,采取丁香柿蒂湯,包括丁香、柿蒂和黨參各15 g,先煎代赭石8 g,法半夏、生姜和旋復花各10 g,五味子和麥冬各5 g[3]。該湯方每天1 劑,分早晚2 次服用,并采取電針刺激治療,主穴選取為雙側足三里、內關和中脘,如脾胃虛熱則配合雙側脾俞、胃俞,血瘀則增加雙陰陵泉、行間。患者取平臥位,刺入穴位得氣后捻轉刺激30 s,并利用電刺激儀通電,以自感能忍耐為宜,留針刺激30 min,湯方治療和針灸治療持續治療2周,對進行一階段治療后的效果情況進行觀察。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后臨床效果。治療后7d,呃逆癥狀消失,無復發為顯效;偶有復發為有效;治療后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比較治療前和治療后3、5、7、14 d 呃逆癥狀積分,分數最低為0 分,最高為9分,分數越高表示臨床呃逆的癥狀越頻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2.2 兩組呃逆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呃逆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3、5、7、14 d,觀察組呃逆癥狀積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腦血管疾病包括腦干梗死、腦出血等一系列腦血管意外,其自身致殘率、致死率相對較高,是導致中老年群體死亡或致殘、降低生活質量的首要原因,而此類疾病往往具有較多并發癥,特別是頑固性呃逆十分常見[4]。目前此類疾病致死率和致殘率均相對較高,也是我國的首要死亡原因。而此類疾病在后續也會出現較多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其中頑固性呃逆十分常見,主要是與神經中樞控制和呼吸肌痙攣密切相關。頑固性呃逆自身具備一定規律,主要原因為脊髓頸段迷走神經、交感神經等出現支配紊亂,繼而導致膈肌痙攣,產生相關癥狀。直接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尤其對日常生活造成很大影響,易導致吸入性肺炎、肌肉疲勞和營養缺乏,且呼吸功能也會受到影響,加重腦血管疾病癥狀。大部分腦血管疾病患者均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其他并發癥,如肢體偏癱、功能缺如等。當出現頑固性呃逆后,患者的飲食、營養情況會受到明顯影響,進而導致墜積性肺炎、吸入性肺炎等,甚至會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目前,必須要解決患者現有的疾病問題,尤其要注重頑固性呃逆的治療,才可普遍性提升患者現有的生活質量,保障其飲食、營養等方面,促進疾病的康復和功能缺失的恢復。
表2 兩組呃逆癥狀積分比較(,分)

表2 兩組呃逆癥狀積分比較(,分)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45 45治療前6.54±2.01 6.61±2.07 0.163 0.871治療后3 d 5.02±1.87 6.32±2.06 3.135 0.002治療后5 d 4.01±1.37 5.77±1.69 5.427 0.000治療后7 d 3.33±1.01 4.49±1.99 3.487 0.001治療后14 d 0.54±0.21 2.01±1.07 9.040 0.000
中醫認為頑固性呃逆主要與胃氣上逆密切相關,從而導致膈肌扇動,導致氣逆上沖,胃失和降。雖然與消化道存在密切聯系,但引起氣逆上沖和胃失和降的原因較多,如氣血、神經因素等。在具體治療時,使用丁香柿蒂湯可起到優化治療效果的作用,其中丁香具備補腎暖腎、抗菌溫體的作用,而柿蒂則起到降逆下氣、清熱潤肺的作用,黨參則主要是補中益氣,溫補氣血,法半夏則燥濕化痰、止嘔止吐。生姜則起到止血利水作用,湯方中的藥劑彼此配合后,能起到祛瘀止痛、活血通絡、調節神經、降逆調和的作用,提升臨床治療效果。而與一些針對性緩解肌肉痙攣的藥物配合使用后,可有效優化整體的治療效果,避免出現嚴重不良反應,也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增加藥物應用的安全性和效果性,保障患者最終治療效果[5-7]。同時,二者聯合后,能明顯縮短患者病程,避免病程延長或反復帶來的較大不良影響,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出現墜積性肺炎等方面的風險,提高臨床綜合治療效果,進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兩種理論不完全相同的治療方法和干預措施則可互相提高[8-10]。
臨床治療過程中,在傳統西醫治療基礎上聯合應用中醫治療,能從藥物、物理兩個方面入手,繼而積極采取針對性治療措施,提高治療效果,為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復提供積極有效的保障,從而促進患者康復[11-14]。由此可見,相關治療方法的應用價值和意義十分明顯,作用也相對較突出,需結合實際情況有效采取針對性措施,才能保障最終治療效果,提高患者預后效果和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在該類患者中的應用價值和意義十分明顯,作用也較突出,需結合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措施,繼而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