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華,周錦波,劉恬,唐麗麗
(1.萍鄉市人民醫院泌尿外科,江西 萍鄉 337055;2.萍鄉衛生職業學院,江西 萍鄉 337006)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自發前往醫院體驗的人越來越多,加上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進步,泌尿外科可早期診斷發現腎腫瘤,尤其是偶發、直徑很小的腫瘤[1]。據統計,約50%~70%的腎惡性腫瘤患者屬于多發腫瘤[2]。由于腎腫瘤基本分期與分級均偏低,預后狀況較好,因此,大部分多發腎臟腫瘤采用腎部分切除術。近年來,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廣泛用于腎腫瘤治療中,該術式能更好保護患者腎功能,并有效降低側腎功能不全、孤立腎腫瘤患者透析率[3]。本研究選取2012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48例腎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后腹腔鏡下腎動脈腎部分切除術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2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 48 例腎腫瘤患者,男 22 例,女 26 例;年齡 37~72 歲,平均年齡(51.1±3.3)歲。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CT 平掃+增強提示腎腫瘤及腎占位性病變;②符合手術指征;③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同意,且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系統疾病、神經系統;②合并免疫系統疾病、傳染性疾?。虎燮渌课粣盒阅[瘤;④無法全程參與研究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接受后腹腔鏡下腎動脈阻斷腎部分切除術治療,患者保持健側臥位,行氣管插管麻醉,借助影像學輔助明確腫瘤位置,取患側腋中線髂棘上方位置作切口,長度為3 cm,分離皮下組織,經手術切口探入食指,撐開腹壁內側、腹腔鏡,置入乳膠氣囊進行擴張,氣體為800 mL,保持3 min,再將氣體排出,使腹腔、腹壁形成腔隙;經腋后線12肋下、腋前線肋邊緣位置作穿刺,腋后線、腋前線Trocar 規格為10 mm、5 mm,腹腔鏡從腋后線穿刺部位探入,形成CO2氣腹,壓力為12~15 mmHg;打開筋膜,游離腎臟,切除脂肪層,使腎蒂完全暴露于后腹腔鏡下,明確腎靜脈、腎動脈位置,腎動脈外膜使用超聲刀切開,充分暴露腎動脈及分支,對腎動脈進行準確定位,并使用固定鉗阻斷腎動脈,以腫瘤邊緣為參照,往外延伸5 mm,切除腫瘤,并采取電凝止血措施,填充明膠海綿,逐層閉合切口,留置引流管。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患者手術時間、阻斷時間、手術出血量、術后引流量、住院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引流管置管時間;②觀察患者術前、手術結束時、術后1 d及術后3 d腎功能血肌酐(Scr)水平;③觀察患者并發癥(切口疼痛、切口感染、出血、皮下氣腫、尿漏)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治療情況 所有手術均順利完成,未中轉開發或行腎切除。術后病理報告提示:腎平滑肌血管瘤26例,腎透明細胞癌14例,乳頭狀腎細胞癌2例,腎嫌色細胞癌2例,纖維瘤1 例,后腎腺癌1 例,嗜酸性腫瘤2 例。術中出血量(129.58±43.12)mL,阻斷時間(19.31±4.15)min,手術時間(120.91±45.23)min,術后引流量(290.93±22.07)mL,肛門排氣時間(2.28±0.96)d,置管時間(3.15±0.86)d,住院時間(10.32±1.72)d。
2.2 患者不同時間段Scr 水平比較 術前、手術結束時、術后1 d及術后3 d,患者Scr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不同時間段Scr水平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Scr levels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表1 不同時間段Scr水平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Scr levels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時間術前手術結束時術后1 d術后3 d Scr水平(μmol/L)77.09±15.32 78.45±15.13 78.63±16.47 78.56±14.30 t值0.437 6 P值>0.05 0.022 2>0.05
2.3 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術后患者發生切口疼痛3例,切口感染1例,出血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0.42%。所有患者均及時得到妥善處理,未影響術后康復進程。
腎腫瘤屬于高發泌尿系統腫瘤,其中以惡性腫瘤患者居多。目前,臨床主要通過外科手術延長腎腫瘤患者生存期,而傳統腎部分切除術不僅手術時間較長,且操作難度高,術后可能出現不可逆損傷,特別是腎惡性腫瘤患者的腫瘤直徑較大,手術過程中腎臟長時間缺血,風險及復發率較高,難以獲得理想預后效果[4]。通過采取腎部分切除術的治療方法,可以盡可能為患者保留腎單位的生理功能,并有效降低與慢性腎臟病發展有關的疾病發病率[5]。但面對術后并發癥的危險,必然對實施腎部分切除術的醫師技術提供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提高療效的同時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一直是泌尿外科研究學者備受關注的問題。
腎動脈阻斷技術是術中阻斷腎動脈,實施腫瘤切除術,從而避免術中大出血[6]。腎動脈阻斷技術阻斷供應腫瘤血供的腎動脈分支,能有效避免或減少正常腎單位缺血損傷,從而保證術野的清晰,使術者從容處理腫瘤,達到減少出血及保護殘余腎組織功能目的[7-8]。這一術式的關鍵和難點主要是術中對腎蒂異位血管、腎動脈判斷,腎臟的有效游離、熱缺血時間控制和創面的有效縫合[9]。為了攻克這些難題,醫師術前通過精準的影像學技術構建腎動脈三維模型,掌握腎腫瘤供血血管的位置、血管走行及分支。重點關注腎動脈阻斷的具體步驟和方法,然后完整切除腫瘤,同時,還要做好術中突發狀況應急處理。
本研究結果表明,患者手術進展順利,術前、手術結束時、術后1 d及術后3 d,患者Scr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并發癥發生率為10.42%。主要因后腹腔鏡下腎動脈阻斷腎部分切除術在治療過程中可維持術野清晰,保證切緣陰性前提下避免過度切除正常腎組織,能更好的保留較多的正常腎組織,但需在短時間內切除腫瘤,縫合創面,需要較強的腹腔鏡基本功。對此,術前可借助影像學技術重建三維腎動脈模型,可準確對靶血管數目進行阻斷,根據腫瘤位置不同調整術中套管置入位置,分離靶血管、瘤體,根據三維模型,能更準確的把握空間解剖位置,游離腎門分支動脈,能更好的保護正常腎組織,縮短患者恢復時間。
綜上所述,腎腫瘤患者采取后腹腔鏡下腎動脈阻斷腎部分切除術治療,患者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風險低,值得臨床推廣。